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求出家法,无酬对者,乃于佛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希有的难事。佛灭四百五十年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畅敷演十二部经。复还本生地,于尼拘楼陀树下入灭。
文殊所以成为诸佛之师,放钵经说:今我得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皆是文殊师利的恩德。本是我师,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诸佛亦是文殊师利威神恩德之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各有他的父母,文殊是佛道中的父母,这不是明显的以文殊为诸佛母。以文殊为诸佛菩萨的父母,与大品般若经第十四佛母品等,以般若为佛母,是同一旨趣,亦即是说文殊菩萨与般若波罗密,为同一格调。晋译六十华严菩萨住处品说:东北方有菩萨的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亦住其中,文殊师利常为说法。所谓东方有清凉山,是指古来中国山西省五台山,以此山为中心,文殊师利信仰,在中国、西藏、蒙古、满洲等地传播开来,且成中国四大名山之一,每年去朝礼文殊菩萨的佛子,不计其数。
文殊所以译为妙德,因他历劫以来,广修六度万行,德无不圆,累无不尽,所以名为妙德。又名妙吉祥者,因在因地之中,做了很多有益众生的事,众生若遭什么灾难,只要见到文殊,无不逢凶化吉降祥,所以名妙吉祥。
“南无普贤菩萨”:普贤在印度,叫做三曼多跋陀罗,又作三满多跋捺罗等,中国译名遍吉。具足无量行愿,普为示现一切佛刹的菩萨。普贤所以又名遍吉,吉藏大师说:遍犹是普,吉亦是贤,两者实是同一意思。普贤,是说这菩萨有种种法门,总观音而作慈悲法门之名,如今作为普遍的法门。普有二义:一是法身之普,遍一切处而总摄。三世佛的法身,皆是普贤法身。华严说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国。二是应身之普,普应十方而作一切方便,十方三世佛的应身,皆是普贤应身。智度论说:普贤,不说其所住处,若说,应说在一切世间中住。古德又这样解说普贤:“德周法界名普,至顺调善曰贤”;或说:“普是遍一切处之义,贤是最妙善之义”。原因此菩萨从菩提心所起的愿行,身口意所起的活动,完全是平等的,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晋译六十华严第六十入法界品说:“普贤悉在一切佛刹,坐于宝莲华……如是等比,无量自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第四十说:“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这都显示普贤菩萨在多方面,都是极殊胜的。无量寿经卷上说:“以此菩萨与文殊菩萨,共为贤劫中菩萨”。因而,佛教向以此二大菩萨,为佛陀的二大胁侍,如加毗卢遮那佛,就被尊为华严三圣。在中国,不但敦煌千佛洞中,有很多普贤菩萨的造像,而又示现于四川省峨眉山,使峨眉山成为最有名的普贤道场。曾有帝王敕建高二丈的金铜像,建大阁供奉普贤。从此普贤菩萨的崇信,在中国一直隆盛不衰,每年夏间朝礼的信众很多。
“南无大势至菩萨”:大势至在印度,叫摩诃娑太摩钵罗钵跢,又作摩诃那钵。中国译为得大势、得大势至、大势至、大精进,略称势至或势志。为阿弥陀西方三圣之一,如说在诸菩萨中,有最尊的两位菩萨,就是观音、势至,常在佛的左右成为胁侍。大势至光明智慧最为第一,顶上光明照到各方千须弥山佛国之中。经说:“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于此,可知菩萨的光明智慧,是怎样的炽盛。观无量寿经说:“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菩萨有大势力,以大神力,飞到十方,所至之国,六反震动,使诸恶趣,皆得休息,亦即是说,不论什么众生,遇到势至菩萨,所有诸苦自然休息,同时获得大胜快乐。或说如世国王大臣威势自在,名大势至。此菩萨与观音菩萨,不但皆能摄受众生,且在众生临命终时来迎,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受诸众生高度崇拜。观音与势至,现同为阿弥陀佛的胁侍,被尊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灭度,观音补其地位,在极乐世界成佛,观音灭度后,势至补其地位,在极乐世界成佛,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观音与势至,有深切关系,常不相离。
“南无地藏菩萨”:地藏在印度,叫乞叉底蘖婆。是位示现六道,尽未来际,成熟苦恼众生,愿力弘深的大菩萨。地藏的含义是:地是四大之一,能担当一切的一切,如崇山峻岭,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地所担当。此喻菩萨的功德,能为众生荷担一切难行苦行。地又有依止义,如一切草木,依地而成,依地而生。此喻世间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皆依此菩萨而存在而引起。地藏菩萨能含藏种种功德,引生一切功德,难行苦行,救度众生,故名地藏。世俗称此菩萨为地藏王,但是根据经说,但可称为地藏,并无王的意思,所以加一王字,可能由于地藏比丘,是新罗国的王子,因而加一王字,表示对于地藏的尊称。此菩萨由过去大悲誓愿之力,示现种种身相,愍念浊世众生,除众生的所有灾难,给众生所求的福利,成熟众生的善根。
中国佛教向说地藏示现于安徽九华山。九华山在青阳县,本叫做九子山,到唐李白至九子山,远看该山九峰,像九朵华一样,经他这样一说,就改名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反少人知。唐代中国佛教,是最隆盛时代,自将佛教传入日、韩两国,两国不少僧人来中国求法。时韩国分为三国,就是新罗、高句丽、百济。新罗国王子,感于做人痛苦,发心出家,叫做地藏比丘,于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六三○),到中国来求法。最初到处参访,游化数年,后到安徽省九华山,见山中有块盆地,就结庐苦修,不知经过多少年,为游山的地方士绅诸葛节发现,看他住在石洞茅篷,破锅残粒中渗加一些白土,知他生活非常清苦。问他从什么地方来,始知是新罗国的王子,诸葛节觉未尽到地主之谊,深感过意不去,于是发心提倡,为外国来的僧人修建寺院。但九华山是属闵姓的主权,家财很多。建寺如得闵公同意,就可很易成办,征得闵公同意,闵公知道实情,就问地藏要多少地?地藏说不多,只要一袈裟地,闵公当即允许。地藏运用神通之力,将袈裟一洒,覆整个九华,闵公也就全部奉施,并对地藏更加敬仰,成为地藏永久护法,其子并随地藏比丘,法名叫做道明,为地藏的侍者。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地藏菩萨像,身旁有一老公公及一少年比丘,就是闵公父子。有的像前还有一只白犬,就是来华时携带同来的白犬善听。寺建成后,佛弟子咸认地藏比丘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因而九华山也就成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地藏菩萨最大的心愿,是在地狱度化众生,甚至在无间地狱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亦不退失本愿。所以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南无大庄严菩萨”:菩萨的大庄严,以佛法说,当然是福智庄严,不是什么形貌端正、容仪媚丽,衣着华贵,以及其他种种诸宝,庄严其身名为庄严。这位菩萨,所修种种福德,固已极为超胜,就是所修智慧,亦到相当程度,再进一步,就可福智双圆,所以名大庄严。
“南无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亦名光世音、观世音自在、观世自在。印度叫做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此菩萨为阿弥陀佛的胁侍,常住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的教化。依悲华经说:阿弥陀佛在因位为转轮圣王时有千子,其第一太子名不眴,出家叫观世音,将来弥陀入灭,在极乐世界成道,号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世界为一切珍宝所成就。西方净土,是其本来住处。如推其本,观自在菩萨,久远前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依于本誓,特现大悲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为弥陀的胁侍,修净土行者,尊此一佛二菩萨为西方三圣。其实大悲观音,不特为弥陀胁侍,亦释迦的胁侍,如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说普贤、观音为释迦胁侍可知。有说观音与弥陀,只是因果不同,寻其本觉,实是无量寿佛。由于本誓愿力,示现大悲菩萨的形像。
观音、势至虽说皆为弥陀胁侍,而实常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与娑婆世界众生有缘,特来娑婆世界助佛扬化。地藏经见闻利益品第十二说:“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诚如佛说,观音于娑婆世界众生,是有很大因缘的,所以大慈大悲的到处救苦众生。观音能现众多的妙容,如六臂观音、八臂观音,乃至千臂观音,或千手千眼观音等。或现慈,或现威,或现定,或现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观音信仰,古就盛行。从印度、西域开始,直到中国、日本、韩国、西藏、越南等各国,为佛子者无不信仰观音,史实传说是很多的。
高僧法显传、大唐西域记等,屡记印度、西域各地,对观音崇拜的事实,而观音的信仰,从印度、西域地方开始,并在中国、西藏、越南、韩国、日本广为传播,学佛行人没有不知观音的。大唐西域记第十,还传南印抹罗矩吒国的布呾洛迦山,有观音菩萨的灵迹。因此,布呾洛迦山,可说是观音的古道场。观音信仰传到中国,浙江定海县的附近海中,有个小小的梅岑岛,本是默默无闻的,从没有人注意它,到梁贞元年间,日僧慧锷是位观音的崇信者,当他要回日时,特在中国请了一尊观音像回去供养。哪知路经舟山群岛,却被狂风恶浪阻止归程,于是就将观音圣像,请上这梅岑岛,筑一茅篷供养。经短时期,朝拜人多,就将此岛说为观音道场,并将梅岑岛,改称普陀山。本此可知观音道场,并不固定在哪里。什么地方有人虔诚的信仰观音,或表现观音大悲救世精神,什么地方就可说是普陀,也就有观音的存在。历来称念观音的圣号,从而得到很大感应的,或是免除痛苦灾厄的,真是多得不可胜计,愿佛法行者多称念观音圣号!
丁二 归敬三宝
礼诸佛已,次…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