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3)▪P8

  ..续本文上一页万有开展的程序,但数论却是妄执离蕴有我主要思想的有力学派,在当时印度奉行此学派的人很多。所执神我,虽无活动作用,但确足智多谋。如需什么享受时,立即促使自性为其变现,让它有极为美好的享受;如需怎样的万有诸法,同样会使自性为其变现。能变现的自性是被动的,主动的是神我,神我要自性怎样变,自性很听话的就怎样变,决不会违抗神我的指使,因而神我能造诸恶,所以说“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

  六、“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六十二见,是对外道所执妄见的总合。长含第十四梵动经说:“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未劫、未见,种种无数随意而说,尽入六十二见中;本劫、本见、未劫、未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不能出过六十二见焉”。六十二见有多说法,现举两种来说:一、断常二见为本的六十二见,属有身见摄,于身心五阴,每阴执有四句:如说阴大我小,我在阴中,我大阴小,阴在我中;即色阴是我,离色阴是我,是为四句。色阴有此四句,受、想、行、识四阴,各有此四句,五四成二十句。过去有此二十句,现在有此二十句,未来亦有此二十句,三世综合成六十句,再加根本的断常二见,是为六十二见。二、以有无二见为根本的六十二见,属边、邪所摄,同于身心五阴,各执四句:如说如去;不如去;亦如亦不如去;非如非不如去,是为四句。色阴有此四句,受、想、行、识四阴,亦各有此四句,五四成二十句。过去有此二十句,现在亦有二十句,未来同样有此二十句,三世综合成六十句,再加根本的有无二见,是为六十二见。一般宗教学者,对自己见解,或者是思想,真如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说:“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馀皆虚妄”。彼此皆认自己思想是对的,谁也不承认自己思想错误,正因思想上的意趣不一,在语言上互相诤论起来,更是唇枪舌剑的互相攻伐,好像口出矛的互相钻刺,谁也不护谁,结果只有不欢而散,仍各执着自己的思想而去。如是思想斗争,不免会造诸恶,所以说“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

  七、“或因见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然,开诸漏门造一切罪”:九十八使,是从见谛的八十八使及思惟的十使合成的数目。见谛所摄有欲界三十二使,就是欲界见苦所断的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的十使,见集、见灭所应断的各有七使,于上所说十使中,除去身见、边见、戒取的三使,见道所应断的有八使,于十使中,除去身见与边见;色界有二十八使,见苦所应断的有九使,于十使中除瞋使,因色界没有瞋使,见集、见灭所应断的有六使,于十使中,除瞋、身见、边见、见取的四使;无色界有二十八使,如色界说。如是为三界见谛所应断的共有八十八使。思惟所摄的有欲界贪、瞋、痴、慢的四使,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的三使。如是思惟所应断的共有十使。这样,综合见谛与思惟,成九十九使。使是驱使的意思,即九十九使,各有一股力量,驱使行人不断在三界流转,无法得以超出三界。百八烦恼,于九十八使外,再加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惛沉、忿、覆的十缠。是诸烦恼,在吾人身心中,无时无刻不如大火那样燃烧着,不说吾人怎样行善,就是偶而有些微善,亦为昼夜炽燃的烦恼火烧成灰烬。是以烦恼,确是造诸罪恶魁首,对于烦恼活动,不可不时刻的,予以密切注意,断除,免造诸恶。

  “开诸漏门造一切罪”:诸漏门,近说,是指九恼到百八烦恼,通说,从明烦恼造罪乃至最后。漏指烦恼,诸漏门,包括八万四千烦恼乃至无量烦恼。烦恼门本关闭得紧紧的,但众生自动的将之打开,于是不尽烦恼滚滚涌出,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广造诸有漏业,使自己在三有中通行无阻,若将烦恼门关闭起来,不但阻塞三途之路无法走入,就是三界之门也不得入,就真出离三界。当人烦恼冲动时,不说会恼乱众生,就是贤圣亦被恼乱,所以说“恼乱贤圣及以四生”。贤圣在佛法中,小乘说有七贤四圣,大乘说有三贤十圣,一切贤圣皆应予以恭敬尊重,更应知道自己是个苦恼凡夫,生大惭愧都来不及,反而加以恼乱,这不是无惭无愧的人是什么?圣贤都敢恼乱,四生更不用说,所以“遍满三界,弥亘六道”,没有一处不是众生造恶的地方,想不造恶“无处可避”。“无处可避”,约造罪说固无不可,更重要的,是说众生造了罪恶,必然在三界中,常作漏门出入之客,要想找个地方,不做漏门之客,没有可避之处。因造了有漏业,必感有漏果,依这有漏果,复造有漏因,如是因果相资,当然“遍满三界,弥亘六道”,一个生命接着一个生命的连续不断,哪有些许之处,可以让你躲避,不受有漏因果之所支配?

  然则众生是不是永作有漏门中往来之客?不!吾人从“今日”起,应当痛改前非,“至”诚真挚的致词恳“祷”,敬“向十方”诸“佛”,十方“尊法”,十方“圣众”,生起极大的“惭愧,发露”自己的罪业,毫不隐瞒的“皆悉忏悔”。古德说:“惭愧是出火宅之心,发露是出漏门之口,具此心口,则诸漏塞,火宅出也”。佛法所说忏悔法门,实极重要,不论有罪无罪,身为佛子我人,皆当至诚忏悔。有罪,真能忏悔,就可消除,无罪,恳切至祷,不但福报增长,智慧功德亦成,是以忏悔为使身心清净,最极殊胜法门。

  戊二 发愿总忏

  己一 承忏三数德生

  愿某等承是忏悔三毒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前明忏悔所造诸罪,此明忏悔所得功德。佛法教人忏悔,不唯使所造罪忏除清净,并使忏悔法力,诸佛慈悲之力,众圣功德之力,令诸福德出生。不过真心忏悔,还得发殊胜愿,不发殊胜大愿,好像净琉璃瓶,不能贮狮子乳。现将发愿忏悔所生功德,略明如下:

  一、“愿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不论什么罪都得罪灭福生。如忏悔“三毒”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皆能做到转三毒而“三慧明”。三慧,就是闻、思、修的三有漏慧。慧以简择为义,是即简择诸法事理的精神有三:闻慧是从听闻圣教而得,即从来所不知道的某个事理,现从闻法生起了解,是为闻所成慧;闻后对所闻法,不是就这样过去,进而对之加以审慎思惟,想想是不是这样的,因而从思得以了解,原来确实是如此的,名为思所成慧;思后对所思法,再进一步如实实践,看看经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从实践中证明是这样的,从修得到一种智慧,是为修所成慧。佛法行者虽以求得实证的无漏慧为目标,但必须先从闻、思、修三慧下手,不经闻、思、修三慧阶段,无法得到无漏慧,所以先要得三慧明。

  二、愿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转三漏而为“三达朗”。三达朗,就是三明,或名三证法。修学佛法行者,到无学果位除尽愚暗,就于三事得到通达无碍的智明。杂阿含经第三十一说:“有三种无学三明。何等为三?谓无学宿命智证明,无学死生智证明,无学漏尽智证明”。此三,或略说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以无学位所摄宿命通为体,对宿命的种种事,从一生到百千万亿生,不但知道自己及诸众生,名是什么,姓是什么,是苦是乐,受用什么饮食,寿命是长是短,从什么地方死,生到什么地方去,从其他地方死,来生到这地方,一一无所不知,名宿命智证明。天眼明,以无学位所摄天眼通为体,对众生的生时死时,善色恶色,上色下色,或由成就身口意三业恶行的因缘,命终生恶趣中,或由成就身口意三业善行的因缘,命终生善趣中,一一无不了知,名死生智证明。漏尽明,对学无学身中的愚暗,是不是已经断尽,完全了知,如如实证四谛理而解脱漏心,我身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固皆了知,就是有学身中,或有愚暗未除,或暂伏灭愚暗,后又为之蒙蔽,亦皆了知,名漏尽智证明。

  三、愿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令“三苦灭”而得三乐。三苦,是指苦谛的苦有三:一、苦苦,谓于有漏行蕴中,诸有不可意的苦受,其体本是苦的,现又直接逼迫身心令受其苦,名为苦苦。二、坏苦,谓诸可意的乐受,在感受时固然是乐,但到坏灭时,身心受到逼恼,同样感受其苦,名为坏苦。三、行苦,谓诸可意不可意所馀舍法,众缘所成,有生灭迁流的现象,圣者同样会生起身心被逼的感受,名为行苦。一切诸有漏行,无不无常演化,无不生灭迁流,都属行苦所摄,现在所以特说不可意法为苦苦,可意法为坏苦,且是不同的,所以分别说为三苦。忏悔以后,灭此三苦,得彼三乐。古德没有说到三乐是什么,现在大德说是神通游戏乐、无生寂灭乐、涅槃真常乐,但这不是特有的法数,是将不同所说乐,集合说为三乐。三藏法数,说有两种三乐:一、依天台四教仪集注,说佛乐为上乐,菩萨乐为中乐,诸天乐为下乐;一、依大宝积经,说天乐、禅乐、涅槃乐三乐。生天的天人受殊胜的妙乐、名天乐;修禅行者入于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寂,得禅乐趣,名禅乐;依法修持的行者,断除所应断的烦恼,出离生死的大苦,证得涅槃的妙乐,名涅槃乐。如经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灭三苦,得三乐,以此为善。

  造罪文中,曾说“或缘三倒造一切罪”,忏悔生功德文中,没有说得何功德。古德对此亦未提及,今德说“转三倒为胜三修”。胜三修是什么,亦未指出。经查佛学大辞典,引涅槃经卷二,说胜第二种三修:第三修是无常修、非乐修、无我修,为声闻所修;胜三修是常修、乐修、我修,为菩萨所修。菩萨深知法身之体是常住不灭者,修此以破声闻无常的妄执,菩萨洞悉诸法中自有涅槃寂静之乐,修此以破声闻苦的妄执;菩萨了知无我法中自有真我的自在,修此以破声闻无我的妄执。现在承是忏悔的法力,就能转三倒而为殊胜的三修。

  四、愿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得以转三有而“三愿满”。三愿:一、愿诸众生皆得证知诸…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