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屎、尿。其次指出的是中間十二物:“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最後指出的是內在十二物:“脾、腎、心、肺、肝、膽、腸、胃、赤白痰癊、生熟二髒”。“如是九孔常流”:九孔是指兩眼常流淚水,兩耳常出耳垢,兩鼻常流鼻涕,一口常流口液,有哪樣是清淨的?“是故經”中有“言:此身”是“衆苦”之“所集”合,“一切皆是不淨”,哪個具“有智慧”的人,“而當”愛“樂此身”?如是衆苦所集,一切不淨身體,凡夫對它雖有所味著,甚至寶貴得不得了,但在諸佛的智慧看來,愈早把它舍掉愈好,決不對它有所愛著。心地觀經說:“觀自身本性不淨,如人厭炭色,設諸方便,以水洗之,經無量時,黑色仍舊,乃至炭盡,終無所益。我身亦爾,有漏不淨,洗盡海水,亦複無益”。涅槃經說:“菩薩自觀身,如病、如瘡、如癰、如怨、如箭入體,是大火聚,是一切善惡根本”。衆生“生死既有如此種種惡法”,的確“甚可厭患”,哪裏還可對它有所執著?更哪可把它看成是我?
此身確實是不淨的,是衆苦所積聚的,不論從哪方面說,都是極不理想的,但以修學佛法說,又不可不好好愛護這生命體,對它善爲養育,目的在于求證涅槃,不是爲在生死打滾,爲求成爲法王,不是爲求轉輪聖王。要知沒有這生命體,在修學佛法過程中,怎能受持讀誦?怎能廣爲人說?怎能思惟其義?怎能利益人群?如是養護此身,像要渡過河流的人,要有船筏一樣,沒有船筏,怎能渡過河流?又如在陸地奔馳的人,得到一匹良馬,很快到目的地,沒有良馬,怎能到目的地?再如患癫症者,必要得到醫治該病的藥物,否則,癫病怎會痊愈?
己四 釋發菩提心
第四發菩提心者:經言:當樂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六波羅密生,從慈悲喜舍生,從叁十七助菩提法生,從如是種種功德智慧生如來身。欲得此身者,當發菩提心求一切種智,常樂我淨薩婆若果。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于身命財,無所吝惜。
忏悔行者,具有如上慚愧、恐怖、厭離叁種心,對衆苦所集的不淨之身,自然就要舍離,另求清淨法身,而這必須發菩提心,所以“第四”明“發菩提心”。文中所說“經言”,是指維摩诘經,該經方便品所說,與此所說是一樣。如該經說:“此可厭患,當樂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法身爲叁身之一,有法身、自性身、真實身、如如佛、法佛的五種名稱,再加佛所見佛,毗盧遮那二者,就有七種名稱。一般說的法身,唯識說自性身,此二實在是一,只是名稱不同。法身所以名爲法身,于一切法而爲自在之所依止。如以真常論說:法指無始法性,雖是衆生實體,但爲妄想纏覆,對己無所受用,如修佛法,息諸妄想,彼法顯了,即爲法體。顯法成身,名爲法身。總說一句,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同樣法身,大乘叁大系講法不同。
一般說法身,法是真理,以真理之法爲身,名法身;法是諸功德法,以諸功德法爲身,名法身。這兒約第二種說,所以說“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功德固是無量,智慧亦複無量。諸佛法身,皆從無量福慧所生,亦即由福慧所莊嚴。法華經說:“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即是此意。沒有無量功德智慧,法身不能完成。此是總說功德,下再分別說諸功德。
一、“從六波羅密生”,意說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而生法身。六波羅密實即福慧,前叁度是福,後二度是慧,精進通于福慧。波羅密,中國譯到彼岸,亦譯一切事究竟,既到彼岸而一切事究竟,法身當然就得出生。
二、“從慈悲喜舍生”,意說法身從四無量心生。慈是給與衆生的快樂。修慈是這樣的:“行者于禅定中,念令衆生得樂時,心數法中生起靜定,名爲慈定,與這慈心相應的,是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善修得解,廣大無量,遍滿十方,名爲慈無量心”。慈無量心是這樣修,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亦都這樣修,比例可知。
叁、“從叁十七助菩提法生”,這是菩薩所修的助道法,分爲七類:一、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四正勤,就是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叁、四如意足,就是欲、念、進、慧;四、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五、五力,就是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六、七覺支,就是念、進、喜、擇法、輕安、定、舍;七、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合此七類,名爲叁十七助菩提法。
“從如是等種種功德智慧,生如來身”。如來清淨法身,是從如上所說無量無邊的功德智慧生。此只節錄方便品中的幾種,維摩诘經還說到從五分法身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叁明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
諸佛所有的微妙淨法身,不唯諸佛可得,衆生同樣可得,問題看你要不要得,如“欲得此”法“身者”,先決條件,應“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求一切種智,常樂我淨薩婆若果”。發菩提心是因,得如來身是果,爲果的如來法身,非發菩提心不能得。
求一切種智,般若經叁慧品說:“一切種智是諸佛智”。不論哪尊佛成佛,都具一切種智。佛在經中對舍利弗說:“一相故,名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法寂滅相。複次,諸法行類相貌,名字顯示說,佛如實知,以是故,名一切種智”。智論卷八十四解釋說:“一切種智是佛智。一切種智名一切叁世法中通達無礙,知大小精粗,無事不知。佛自說一切種智有二種相:一者,通達諸法實相故,寂滅相。如大海水中風不能動,以其深故,波浪不起。一切種智亦如是,戲論風所不能動。二者,一切諸法可以名相文字言說,了了通達無礙,攝有、無二事故,名一切種智”。佛的一切種智,不特通達諸法寂滅相的真理,亦能通達諸法的事相,真可說是事理無不通達了知。像這樣的一切種智,不但聲聞人沒有得到,就是菩薩亦尚未得,雖尚未得,但在修學般若過程中,必以一切種智爲追求目標,所以說“求一切種智”。未得一切種智前,不得說已成佛,爲一切種智的佛智,怎可不求?
常樂我淨,在凡夫位,是屬四倒,所以小乘行人,必須破除四倒,才能證得涅槃。到了大乘,凡夫所執常樂我淨固是顛倒,二乘所執無常等亦是顛倒,必須擊破二乘四倒,使常樂我淨成爲涅槃所具四德,就沒有凡夫所執的過失!常是顯示涅槃的當體,不遷不變,萬古常如,不是對斷說常;樂是安穩寂滅之樂,不是對苦說樂,因佛所證得的大涅槃樂,二種生死固皆遠離,苦樂之相亦皆雙融;我是主宰義,具八自在,得大安樂,什麼都可主宰,與凡外邪妄所執的自我不同;淨是顯示煩惱習氣斷盡,沒有絲毫垢染存留,非是對染說淨。如是常樂我淨四德,唯大般涅槃所具有,二乘所證涅槃,不具如是四德。
薩婆若果的薩婆若是印度話,亦名薩雲若,中國譯名一切智,爲修般若者所得智果。仁王護國經奉持品說:“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爲一切智”。地持經第叁說:“于一切界、事、種、時無礙智,名一切智”。界指世界及衆生界,事指有爲及無爲,種指因果界趣等的分別,時指過、現、未的叁世。對此等一切,無遺馀的悉知,名一切智。如是遍知一切的一切智,能得到者,大小乘說法不同:婆沙第十五說:“以佛能知名邊際故,名一切智。有說佛及獨覺知名邊際,馀不能知。有說佛及獨覺到彼岸聲聞,知名邊際,馀不能知。評曰:初說爲善。唯佛能知名之邊際,馀皆無有一切智故”。小乘有部這樣主張。大品般若經第二十一、叁慧品說:“薩婆若(一切智)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智,道種智是菩薩摩诃薩智,一切種智是諸佛智”。此說,一切智是叁乘共智,一切種智唯佛所得。是則一切智,不是佛所有,唯是叁乘所共。依叁慧品說:聲聞、菩薩、佛各有一切智慧。但亦有說:聲聞唯有一切智,無馀二智,菩薩有一切智、道種智,沒有一切種智,佛則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具有,且叁智于一心中得。再說:二乘雖有一切智,但沒有一切種智,佛所有的一切智、一切種智,都是真實不虛;二乘所有一切智,但有其名,如白天點燈,但有燈名,沒有燈用。如人向二乘問難,不能給人滿意的答複,亦不能除問者的疑惑。至一切智、一切種智,在佛沒有分別,有時說佛爲一切智人,有時說佛爲一切種智人。因而在佛立場,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一切智,根本沒有分別。如說此二智有分別,在佛只可說“佛一切智、一切種智,皆是真實”;或說“佛是實一切智、一切種智”。
菩薩在修菩薩道時,有兩大任務必須完成,就是“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國土是依報,衆生是正報,皆是菩薩行化時,所必要做好的工作。因爲菩薩成佛,除了以悲願力,要來穢土度生,佛自所居國土,固要清淨莊嚴,爲了攝化衆生,更要國土莊嚴,如何淨佛國土,自然就成菩薩行者的急切要務,而這亦可說是上求佛道所應進行的工作。成就衆生,是說在度化衆生時,要令所度化的衆生善根得到成就,將來好生清淨國土,再從佛聽聞正法,不斷從事修學,以獲生命解脫,這是下化衆生所應做的工作。佛土莊嚴清淨,是就完成自利,成就各類衆生,是就完成利他,自他兩利圓成,當然就得成佛。
成就衆生所以要取佛淨土,因佛淨土的基礎,是建在衆生身上。維摩诘經說:“菩薩取于淨國,皆爲饒益諸衆生故”。如是上求下化,當從布施做起。身外的財物布施,一般人還易做到,現在要行的布施,不但要你外財施,還要你身命布施,所以說“于身命財無所吝惜”。世人所寶貴身命錢財,佛法認爲都是危脆敗壞之物,根本是不堅固,遲早要失去的,爲什麼悭吝不舍,舍不得施與衆生?以此施舍衆生,衆生固然得益,自己同樣得大…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