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複忏悔。夫欲禮忏,必須先敬叁寶。所以然者,叁寶即是一切衆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
敬“禮諸佛”及諸聖僧“已”,“次”當“複”行“忏悔”。敬禮諸佛及諸菩薩僧,已表示自己極度的虔誠,但欲得佛僧會爲自己證明,必“欲”進而真誠的懇切“禮”拜“忏”法,且要“必須先敬叁寶”。“所以然者”,是問爲什麼要先禮敬叁寶。這當有其深意,不是隨便這樣做。爲世人認爲最珍貴最難得的叫做寶,叁寶就是叁種珍寶,又稱叁尊,如通常說的佛寶、法寶、僧寶。過去現在因果經第叁說:“佛阿羅漢是爲佛寶,四谛*輪是爲法寶,五阿羅漢是爲僧寶。如是世間叁寶具足”。增一阿含經第四十八禮叁寶說:“如來聖衆能掌護叁寶;如來聖衆能降伏外道異學;如來聖衆是一切衆生良友福田”;同經第十四說:“當念叁尊佛法聖衆”。
佛是佛教教主第一智人,法是佛所說的教法,僧是修學佛所說法的諸弟子等。叁寶,要經百千萬劫才得出現世間,沒有善根的衆生不能遇到,好像世間難得的珍寶一樣。叁寶,是遠離一切有漏法的,無垢明淨,具足六通不可思議威德自在,有這樣的勢力威德,能莊嚴出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最勝最妙的,爲世間八法所不能動。具足如是條件,所以稱寶。立此“叁寶”之名,雖有種種說法,但最重要的: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如看病者。今說“即是一切衆生良友”,顯示佛能醫療衆生的身心大病,法能治療衆生的身心大病,僧能看護衆生的身心大病,因而,叁寶無一不是衆生的良友。沒有這樣的良友,衆生的身心大病,就沒法能予治療。對如是爲衆生良友的叁寶,怎不先加禮敬?叁寶又爲一切衆生的“福田”。是說人如誠心的恭敬供養叁寶,就會種下福德的種子,將來能得廣大的福報。如世間的農田,能産生衆多谷物。智論卷四說:“佛、辟支佛、阿羅漢,皆是福田。其煩惱盡,以無馀故”。如是福田,雖廣通有學無學的叁乘聖人,但以佛爲最勝福田。正法念處經第十五說:“諸福田中,佛福田勝”。摩诃摩耶經卷下說:“一切福田中,佛福田爲最”。說佛福田爲最爲勝,佛子沒有哪個懷疑。僧爲福田,長含第六小緣經說:“四雙八輩,是爲如來弟子衆,可敬可尊,爲世福田,應受人供”。中含第叁十福田經說:“世中凡有二種福田。雲何爲二?一、學人,二、無學人。于是世尊說此頌曰:世中學無學,可尊可奉敬,彼能正其身,口意亦複然,是居士良田,施彼得大福”。諸如此類說法,經中說得很多。是以佛法僧叁寶,爲諸信施的良田,人只要發心恭敬供養,都可得大福報。經中除說叁寶是衆生福田,其他如父母、師長、貧病等人,皆是福田。不過,父母爲世間的福田,叁寶爲出世的最勝福田,雖有世出世間的差別,但都是人種福的福田,此講叁寶,特說叁寶爲福田。
叁寶是良友又是福田,就當歸向叁寶,“若”有真“能歸向”叁寶“者”,那他就可“滅無量罪,長無量福”。如說:“歸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就是此意。叁寶,是具真淨無漏功德的,不是普通的有漏凡夫,爲一切衆生之所歸依渴仰,不特確可斷惡修善,甚至速證無上菩提。如是真實福田,你歸向他,即表你在向上、向善、向解脫,自己有股遠離邪道趨向正道的力量,叁寶威德神通之力,都給予你的影響,過去所造罪業,自然就漸消滅,現亦自然福德增長,這是絕對真實無可懷疑。一般不知歸向叁寶有大利益,一直徘徊在叁寶門外,于生死中浪生浪死,真是所謂可憐愍者!
滅罪增福所得的還是小利益,進而“能令”依于叁寶而行的“行者,離生死”的大“苦”,“得解脫”的大“樂”。所以會得如此,因叁寶有大威猛力,福德力,大智慧力,大慈悲力,怎不令諸衆生福增罪滅?罪滅,惑業苦叁障以及八萬四千塵勞門俱轉,哪裏還有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福增,恒河沙數的無量福德,跟著也會繼續增長,長到最後的終極,就證得大解脫涅槃樂。如禾苗的增長,由于田力,福長自是叁寶之力。
是故,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聖僧。
禮敬叁寶以後,現正歸依叁寶。歸依,是歸投依靠的意思。如人跌在海中,載浮載沈的生命,受到極大的危險,正在這緊要關頭,忽然飄來一根浮木,爲求生命生存,不加思索地攀附木上,隨著海上的波浪飄浮,逐漸到達登陸的岸邊,于是生命得到解救,不致浮屍于大海中。衆生沈淪生死海中,頭出頭沒的始終無所依靠,好像茫茫無所歸投,如感長期飄流生死海中不是辦法,要想得一歸依處,以使現實生命,得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當你有此殷切盼望,忽然遇到叁寶舟航,立即歸投到舟航中,自就不會再在生死中飄流不息。所以爲人,不但要禮敬叁寶,更要歸依叁寶。我常對歸依者說:不論對佛是怎樣的恭敬,對法是怎樣的了解,對僧有怎樣的好感,如未正式歸依,總在叁寶門外,要踏入叁寶門內,必須發心歸依叁寶。如欲加入社會的某個社團,需要舉行宣誓,才成該社團的成員。是以沒有正式舉行歸依儀式,無論怎樣,不會承認你是叁寶弟子,是則歸依豈可忽視?
歸依,在大小乘有不同:小乘只歸依教主釋迦牟尼,歸依佛所說的一切教典,歸依從釋尊出家的一切僧衆;大乘是要歸依十方盡虛空界叁寶。“是故”歸依佛,不唯歸依釋迦牟尼,而是“歸依十方盡虛空界”的“一切諸佛”;歸依法,不唯歸依釋尊所說的教法,而是“歸依十方盡虛空界”的“一切尊法”;歸依僧,不唯歸依從釋尊出家的弟子,而是“歸依十方盡虛空界”的“一切聖僧”。
大小乘所以說得不同:小乘唯承認此土叁寶,因而唯歸依佛陀、達摩、僧伽;大乘承認有十方叁寶,所以十方所有叁寶,無不爲歸依的對象。小乘心量狹小,大乘心量廣闊;菩薩有時到十方世界參學,親見諸世界的佛陀,親聞諸佛的說法,親與大乘菩薩僧,互作思想交流,互換度生方便。如是發生親切關系,自然歸信十方叁寶。
禮忏行人,必以歸依叁寶爲入道之基,不歸依叁寶,不特不能入道,就是入佛法門,也不可能,是則歸依叁寶豈可忽視?諸有歸依叁寶者,不論在什麼地方遇到叁寶,都應對之各各禮敬一拜。現有很多自認爲叁寶弟子者,見佛拜都不拜,未免對佛沒有尊敬之心,不但不能得到“歸依佛不墮地獄”的目的,且地獄中可能有你生存天地,怎可輕慢不禮?觀佛叁昧經說:曠野中的鬼神之類,每當受用飲食時,必捉個小孩來吃,人們對于曠野鬼神,感到相當怖畏。有次鬼神捉到一個長者的兒子,而這長者子曾歸依叁寶,立即稱念南無佛,佛慈悲的立往救援,小孩固得釋放,沒有喪失生命,鬼神亦爲佛所降伏,從佛受不殺生戒,證知歸依佛是得救護的。歸依法,佛的教法固當歸依,就是祖師的語錄,高僧的文集,只要是顯佛法正義,不含有錯誤思想在內,同樣是歸依的對象。佛所說法是從佛慈悲心中流出,隨緣化導衆生而說,歸依者如能照著去行,能證叁乘的聖果,再也不墮叁界生死中。歸依僧,不唯歸依聲聞、緣覺的聖僧,大乘菩薩僧,西天東土曆代祖師,當今所有弘揚佛法者,皆爲歸依的對象。僧是代佛宣揚的,不論聖僧凡僧,只要知見正確,如實弘揚佛法,使人了解佛的正法,依于正法去行,可使吾人脫離痛苦。
叁寶,能使佛法行人,在未解脫前,最低能不墮叁惡趣,如再如法而行,解脫也就不成問題。現既感于罪業深重,要想罪業忏除盡淨,就當虔誠歸依叁寶,歸依十方叁寶以後,至誠求哀忏悔,必得叁寶加被,衆罪消滅。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