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2)
丁一 統論罪障
衆等今日所以忏悔者:正爲無始以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相無量。或因叁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諸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H黃渥锵嗨涓次蘖浚蠖锊懷鲇腥閡徽叻襯眨呤且擔吖ā4巳址苷鮮サ蘭耙勻頌焓っ詈檬攏槍示心課稀
br> 忏悔當然是爲忏除罪業,而首要知道罪業是什麼,罪業是怎樣來的,所以現在明罪因緣。
集合在道場忏悔的,不是一二人而有很多人,所以說爲“衆等”。在會衆姓人等,“今日所以”舉行“忏悔者,正”因“爲”從“無始以來”直到今日,居“在凡夫地”位,“莫問貴”爲王侯,或是“賤”如乞丐,所造“罪相”真可說是“無量”無邊,沒法計算得出。無始,形容時間的久遠,顯示直從未有天地以前,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起罪業,可以想見其多。生生世世在生死中輪轉,有時居于較高的地位,有時處于極低的地位,沒有一定。做人的地位不論高低,造罪總是免不了的。如貧賤的乞丐,或因生活的困難,或因知識的全無,于是在不自覺間,造成種種的罪業;再如富貴的王侯,爲了顯示自己的權位,或恃自己錢財的衆多,于是造成種種的罪業。如此足以證明不論貴賤,都有種種罪相表現,誰也不能說我無罪業。諸業怎樣來的,推源尋始,應知身爲罪業根本。
“或因叁業而生罪”:叁業,即身口意。或叁業共作一切罪業,或叁業各造一切罪業。普賢行願品說:“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語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正顯此一意趣。身口意不唯能造罪業,亦能造諸福業,不過稍加比較,在凡夫位造罪業多,造福業少,現在忏悔,是忏罪業,所以特說“或因叁業而生罪”。叁業,總說指身口意,別說身有殺盜淫叁;口有兩舌、惡口、妄言、绮語四;意有貪、瞋、癡叁。如是所造十惡業罪,不是造了就算,而是要感苦果,爲免將來感受苦果,現在就得誠摯忏悔。造罪而不忏悔,想不受報決不可能。貧人如此,富者亦然。雪峰祖師說:“爲報滿城朱紫道,閻王不怕佩金魚”。俗說閻王最極公正無私,亦是最廉潔的,不是金錢可以收買,不論你有多少錢,到時誠如藥師經說:“隨其罪福而處斷之”。
“或從六根而起過”: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爲構成生命體的六大要素。經中,有時將這說爲六賊,有時將這說爲賊媒,最易生起種種的過失。如見認爲美麗的女色,就可促成人去做出不正當的行爲,如見自己所愛好的財物,就會使人想將該財物盜取過來,如想得到別人的恭敬供養,就不惜說出種種虛假不實的話。諸如此類的過失,都從根門而起,假定不是六根觸對六境,不會有這麼多的過失産生,所以說爲六賊或賊媒。如六根不染六塵,不特不會引起種種過失,且成種種妙行。如初果名爲入流,就是入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如菩薩不住相而行布施,就是不住色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是以身爲凡夫的種種過失,皆從六根而起,真是一點不錯。可是凡夫受六根愚弄,不知對自己造成重大災害,反認六根很好,終日爲六根忙,不是爲見美麗景色奔波,就是爲聽靡靡之音奔馳,能說衆生不是可憐可愍?
“或以內心自邪思惟”:內心,雖可泛指六識,主要是指意識。內心不斷向邪方面胡思亂想,于是種種過失紛至沓來。內自邪思,顯這不假外境,但由往因惡業種子而生。心地觀經說:“心如獨行,無第二故”,這不是自邪思是什麼?再如通常說的邪見,就是現在說的錯誤思想,可說是由內心自邪思惟而來。大經說:“一切惡行因雖無量,若說邪見則已攝盡”;又說:“若人樂殺若行邪見,此人即地獄人”。內自邪思過失多大?爲人終日胡思亂想,不是想這就是想那,總是想在不正方面,從來沒有善自思惟,怎不成爲作諸過失的地獄種子?是以內自邪思,實要不得,應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或藉外境起于染著”:外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六塵外境有股誘惑的力量,使你自然對它生起染著,各種罪惡由之而生。如有你所喜愛的色境呈現你前,縱你想要控製自己不爲它惑,但因它的誘惑力太強,終于把你誘惑過去,成爲它的俘虜,任憑它的擺布,不由得你不作諸惡。色境如此,馀境亦然。嚴格說來,境界並不真有怎樣大的力量,強迫你做這樣那樣,而實還是由人對它生起貪染耽著,如自不貪染,外境又能奈得你何?歸根結底說來,要在自己染著。
“如是”像上所說內根、外境等所構成的罪過,“乃至”逐漸成爲殺生、偷盜、邪淫……貪、瞋、癡的“十惡”,進再不斷“增長”而爲“八萬四千塵勞門”。塵爲染汙之義,顯示種種邪見煩惱,能染汙本有的覺性;勞是勞役之義,顯示煩惱驅使衆生,勞勞役役奔馳不息,輪轉生死無有盡期。所謂八萬四千塵勞,就是八萬四千煩惱,論其根本,以貪、瞋、癡、慢、疑、身、邊、邪、見、戒的十使(十使亦名十隨眠)爲基數。于十使中,如以貪使爲主,馀九使爲助,一一使具十就成一百,叁世各有一百,則成叁百。現在世一百,由于時間短,不論主與伴,但過去、未來二世的二百,因時間長,各以一使爲主,馀九使爲伴,則成二千,再加現在世一百,就成二千一百。複約多貪、多瞋、多癡、等分四類衆生,各有二千一百,便成八千四百。再約四大、六衰(六衰就是六根),各有八千四百,總合成爲八萬四千塵勞,如再細分,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衆生有此八萬四千塵勞大病,佛就說八萬四千法門而爲對治。法門,有說爲法藏,皆有八萬四千之數。約所诠義名爲法門,約能诠教名爲法藏。雖說什麼都是八萬四千,但不一定不多不少的實有此數。
“然其”煩惱所造成的“罪相”,雖複有“無量”這麼多,而實猶有限量,如放開說,沒有限量可言,但“大而爲語”,或說收總歸別,要不外于叁種,所以說“不出有叁:一者煩惱,二者是業,叁者果報”。如是叁者,名爲叁障。貪、瞋、癡等諸煩惱,是煩惱障;身口六根所作惡業,是業障;六道、四生等的果報體,是報障。衆生從無始來,爲此叁障所累,所以一直在生死海中不得出離。經說叁障爲衆生的大病,教化衆生的佛菩薩,常欲施此治療大病的法藥,所以菩薩在修道時,常作永斷叁障之願,如自不斷叁障,怎能施藥治衆生大病?菩薩修道如此,本慈悲水忏,要以忏除叁障爲主,叁障不能忏除,勢將永遠沈淪。如是“此”煩惱等“叁種法”,爲什麼說名爲障?因在叁障中轉來轉去,“能障”一切“聖道”的現前,聖道不得現前,怎能出離生死?怎能證得涅槃?修道行人總望聖道現前,早日解決本身問題,但爲叁障所障,聖道怎得現前?出世聖道果能成辦,就成無事人了。古德說:“但于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聲”。衆生見色聞聲爲色聲所轉,要不爲轉就得裝聾裝瞎,現于事上通達無事,盡管不斷見色聞聲,亦用不著裝聾裝瞎。要到這程度,才成無事人。大慧禅師說:“叁世諸佛是無事人,曆代祖師是無事人”。諸有成爲無事人者,皆由出世聖道所成,是則聖道爲障所障,對障怎可不予忏除?叁障不但能障聖道,並“及”障礙“人天勝妙好事”。人天好事,是指爲人所當修的五戒十善等的諸善法,修諸善法即可招感人天殊勝微妙善果。人天果報勝叁惡趣,而人天中又以人趣果報最極殊勝,因諸佛皆出現人間,見佛聞法的機會多,求生命解放容易,是以佛從不鼓勵學佛行人生天,總是要人生到人間。現在我們是人,且有因緣學佛,最極難得,應用難得機會,專心一意修學佛法,最少要做到人身不失!叁障能障聖道及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爲叁障”。
丁二 勸修獲益
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忏悔除滅,此叁障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
起罪原因已予說明,且指叁障爲修行最大障礙,要在修道過程中沒有障礙,唯一方法是依佛的指示忏悔,如勤忏悔,諸障即滅,利益即得。“所以”悲願深廣的“諸佛菩薩”,深切了解于此,特“教作”滅罪“方便”,本這方便,勤修“忏悔”,叁障就可“除滅”,到“此叁障”真正“滅”除,“則”從“六根”引生造作的“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得到“清淨”。佛菩薩教作方便,全是應病與藥,如開示的忏悔方法,好似世間的藥方,吾人誠心的禮忏,好似病人的服藥,到罪滅時,等于病人的病愈,身心自然就得清淨。
丁叁 運心滅障
戊一 標七種心
是故某等今日運此增上勝心忏悔叁障,欲滅叁障者,當用何等心可令此障滅除?先當興七種心以爲方便,然後此障乃可得滅。何等爲七?一者慚愧,二者恐怖,叁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者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
前說唯有忏悔,可以滅除衆罪,以“是”之“故,某等今日運此增上勝心,忏悔叁障”。某等的某,有改爲“弟子某甲”,亦有改爲“弟子衆等”,當無不可。某指某個人說,如以自己爲中心,就可說爲“演培”等。說爲“衆等”,顯禮忏時,非唯一人,而是有叁兩百人。再加“弟子”,顯在叁寶前忏悔,因己是叁寶弟子,以示對叁寶恭敬。運此的運,如前說的“啓運等義”。勝心,顯示自己現在悔過,由內在一念心生起,且這念悔過心,是極殊勝的,所以說勝心。在悔罪過程中,得諸聖慈悲加被,産生滅罪生福的力量,所以說爲增上。
忏悔在忏叁障,但“欲滅”除“叁障”,應“當用”怎樣的“心,可令此”叁“障”得以“滅除”?答說:“先當興七種心以爲方便,然後此”叁“障,乃可得”以“滅”除。爲什麼?當知所有罪障,都是從心而生,現自須從心忏,果能真心忏悔,罪業自然消滅。如說:“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豈不很明顯的就是說此?
興起如下所說七種心…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