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3)▪P14

  ..续本文上一页到了什么地方,失踪者的父兄,以为被仇人所害,请求县府拘凶究办。县尉李义琰据告办理,但始终无法决定如何处理。一晚就烛委细穷问,死者突然到来,身上还有伤形,告以我被什么人打死,现弃尸在某井中,请公立即前去检看,过了时间会被移到别处,就难找到。李县尉如死者说,立刻就去查看,果然发现尸首,仇者以杀人偿命为罪。证知造罪的人,确是无可逃避。又如隋代大业八年,宜州有姓皇甫的人家,家中共有兄弟四人,二弟名迁,不务正业,与恶友游,不但偷外人财物,连父亲财物亦偷。后来迁死,投胎自家母猪腹中,出生长大要被杀时,托梦合家大小,设法挽救免受一刀。可见偷盗到时亦会自白,怎可随意盗人财物?又怎么不会为人所知?

  是以为人,不论做什么不道德行为,生前虽或为你瞒过,死后仍会为你暴露。听受害者说后,“于是阎罗王”,咬牙“切齿”的对罪人严加“诃责”,如说你是痴人,或说地狱种子,在世做诸不道德事,还以为他不知,彼不见,你为什么愚痴到这程度?现在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就罪论处,“将”你“付”于无间“地狱”,让你知道无间狱中所受痛苦,而且这不是短时间的事,要“历无量劫”这么久的时间,当你为痛苦逼迫得欲“求出”离,总是“莫由”得出。作恶之人仔细一想,自然不敢再去作恶,就是已经所作罪恶,亦要立刻忏悔,不得隐藏,以免到阎王前,面对罪恶,后悔太迟!

  庚四 苦无代受

  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虽父子至亲,一日对至,无代受者。

  此明苦无代受,亦即自作自受。“此”诸罪恶之“事”,并“不”算是太“远”,亦“不”有“关他人,正是我身自作”,必须“自”己去“受”其苦,不说没有别人,可以为我代受,“虽”属“父子至亲”,恩爱夫妻,“一旦”怨“对至”前,向你索命讨债,同样不少有让。古德说:“饶居有至慈之父,无肯代子须臾;极孝之儿,孰能替父少顷”。地藏经亦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原因“生死业缘,果报自受”,谁也代替不了谁。为父造了业,必到所要到的地方受报,为子造了业,同样到所要到的地方受报,哪可互相代替?

  庚五 策励求忏

  我等相与得此人身,体无众疾,各自努力,与性命竞,大怖至时,悔无所及,是故至心求哀忏悔。

  此明策励求忏,就是要人认真的立刻忏悔。要知“我等相与得”到“此”一难得的“人身”,且身“体”相当的健康,并“无”什么“众”多的“疾”病,应“各自努力”运用此身如法修持,哪怕拼掉“性命”,也要与时间“竞”争,不能让大好时光,从各面前溜过,务要做到一寸光阴,努力一寸修持,不容少许懈怠。因现在所得人身,不能保持长久,在未断除烦恼,尚未出离以前,必仍在生死流转,好像滑动的辘轳在转,没有哪个可以保证我们,不再堕落恶趣。所以会有这种现象,悉由懈怠未能修持所致。拼老命与时间竞争,要能做到未食饭前,想到地狱种种痛苦,饭都没有办法受用,饭后想到地狱诸苦,立将所用饮食吐出,期望多点时间修行,哪容放逸懈怠?不说没有修行,对己无益,就是少有修行,亦复没用,必须发大精进,勤修如来正道,始得出离。不然,到“大”恐“怖至时,悔”恨我未修行,已“无所及”。时间是最不饶人的,亦不等人的,唯有把握时间,精进修持,如未修持,到时若生恶趣,其中痛苦能忍受吗?还有时间可修持吗?唯有为诸痛苦逼迫而已。古德说:“若时能行善,而未作善业,一旦苦果临,尔时复何为”?以“是”之“故”,最要紧的,立刻“至心求哀忏悔”。

  丁五 列诸烦恼名目

  戊一 列数分忏

  己一 初忏十使

  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积聚无明,障蔽心目,随烦恼性,造三世罪。或耽染爱着,起贪欲烦恼;或瞋恚忿怒,怀害烦恼;或心愦惛懵,不了烦恼;或我慢自高,轻傲烦恼;疑惑正道,犹豫烦恼;谤无因果,邪见烦恼;不识缘假,着我烦恼;迷于三世,执断常烦恼;朋狎恶法,起见取烦恼;僻禀邪师,造戒取烦恼;乃至一切四执,横计烦恼。今日至诚,悉皆忏悔。

  众生造诸罪业,实由烦恼而来,烦恼是很多的,现行烦恼名目,当从十使忏起。“某等”,是指共同忏悔的每个成员。在此共同忏悔的每个人,“自从无始以来”,一直“至于今日”,所以在生死中流转不息,实由烦恼造业之所使然。大小乘经中都说:“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本际不可得”,现在众生是在生死中,但生死中流转的生命,不是现在才有,而已形成一个生命长流,但此生命流从什么时候开始,却又找不到一个开始,所以佛法常说生死无始。现所见的只是每个生命流的不息奔放,求它开始从何而来,实在没有办法寻到。世人不知生命没有开始,偏去寻求它的开始,因此反而不识生命真相。佛法不承认生命有个开始,亦即根本否定有第一因,如承认有第一因,那就唯有承认有个上帝或梵天,可是上帝现已为科学家澈底推翻,怎可以之为始。古德说:“自从无始迷心海、旷劫漂沉生死没”。佛法以无始说明生死,不是不为生死求开头,实因开头不可得,不说无始又怎样说?佛世有人问佛生死何时开始,佛默然不答,认这是戏论,没有答的必要,事实亦不可说,所以说为无始,少却很多诤论。

  生命在长时间怎样?“积聚无明,障蔽心目”。无始以来的生死,是由无始来的无明,作诸罪恶所造成的,是则无始无明,一直积聚不减,越积越为深厚,以致障蔽心目。吾人本来具有智慧之目,被无始无明蒙蔽,不能正确认识万有诸法真相,更不知道诸法唯是心识所现,于是心随外境所转,不知不觉造了无量罪业,怎不形成生命长流在生死中流来流去,受诸生死痛苦的逼迫?现在无明大梦未醒,开八万四千尘劳之门,造罪更是不可胜计,生命之流当亦无有尽期的流下去,有时流到天上,有时流到地狱,有时会再流到人间,想来多么令人可怕!明白生命流的继续流来流去,就当精进勇猛修学,对已忏悔的罪障不要再造,且立坚定意志,要在此生超出三界不负今生学佛。

  吾人心性本来明净无染,为根本无明遮蔽,就“随烦恼性,造”作“三世罪”业。“或”由“耽染”五欲。“爱着”六尘,于是生“起贪欲烦恼”,欲将所贪爱的,贪来归己所有,自然造诸恶业;“或”由“瞋恚忿怒”,生起“怀害烦恼”,对己所不满意的,怀着伤害的念头,当亦造诸罪业;“或”由“心愦惛懵”生起“不了烦恼”,既不了什么是罪福,亦不明因果是什么,自然造成种种罪恶;“或”由“我慢自高”,生起“轻傲烦恼”,自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对于他人傲然轻视,根本不看在眼里,于是造诸罪恶;“或疑惑正道”,生起“犹豫”不决“烦恼”,善的以为是恶,恶的以为是善,颠倒错误的造诸罪恶;或“谤无因果”,生起“邪见烦恼”,认为行善不会感乐果,为什么去做有益人群的事?作恶不会感苦果,做些一般认为不道德的事有什么关系?在这样错误思想指引下,自然什么罪恶都敢去作,横竖没有善恶因果的,怕什么?做人如真这样,社会怎不大乱,生命怎得保障?这是佛法所绝对排斥的!或“不识假缘”,生起“着我烦恼”,对自己的生命体,不知是由众缘所成,四大所假合的,于中妄执有个实在自我,为了维持及扩充自我,或使生命永恒的存在,或使别人服从自我,如有不满自我心意,诸多罪恶自然造成;或是“迷于三世”,生起“执断”执“常烦恼”。时间原本是有过去与未来的,并不单是短暂的现在,可是众生迷于三世,以为现实生命,不是从过去来的,到了生命结束,未来不再有新生命的出现,于是产生执断的错误思想;再不然,认为人永远是人,现在这个人是由过去人来,到了人的生命结束,未来而来的仍然是人,于是就有执常的错误思想生起,既然有了或常或断的观点,就是造下弥天大罪,也没有什么关系,于是什么罪恶都敢造成;或是“朋狎恶法”,生“起见取烦恼”,就与走错路线的同志同类的朋比为奸,狎近错误的邪法,原来不是殊胜的法,妄执极为殊胜,本属有漏之法,妄执就是涅槃,在此见取烦恼驱使下,自然就造成种种罪恶;或由“僻禀邪师”,生起“戒取烦恼”,对那不是真正生天之因及涅槃之因,由于经常受到邪师熏陶,乃把持牛戒及持狗戒,当成是生天及涅槃之因,仿效老牛吃青草,狗儿吃粪便,虽这样的自苦其身,结果是造成种种罪恶,能说这不是愚蠢到极点吗?做人为什么这样没有理性?

  如上所说,共有十种烦恼,前五为五钝使,后五为五利使,合说名为十使。“乃至一切四执,横计烦恼”。烦恼当然是很多的,但不能一一说出,所以用“乃至一切”,总收所有计执。四执有多种:如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的四句;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的四句;有作、无作、亦有作亦无作、非有作非无作的四句。诸如此类的四句很多。不论怎样的四句,都从无中妄执,所以称为横计。

  由诸烦恼所造诸恶,过去不知它的非是,愚痴颠倒予以造成,现知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假定不加忏悔,将来受诸苦果,自己既难忍受,他人无可代替,当然最好从“今日”起,“至诚”恳切的“悉皆忏悔”。忏悔所以说为至诚,因不至诚忏悔,那是没有用的!

  己二 复忏馀惑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守惜坚着,起悭吝烦恼;不摄六情,奢诞烦恼;心行弊恶,不忍烦恼;怠惰缓纵,不勤烦恼;疑虑躁动,觉观烦恼;触境迷惑,无知解烦恼;随世八风,生彼我烦恼;谄曲面誉,不直心烦恼;强犷难触,不调和烦恼;易忿难悦,多含恨烦恼;嫉妒击刺,狠戾烦恼;凶险暴害,惨毒烦恼;乖背圣谛,执相烦恼;于苦集灭道,生颠倒烦恼;随从生死十二因缘,轮转烦恼;乃至无始无明住地,恒沙烦恼;起四住地,构于三界苦果烦恼;无量无边,恼乱贤圣,六道四生。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