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2)▪P3

  ..续本文上一页屎、尿。其次指出的是中间十二物:“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最后指出的是内在十二物:“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白痰癊、生熟二脏”。“如是九孔常流”:九孔是指两眼常流泪水,两耳常出耳垢,两鼻常流鼻涕,一口常流口液,有哪样是清净的?“是故经”中有“言:此身”是“众苦”之“所集”合,“一切皆是不净”,哪个具“有智慧”的人,“而当”爱“乐此身”?如是众苦所集,一切不净身体,凡夫对它虽有所味着,甚至宝贵得不得了,但在诸佛的智慧看来,愈早把它舍掉愈好,决不对它有所爱着。心地观经说:“观自身本性不净,如人厌炭色,设诸方便,以水洗之,经无量时,黑色仍旧,乃至炭尽,终无所益。我身亦尔,有漏不净,洗尽海水,亦复无益”。涅槃经说:“菩萨自观身,如病、如疮、如痈、如怨、如箭入体,是大火聚,是一切善恶根本”。众生“生死既有如此种种恶法”,的确“甚可厌患”,哪里还可对它有所执着?更哪可把它看成是我?

  此身确实是不净的,是众苦所积聚的,不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极不理想的,但以修学佛法说,又不可不好好爱护这生命体,对它善为养育,目的在于求证涅槃,不是为在生死打滚,为求成为法王,不是为求转轮圣王。要知没有这生命体,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怎能受持读诵?怎能广为人说?怎能思惟其义?怎能利益人群?如是养护此身,像要渡过河流的人,要有船筏一样,没有船筏,怎能渡过河流?又如在陆地奔驰的人,得到一匹良马,很快到目的地,没有良马,怎能到目的地?再如患癫症者,必要得到医治该病的药物,否则,癫病怎会痊愈?

  己四 释发菩提心

  第四发菩提心者:经言: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密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从如是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欲得此身者,当发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

  忏悔行者,具有如上惭愧、恐怖、厌离三种心,对众苦所集的不净之身,自然就要舍离,另求清净法身,而这必须发菩提心,所以“第四”明“发菩提心”。文中所说“经言”,是指维摩诘经,该经方便品所说,与此所说是一样。如该经说:“此可厌患,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法身为三身之一,有法身、自性身、真实身、如如佛、法佛的五种名称,再加佛所见佛,毗卢遮那二者,就有七种名称。一般说的法身,唯识说自性身,此二实在是一,只是名称不同。法身所以名为法身,于一切法而为自在之所依止。如以真常论说:法指无始法性,虽是众生实体,但为妄想缠覆,对己无所受用,如修佛法,息诸妄想,彼法显了,即为法体。显法成身,名为法身。总说一句,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同样法身,大乘三大系讲法不同。

  一般说法身,法是真理,以真理之法为身,名法身;法是诸功德法,以诸功德法为身,名法身。这儿约第二种说,所以说“从无量功德智慧生”。功德固是无量,智慧亦复无量。诸佛法身,皆从无量福慧所生,亦即由福慧所庄严。法华经说:“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即是此意。没有无量功德智慧,法身不能完成。此是总说功德,下再分别说诸功德。

  一、“从六波罗密生”,意说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而生法身。六波罗密实即福慧,前三度是福,后二度是慧,精进通于福慧。波罗密,中国译到彼岸,亦译一切事究竟,既到彼岸而一切事究竟,法身当然就得出生。

  二、“从慈悲喜舍生”,意说法身从四无量心生。慈是给与众生的快乐。修慈是这样的:“行者于禅定中,念令众生得乐时,心数法中生起静定,名为慈定,与这慈心相应的,是无瞋、无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无量,遍满十方,名为慈无量心”。慈无量心是这样修,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亦都这样修,比例可知。

  三、“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这是菩萨所修的助道法,分为七类:一、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四正勤,就是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三、四如意足,就是欲、念、进、慧;四、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五、五力,就是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六、七觉支,就是念、进、喜、择法、轻安、定、舍;七、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合此七类,名为三十七助菩提法。

  “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如来清净法身,是从如上所说无量无边的功德智慧生。此只节录方便品中的几种,维摩诘经还说到从五分法身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诸佛所有的微妙净法身,不唯诸佛可得,众生同样可得,问题看你要不要得,如“欲得此”法“身者”,先决条件,应“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发菩提心是因,得如来身是果,为果的如来法身,非发菩提心不能得。

  求一切种智,般若经三慧品说:“一切种智是诸佛智”。不论哪尊佛成佛,都具一切种智。佛在经中对舍利弗说:“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谓一切法寂灭相。复次,诸法行类相貌,名字显示说,佛如实知,以是故,名一切种智”。智论卷八十四解释说:“一切种智是佛智。一切种智名一切三世法中通达无碍,知大小精粗,无事不知。佛自说一切种智有二种相:一者,通达诸法实相故,寂灭相。如大海水中风不能动,以其深故,波浪不起。一切种智亦如是,戏论风所不能动。二者,一切诸法可以名相文字言说,了了通达无碍,摄有、无二事故,名一切种智”。佛的一切种智,不特通达诸法寂灭相的真理,亦能通达诸法的事相,真可说是事理无不通达了知。像这样的一切种智,不但声闻人没有得到,就是菩萨亦尚未得,虽尚未得,但在修学般若过程中,必以一切种智为追求目标,所以说“求一切种智”。未得一切种智前,不得说已成佛,为一切种智的佛智,怎可不求?

  常乐我净,在凡夫位,是属四倒,所以小乘行人,必须破除四倒,才能证得涅槃。到了大乘,凡夫所执常乐我净固是颠倒,二乘所执无常等亦是颠倒,必须击破二乘四倒,使常乐我净成为涅槃所具四德,就没有凡夫所执的过失!常是显示涅槃的当体,不迁不变,万古常如,不是对断说常;乐是安稳寂灭之乐,不是对苦说乐,因佛所证得的大涅槃乐,二种生死固皆远离,苦乐之相亦皆双融;我是主宰义,具八自在,得大安乐,什么都可主宰,与凡外邪妄所执的自我不同;净是显示烦恼习气断尽,没有丝毫垢染存留,非是对染说净。如是常乐我净四德,唯大般涅槃所具有,二乘所证涅槃,不具如是四德。

  萨婆若果的萨婆若是印度话,亦名萨云若,中国译名一切智,为修般若者所得智果。仁王护国经奉持品说:“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地持经第三说:“于一切界、事、种、时无碍智,名一切智”。界指世界及众生界,事指有为及无为,种指因果界趣等的分别,时指过、现、未的三世。对此等一切,无遗馀的悉知,名一切智。如是遍知一切的一切智,能得到者,大小乘说法不同:婆沙第十五说:“以佛能知名边际故,名一切智。有说佛及独觉知名边际,馀不能知。有说佛及独觉到彼岸声闻,知名边际,馀不能知。评曰:初说为善。唯佛能知名之边际,馀皆无有一切智故”。小乘有部这样主张。大品般若经第二十一、三慧品说:“萨婆若(一切智)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此说,一切智是三乘共智,一切种智唯佛所得。是则一切智,不是佛所有,唯是三乘所共。依三慧品说:声闻、菩萨、佛各有一切智慧。但亦有说:声闻唯有一切智,无馀二智,菩萨有一切智、道种智,没有一切种智,佛则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具有,且三智于一心中得。再说:二乘虽有一切智,但没有一切种智,佛所有的一切智、一切种智,都是真实不虚;二乘所有一切智,但有其名,如白天点灯,但有灯名,没有灯用。如人向二乘问难,不能给人满意的答复,亦不能除问者的疑惑。至一切智、一切种智,在佛没有分别,有时说佛为一切智人,有时说佛为一切种智人。因而在佛立场,一切智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一切智,根本没有分别。如说此二智有分别,在佛只可说“佛一切智、一切种智,皆是真实”;或说“佛是实一切智、一切种智”。

  菩萨在修菩萨道时,有两大任务必须完成,就是“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国土是依报,众生是正报,皆是菩萨行化时,所必要做好的工作。因为菩萨成佛,除了以悲愿力,要来秽土度生,佛自所居国土,固要清净庄严,为了摄化众生,更要国土庄严,如何净佛国土,自然就成菩萨行者的急切要务,而这亦可说是上求佛道所应进行的工作。成就众生,是说在度化众生时,要令所度化的众生善根得到成就,将来好生清净国土,再从佛听闻正法,不断从事修学,以获生命解脱,这是下化众生所应做的工作。佛土庄严清净,是就完成自利,成就各类众生,是就完成利他,自他两利圆成,当然就得成佛。

  成就众生所以要取佛净土,因佛净土的基础,是建在众生身上。维摩诘经说:“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如是上求下化,当从布施做起。身外的财物布施,一般人还易做到,现在要行的布施,不但要你外财施,还要你身命布施,所以说“于身命财无所吝惜”。世人所宝贵身命钱财,佛法认为都是危脆败坏之物,根本是不坚固,迟早要失去的,为什么悭吝不舍,舍不得施与众生?以此施舍众生,众生固然得益,自己同样得大…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