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2)▪P2

  ..續本文上一頁忏悔,因這是諸聖者教人所作方便,阿毗達磨所說七種忏法,與此所說大體相似。造罪由一念心,忏悔亦從心忏,可知心爲一切之主。從心罪兩俱空看,其心根本了不可得,不說吾人沒有辦法尋求到這念心,就是諸佛亦不見有此心,怎麼可說罪從心起?要知造罪的心,是從妄想生心,乃是“叁界唯心”的心,不是指那空無自性的心,我們不可不知。

  “何等爲七”?是問哪七種心。接著列出七種心,如忏文所說,不再一一列出。在這七種心中,以“發菩提心”居于七者中間,是有其深義的,因菩提心有股力量,不特能荷擔前叁種心,亦能荷擔後叁種心。如在過去帝王時代,有人依附具有權勢的帝王,那他對任何人,不會再生怖畏,因有帝王做他的靠山。修學菩薩道的行人,在向菩提大道邁進過程中,雖會遭遇種種災難,因有大勢力王的菩提心爲所依,什麼災難都無所畏,設若真有災難到來,即可運用此菩提心力,沖破所有的災難,繼續不斷的向終極目標前進,不達成佛的目的,決不在中途停止。可以想見菩提心,確是極爲重要的,所以佛法行者,特別是大乘佛法行者,對菩提心不可忽視,並要堅定菩提心,唯有如此,方不致于從菩提大道敗退下來!

  戊二 別釋七心

  己一 釋慚愧心

  第一慚愧者:自惟我與釋迦如來同爲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來,已經爾所塵沙劫數,而我等相與耽染六塵,輪轉生死永無出期,此實天下可慚可愧可羞可恥!

  于七種心中,“第一慚愧”心“者”。先當“自”己善自思“惟”:思惟過去久遠劫前,釋尊尚未成道時,“我與釋迦如來同”樣是“爲”生死“凡夫”,同在輪回中輪轉不息,然“而”現“今”釋迦“世尊成道以來,已經爾所”這麼多的“塵沙劫數”。一般所知釋尊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出現印度成佛,時間不算太久,只兩千五百多年而已。如向前推,釋尊久已成佛,如梵網經說:“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實還不足代表佛的久已成佛,必如法華經壽量品說:“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正因吾佛成佛已有不可思議塵沙劫數,所以忏中說爲“爾所”,顯示多得難以計算。因而說佛現在成佛,以法華經壽量品看,不過是方便,不得說爲真實。

  反觀我們自己,經這麼多時節,直到今天,還是一個苦惱凡夫,“相與耽”玩“染”著“六塵”,爲六塵之所汙染,生而複死,死而複生,如輪旋轉那樣的“輪轉生死”,看來好像“永無出期”的樣子,兩相對比,仔細一想,“此實天下可慚可愧可羞可恥”!悲願弘深的大聖佛陀,爲度苦惱衆生,出離濁惡世界,一次又一次的來這人間,可歎衆生老是癡迷不悟,仍做顛顛倒倒衆生,不免有負佛陀大慈弘恩,亦複有負自己本有性靈,說來怎不感到無限慚愧?到現在,如仍沒有慚愧心,就真不可救藥!文中再四說到“可”字,顯示急切到了極點。經過如是思惟,必須竭誠忏悔,精進修學佛道,終于到達如佛一樣的成佛,唯有取證無上菩提,方可休止羞恥,不再感到慚愧!

  慚愧,佛法常常講到,亦常從佛子口中說出,如在很多佛教道場,常聽人說我很慚愧,用功既用不上路,聞法亦不大了解,真是慚愧極了!像這樣說慚愧,已流于口頭禅,是不是真慚愧,還得從旁觀察,因真具慚愧心,必然人格尊嚴,不會做出不道德事。

  慚是反省自己的自覺能力,愧是對世間公意的重視,因就自尊自重的不敢爲非作歹,就會尊重諸法真理不敢有違真理,就會尊重公共輿論不敢違悖衆意,所以做人要想做個像樣的人,慚愧心態一刻不可或忘。經中佛說慚愧,每以慚愧爲人之所以爲人的特質,沒有慚愧不夠資格做人,如以佛說就與禽獸沒有差別。人與禽獸主要不同,不是在于形態有異,而是在于有無慚愧,做人豈可無慚愧心?有了慚愧,自己固不敢再作惡,對諸惡人亦會輕視遠離,始終踏在光明大道上,做個向上向善具有道德的人!

  己二 釋恐怖心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業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後,應墮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苦。如此實爲可驚可恐可怖可懼!

  “第二”所謂“恐怖者”:無可否認的,我們現是凡夫,“既是”屬于“凡夫,身口意”叁“業”的活動,不期然的“常與罪”惡“相應”,不是身業造成種種罪惡,就是口業作成種種罪惡,再是意業構成種種罪惡。有時雖亦向善,但畢竟造惡多。不信,試注意世人活動,有哪個不在向惡方面發展?能有幾人向善?事實如此豈容否認。

  “以是”常與罪業相應“因緣”,所造之罪不是過去就算,是定感受未來苦果的,亦即在你現實生“命終”結“之後,應墮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苦”。地獄等叁,有處說爲叁惡趣,有處說爲叁途。從八熱地獄說,地獄是火途,從被殺畜生說,畜生是血途,從被驅逼餓鬼說,餓鬼是刀途。不論趣向惡趣哪一途,都受無量無邊痛苦,此苦不是我人所想像到的。聽說所受這些痛苦,“實”是極“爲可驚”,思量這些痛苦難熬,實是極爲“可恐”,想到這些痛苦難忍,實是極爲“可怖”,看到這些受苦情形,必會感到極爲“可懼”。

  請諸位注意,這不是說來嚇唬人的,我敢真誠地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不要以爲無所謂。古德說:“叁途一報五千劫,出得頭來是幾時”?顯示不但所受的苦無法形容,受苦的時間亦是很長的,想來怎不令人感到可怕?一個衆生墮落叁途,如上所說確實很苦,以度生爲己任的菩薩,看到衆生在叁途中受苦,不但不討厭他,亦決不放棄他,仍然要以方便,救度惡趣衆生,出離惡趣之苦,不像世間人們,看到他人墮落,不但不予同情,施以有力援手,且落井下石的,令他墮落更深!

  己叁 釋厭離心

  第叁厭離者:相與常觀生死之中,唯有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虛假,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生、老、病、死,八苦交煎,無時暫息。衆等相與但觀自身,從頭至足,其中但有叁十六物。發、毛、爪、齒、眵、淚、涕、唾、垢、汗、二便,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脾、腎、心、肺、肝、膽、腸、胃、赤白痰癊、生、熟二髒,如是九孔常流。是故經言:此身衆苦所集,一切皆是不淨,何有智慧者而當樂此身?生死既有如此種種惡法,甚可厭患!

  “第叁”要在“厭離”穢惡不淨之身。一般以爲身體相當清淨美好,因而牢牢執著這身體,殊不知事實不然。如以智慧觀察,就知有情身體,根本不值愛戀,應當“相與常觀生死之中”,沒有如世人所認爲那樣美好清淨,“唯有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虛假”之法。虛假到“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無常等,即通常說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念處中“觀心無常”,似乎只有心是無常,而實身體亦是無常,甚至身心以外的山河大地,乃至一切有爲法,無不是無常。念念生滅的諸有爲法,固然是無常的,相續不斷的法壞了,同樣是顯無常。如吾人生命體,從嬰兒到童年,由童年到少年,乃至到老年以及生命結束,無時無刻不在演化中,這不是生滅是什麼?再如山河大地,看來沒有什麼變動,但到劫火終訖,乾坤洞然時,高高的須彌山,深深的廣大海,都被燒成灰燼,不是生滅是什麼?

  苦是人人所感受到的,沒有哪個說沒有痛苦,不過人是忍的意思,就是人雖受苦逼迫,但能忍受其苦,反而覺得人生快樂,實際人無時不在痛苦包圍中。最明顯的,人生有“生、老、病、死”的生命界苦,除這四苦,還有人事界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自然界的求不得苦,是諸痛苦,源于五陰熾盛苦來,所以說“八苦交煎”。如是受諸八苦逼迫,“無”有片“時”得到“暫息”。法華經譬喻品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于此叁界火宅,東西馳走”的衆生,雖受極大的痛苦,不感到是個大患,還極樂著叁界,以爲叁界不錯,不驚不畏的無出離心。大慈大悲的佛陀,見到衆生受諸痛苦燒煮,特來叁界教化苦惱衆生,令速出離叁界,是以應知佛是爲救衆生而來,對于衆生的恩德還不很大嗎?

  空是佛法所常說的,爲對治衆生實有大病的。衆生對生命自我及諸外在萬物,沒有不執著實有,因而爲有所系縛,不能獲得生命解脫。不知內而自我,外而器界,都是衆緣和合,實體本不可得,所謂緣生必然是空,哪可執爲實有?無智衆生不知諸法緣生,內執實有自我,外執實在諸法,到彼此發生诤論,甚至動刀動槍的互相撕殺。如問人世爲什麼會有這些現象,還不是由執實有而來。我佛深知執有的過患,特開示緣起性空真理,令諸衆生放棄實有妄執,真正獲得身心解脫。

  無我,是佛陀的特別教示,針對衆生執有自我說的。試觀世間的人,有哪個不說我?一說我就以爲實有,決不放棄自我的固執。其實,我之所以爲我,是有永恒的、獨立的、自主的特質,合此方可說我,不合這特質,怎麼可說我?姑以生命自體說:是不是永恒的?不是!因它只有數十年或百馀年的時間存在,最後必從這人間消失,怎麼可說永恒?是不是獨立的?不是!因它是由各種條件組合成的,如說由五種質素組成的統一身體,缺少任何一個條件,自我就不能出現,怎麼可說獨立?是不是能自主?不能!如人生存世間,總免不了病,你能做主要不病就不病嗎?敢說沒有哪人可以做到這點,怎麼可說自主?死是人人所怕的,沒有哪個願死,世間有沒有一個不死的人?沒有!爲什麼?就是自己不能做主!不能自主,怎可說我?人之所以把這身體看成是我,原因在于妄想執著,並不真有實在自我存在!如執此身爲我,實是愚癡之極!

  不淨,是說吾人的身體,盡大海水來洗,究竟一無淨處。不信,請在道場共同忏悔的“衆等,相與但觀自身”,就知此身不淨。原因身體,“從頭至足,其中但有叁十六物”。首先指出的是外十二物:“發、毛、爪、齒、眵、淚、涕、唾、垢、汗、二便”。二便,就是大便、小便,亦即一般說的…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