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求出家法,無酬對者,乃于佛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叁昧,行希有的難事。佛滅四百五十年到雪山,爲五百仙人宣暢敷演十二部經。複還本生地,于尼拘樓陀樹下入滅。
文殊所以成爲諸佛之師,放缽經說:今我得佛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衆生,皆是文殊師利的恩德。本是我師,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諸佛亦是文殊師利威神恩德之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各有他的父母,文殊是佛道中的父母,這不是明顯的以文殊爲諸佛母。以文殊爲諸佛菩薩的父母,與大品般若經第十四佛母品等,以般若爲佛母,是同一旨趣,亦即是說文殊菩薩與般若波羅密,爲同一格調。晉譯六十華嚴菩薩住處品說:東北方有菩薩的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亦住其中,文殊師利常爲說法。所謂東方有清涼山,是指古來中國山西省五臺山,以此山爲中心,文殊師利信仰,在中國、西藏、蒙古、滿洲等地傳播開來,且成中國四大名山之一,每年去朝禮文殊菩薩的佛子,不計其數。
文殊所以譯爲妙德,因他曆劫以來,廣修六度萬行,德無不圓,累無不盡,所以名爲妙德。又名妙吉祥者,因在因地之中,做了很多有益衆生的事,衆生若遭什麼災難,只要見到文殊,無不逢凶化吉降祥,所以名妙吉祥。
“南無普賢菩薩”:普賢在印度,叫做叁曼多跋陀羅,又作叁滿多跋捺羅等,中國譯名遍吉。具足無量行願,普爲示現一切佛刹的菩薩。普賢所以又名遍吉,吉藏大師說:遍猶是普,吉亦是賢,兩者實是同一意思。普賢,是說這菩薩有種種法門,總觀音而作慈悲法門之名,如今作爲普遍的法門。普有二義:一是法身之普,遍一切處而總攝。叁世佛的法身,皆是普賢法身。華嚴說普賢身相,猶如虛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國。二是應身之普,普應十方而作一切方便,十方叁世佛的應身,皆是普賢應身。智度論說:普賢,不說其所住處,若說,應說在一切世間中住。古德又這樣解說普賢:“德周法界名普,至順調善曰賢”;或說:“普是遍一切處之義,賢是最妙善之義”。原因此菩薩從菩提心所起的願行,身口意所起的活動,完全是平等的,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衆德,故以爲名。晉譯六十華嚴第六十入法界品說:“普賢悉在一切佛刹,坐于寶蓮華……如是等比,無量自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四十說:“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爲上首”。這都顯示普賢菩薩在多方面,都是極殊勝的。無量壽經卷上說:“以此菩薩與文殊菩薩,共爲賢劫中菩薩”。因而,佛教向以此二大菩薩,爲佛陀的二大脅侍,如加毗盧遮那佛,就被尊爲華嚴叁聖。在中國,不但敦煌千佛洞中,有很多普賢菩薩的造像,而又示現于四川省峨眉山,使峨眉山成爲最有名的普賢道場。曾有帝王敕建高二丈的金銅像,建大閣供奉普賢。從此普賢菩薩的崇信,在中國一直隆盛不衰,每年夏間朝禮的信衆很多。
“南無大勢至菩薩”:大勢至在印度,叫摩诃娑太摩缽羅缽跢,又作摩诃那缽。中國譯爲得大勢、得大勢至、大勢至、大精進,略稱勢至或勢志。爲阿彌陀西方叁聖之一,如說在諸菩薩中,有最尊的兩位菩薩,就是觀音、勢至,常在佛的左右成爲脅侍。大勢至光明智慧最爲第一,頂上光明照到各方千須彌山佛國之中。經說:“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衆生,皆悉得見”。于此,可知菩薩的光明智慧,是怎樣的熾盛。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叁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菩薩有大勢力,以大神力,飛到十方,所至之國,六反震動,使諸惡趣,皆得休息,亦即是說,不論什麼衆生,遇到勢至菩薩,所有諸苦自然休息,同時獲得大勝快樂。或說如世國王大臣威勢自在,名大勢至。此菩薩與觀音菩薩,不但皆能攝受衆生,且在衆生臨命終時來迎,引導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受諸衆生高度崇拜。觀音與勢至,現同爲阿彌陀佛的脅侍,被尊爲西方叁聖。阿彌陀佛滅度,觀音補其地位,在極樂世界成佛,觀音滅度後,勢至補其地位,在極樂世界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觀音與勢至,有深切關系,常不相離。
“南無地藏菩薩”:地藏在印度,叫乞叉底蘖婆。是位示現六道,盡未來際,成熟苦惱衆生,願力弘深的大菩薩。地藏的含義是:地是四大之一,能擔當一切的一切,如崇山峻嶺,萬事萬物,無一不是地所擔當。此喻菩薩的功德,能爲衆生荷擔一切難行苦行。地又有依止義,如一切草木,依地而成,依地而生。此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皆依此菩薩而存在而引起。地藏菩薩能含藏種種功德,引生一切功德,難行苦行,救度衆生,故名地藏。世俗稱此菩薩爲地藏王,但是根據經說,但可稱爲地藏,並無王的意思,所以加一王字,可能由于地藏比丘,是新羅國的王子,因而加一王字,表示對于地藏的尊稱。此菩薩由過去大悲誓願之力,示現種種身相,愍念濁世衆生,除衆生的所有災難,給衆生所求的福利,成熟衆生的善根。
中國佛教向說地藏示現于安徽九華山。九華山在青陽縣,本叫做九子山,到唐李白至九子山,遠看該山九峰,像九朵華一樣,經他這樣一說,就改名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反少人知。唐代中國佛教,是最隆盛時代,自將佛教傳入日、韓兩國,兩國不少僧人來中國求法。時韓國分爲叁國,就是新羅、高句麗、百濟。新羅國王子,感于做人痛苦,發心出家,叫做地藏比丘,于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六叁○),到中國來求法。最初到處參訪,遊化數年,後到安徽省九華山,見山中有塊盆地,就結廬苦修,不知經過多少年,爲遊山的地方士紳諸葛節發現,看他住在石洞茅篷,破鍋殘粒中滲加一些白土,知他生活非常清苦。問他從什麼地方來,始知是新羅國的王子,諸葛節覺未盡到地主之誼,深感過意不去,于是發心提倡,爲外國來的僧人修建寺院。但九華山是屬闵姓的主權,家財很多。建寺如得闵公同意,就可很易成辦,征得闵公同意,闵公知道實情,就問地藏要多少地?地藏說不多,只要一袈裟地,闵公當即允許。地藏運用神通之力,將袈裟一灑,覆整個九華,闵公也就全部奉施,並對地藏更加敬仰,成爲地藏永久護法,其子並隨地藏比丘,法名叫做道明,爲地藏的侍者。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地藏菩薩像,身旁有一老公公及一少年比丘,就是闵公父子。有的像前還有一只白犬,就是來華時攜帶同來的白犬善聽。寺建成後,佛弟子鹹認地藏比丘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而九華山也就成爲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地藏菩薩最大的心願,是在地獄度化衆生,甚至在無間地獄爲一切衆生備受衆苦,亦不退失本願。所以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南無大莊嚴菩薩”:菩薩的大莊嚴,以佛法說,當然是福智莊嚴,不是什麼形貌端正、容儀媚麗,衣著華貴,以及其他種種諸寶,莊嚴其身名爲莊嚴。這位菩薩,所修種種福德,固已極爲超勝,就是所修智慧,亦到相當程度,再進一步,就可福智雙圓,所以名大莊嚴。
“南無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觀世音,亦名光世音、觀世音自在、觀世自在。印度叫做阿縛盧枳低濕伐羅。此菩薩爲阿彌陀佛的脅侍,常住西方極樂世界,輔助阿彌陀佛的教化。依悲華經說:阿彌陀佛在因位爲轉輪聖王時有千子,其第一太子名不眴,出家叫觀世音,將來彌陀入滅,在極樂世界成道,號爲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世界爲一切珍寶所成就。西方淨土,是其本來住處。如推其本,觀自在菩薩,久遠前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依于本誓,特現大悲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爲彌陀的脅侍,修淨土行者,尊此一佛二菩薩爲西方叁聖。其實大悲觀音,不特爲彌陀脅侍,亦釋迦的脅侍,如清淨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說普賢、觀音爲釋迦脅侍可知。有說觀音與彌陀,只是因果不同,尋其本覺,實是無量壽佛。由于本誓願力,示現大悲菩薩的形像。
觀音、勢至雖說皆爲彌陀脅侍,而實常到十方世界度化衆生,與娑婆世界衆生有緣,特來娑婆世界助佛揚化。地藏經見聞利益品第十二說:“佛告觀世音菩薩: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衆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贊歎汝者,是諸衆生于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誠如佛說,觀音于娑婆世界衆生,是有很大因緣的,所以大慈大悲的到處救苦衆生。觀音能現衆多的妙容,如六臂觀音、八臂觀音,乃至千臂觀音,或千手千眼觀音等。或現慈,或現威,或現定,或現慧,救護衆生,得大自在。觀音信仰,古就盛行。從印度、西域開始,直到中國、日本、韓國、西藏、越南等各國,爲佛子者無不信仰觀音,史實傳說是很多的。
高僧法顯傳、大唐西域記等,屢記印度、西域各地,對觀音崇拜的事實,而觀音的信仰,從印度、西域地方開始,並在中國、西藏、越南、韓國、日本廣爲傳播,學佛行人沒有不知觀音的。大唐西域記第十,還傳南印抹羅矩吒國的布呾洛迦山,有觀音菩薩的靈迹。因此,布呾洛迦山,可說是觀音的古道場。觀音信仰傳到中國,浙江定海縣的附近海中,有個小小的梅岑島,本是默默無聞的,從沒有人注意它,到梁貞元年間,日僧慧锷是位觀音的崇信者,當他要回日時,特在中國請了一尊觀音像回去供養。哪知路經舟山群島,卻被狂風惡浪阻止歸程,于是就將觀音聖像,請上這梅岑島,築一茅篷供養。經短時期,朝拜人多,就將此島說爲觀音道場,並將梅岑島,改稱普陀山。本此可知觀音道場,並不固定在哪裏。什麼地方有人虔誠的信仰觀音,或表現觀音大悲救世精神,什麼地方就可說是普陀,也就有觀音的存在。曆來稱念觀音的聖號,從而得到很大感應的,或是免除痛苦災厄的,真是多得不可勝計,願佛法行者多稱念觀音聖號!
丁二 歸敬叁寶
禮諸佛已,次…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