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P2

  ..續本文上一頁忏時,須具五緣:一、請十方佛菩薩等;二、誦經咒;叁、說罪名;四、立誓言;五、如教明證”。圓覺經略疏鈔第十二等說:“小乘忏悔,必請大比丘爲證,對大僧:一袒右肩;二右膝著地;叁合掌;四說罪名;五禮足,具如是五法。對小僧,具馀四法,不要禮足。大乘忏悔,先莊嚴道場,香泥塗地,室內作圓壇,懸五色幡,燒香燃燈,敷設高座,請二十四尊像,設肴膳,著新淨衣服”。忏悔儀,可說非常認真嚴格,不是苟且可將罪惡忏悔清淨。

  忏悔滅罪之相及其所得功德,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有這樣說:“若有衆生得叁業善相時,光明遍滿其室,聞特殊異好香氣,身意快樂。或夢佛菩薩來,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故,我來證汝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第叁說:“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猶如劫火壞世間,燒盡須彌並巨海。忏悔能燒煩惱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樂,忏悔雨寶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剛壽,忏悔能入常樂宮,忏悔能出叁界獄,忏悔能開菩提華,忏悔見佛大圓鏡,忏悔能至于寶所”。忏悔功效之大,無有可與相比,所以修學佛法定要忏悔!

  忏悔對修行有重要性,是無可懷疑的,但正式忏悔時,又有幾種不同。依四分律羯磨疏第一、同濟緣記等,說有製教忏與化教忏兩種:違于戒律的罪,用製教忏;有關業道的罪,用化教忏。于中,製教忏,屬于出家五衆、小乘、現犯、事業;化教忏,通于道俗七衆、大小乘、叁世、十業。又製教忏,有衆法忏、對首忏、心念忏叁種:衆法忏,是在四人以上的僧中忏悔;對首忏,是對師一人忏悔;心念忏,是對本尊稱念忏悔。

  摩诃止觀第二上說:忏悔有事忏與理忏之別:事忏,又名隨事分別忏悔。事即事儀,如事業的禮拜瞻敬,口業的稱唱贊誦,意業的存想聖容,叁業殷勤求哀,忏悔過去、現在所作的罪業。一般所說忏悔,大都指這事忏。理忏,又名觀察實相忏悔。要知過去、現在所作的一切罪業,皆是從心而起的,如知自心本性空寂,所造一切罪相自亦悉皆空寂。如是觀察實相之理而滅其罪,名爲理忏。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亦是理忏。

  其他,如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第二、維摩經文疏第十五、金光明經文句記第叁等,都就大小乘說叁種忏悔:一、作法忏悔,准于佛陀律製,自說自己罪咎,不敢有所覆藏;二、取相忏悔,又名觀相忏悔,觀得十二種等相,其罪就得到消滅;叁、無生忏悔,又名觀無生忏悔,以無念之念而念實相,觀罪體無生。作法與取相是屬事忏,無生一種則屬理忏。在諸忏悔中,以理忏爲要,能澈底的滅除罪業。不特釋尊說罪業本空,毗婆屍佛亦說罪福皆空,毗舍浮佛則說罪福如幻,拘那含牟尼佛說能知罪性本空。古德說:“谛觀七法偈,真忏法之鼻祖”。如不能觀罪性本空,一個一個罪業忏悔,忏悔到何時才能忏悔清淨?不過要注意的,所謂罪性本空,要到相當程度,才可作這樣說,凡夫處處執著,怎知罪性本空?所以凡夫行者,應知罪業果報,是絲毫不爽的,不可隨便造諸惡業,有了罪惡之業,就當改過自新,如法忏悔,務使罪業冰消。

  罪惡或過失,不說無始具有,現生亦不可能不造惡,所以儒家有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問題有過是否能改?“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涅槃經說:“有二健兒:一不作惡,二作已能悔”。一個真誠忏悔自己罪業的人,佛法認爲還是一個極爲難得的健兒。最怕有罪不承認有罪,或是承認而不肯忏悔,那就真正成爲不可救藥的罪人。若能痛加改悔,矢志重新做人,而且從此以後,在任何情況下,甚至犧牲生命,不複更造新殃,下此一念決心,不但成爲健兒,且仗叁寶慈悲加被之力,在佛道上穩步前進,不會遭遇到什麼魔障!

  再來說水:水在自然界中,是以固態、液態、氣態叁種聚集狀態存在的。空氣中固含有水蒸氣,就是土壤和岩石層中,有時也積存大量的水,且水是動物植物機體所不可缺少的組織部分。如佛法所說生命肉體,是由四大組合成的,其中就有水大可知。不特如此,成人的生命肉體,百分之六十七是水分,因此,科學家把人體當作是一大水囊,甚至骨頭亦含有百分之四十的水。所以生命的每一過程,都有賴水的維持。醫學家說:每人每天平均應喝七八杯水。人一天不吃飯,不致成爲問題,如一天不喝水,對身體會有極大的不利,爲人對水豈可忽視?

  如上所說可知水的重要性,但這只就自然界所有的水說,而此所要說的水,是“叁昧水”,能爲人解冤釋結,能蕩滌人們罪業,佛法行人對這更不可忽視。楞嚴經說:過去有位水天佛,大約由修水觀而成佛的,所以說法教諸菩薩,也以水觀令人修習。當水天佛尚住世時,有個月光出家而爲比丘,如佛開示,在靜室中,安禅常修水觀,因而入叁摩地。月光比丘有個弟子,見師久處室中,不知在做什麼,就從窗隙向內觀察,哪知看來看去,不見師父所在,只見滿室清水。這就是觀水現水,以水爲身,水外更無他物,可說即是得叁昧水。

  叁昧是印度話,中國譯爲正定,或譯等持等。將此叁昧修好,心就住于一境,成爲不動狀態。小乘俱舍等諸論中,以叁摩地爲心所法之一,心能攝持心所,即得住于一境,不會再向外散,但經部及成實論等,不承認叁摩地爲一實有自體的心所,唯是心于一境相續而轉,名叁摩地。叁摩地、解脫、禅、叁摩缽底等,雖皆是指心于一境相續而轉狀態,但其意義各各不同。大乘智度論第二十八說:“諸叁昧門者,叁昧有二種:聲聞法中叁昧,摩诃衍法中叁昧。聲聞法中叁昧者,所謂叁叁昧。複次,叁叁昧:空空叁昧、無相無相叁昧、無作無作叁昧。複有叁叁昧: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複有五支叁昧、五智叁昧等,是名諸叁昧”。智論五說:“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叁昧”。同論二十叁說:“一切禅定攝心,皆名爲叁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這是叁昧的特色。大乘義章第十叁說:“定者當體爲名,心住一緣,離于散動,故名爲定。言叁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又說;“心體寂靜,離于邪亂,故名叁昧”。叁昧又可譯爲正受,就是于修定時,正所觀之法,所以名受。總說一句,叁昧就是定心不散。

  接著來說慈悲:慈是給與一切衆生的快樂,悲是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智論二十七說:“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譬如有人,諸子系在獄中,當受大辟。其父慈恻,以若幹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離苦已,以五所欲給與諸子是大慈”。有人認爲唯佛慈悲,方可說爲大慈大悲,馀皆不得名大慈悲。有人問道:菩薩所行慈悲,亦是大慈大悲,怎麼可以說小?當知這是觀望不同:望于二乘,菩薩慈悲固可說大,望于佛陀,菩薩慈悲就名爲小,真正可以說爲大慈大悲,唯佛與佛乃得稱之。

  至有說小慈小悲者:如有人心裏經常在念,我要給與衆生的快樂,可是口惠而實不至,並未真有樂事給與衆生,怎可說爲大慈?或有人觀衆生身心受苦,不期然的對之生起悲愍,說要拔除衆生的痛苦,但亦只是心裏想想而已,對于衆生的痛苦絲毫未加拔除,怎可說爲大悲?既未實質的拔苦與樂,爲什麼還要說爲小慈小悲?因他有這樣的心念,比全無拔苦與樂的心念要好,所以說爲小慈小悲。

  大慈大悲不是這樣:心念衆生令得快樂,確實給與衆生樂事,使衆生真感受到快樂,這就稱爲大慈;心裏愍念衆生痛苦,如實將衆生痛苦拔除,令不再有痛苦的感受,是即稱爲大悲。諸佛稱爲大慈大悲,能澈底給與衆生涅槃大樂,能究竟拔除衆生生死大苦。如人見到叁千大千世界衆生,墮叁惡道受苦不絕,發起慈悲心來,願皆代受其苦,到衆生痛苦解除,或給世間五欲快樂,或與禅定快樂,或複給與最上快樂,讓諸衆生任意享受,無不感到滿足。如是慈悲,不能不算難得,但與佛的慈悲相比,仍然差得很遠,甚至可說千萬分中不及一分。因這只是世間快樂,欺诳而不真實,不能離生死大苦得涅槃大樂。

  古德說:“萬億神通,百千叁昧,若離慈悲,總歸魔業”。慈悲的重要可知。當知慈悲,不特是佛道根本,亦是智慧妙用,沒有智慧,怎麼會有慈悲?運用慈悲在生死中度生,必是大智慧人。世間很多愚人,看到別人得樂,還要設法障礙,怎能望他與樂?看到別人受苦,唯恐受苦不多,怎能想他拔苦?菩薩修諸萬行,拔衆生痛苦,給衆生快樂,皆從慈悲心出發,以慈悲心爲前提,假定沒有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不算菩薩行。大乘佛法的心髓,唯有大慈大悲可以表達!離了慈悲,沒有佛菩薩及佛法可得,佛法是從慈悲流露出來,佛菩薩由慈悲而有。菩薩在生死中度化衆生,同樣隨波逐浪的滾來滾去,如無大慈悲力支持,早就入于寂滅涅槃,哪裏會在生死中往來?再如無上佛陀,本可享受甚深禅定清淨妙樂,但爲教化人類衆生,從一聚落到一聚落,從一鄉鎮到一鄉鎮,以種種譬喻因緣,爲諸人群說法,並忍罵詈毀謗打擊,若無大慈悲力支持,早入解脫叁昧,享受覺法之樂,哪裏還會到城邑聚落,去度化迷昧的苦難人群?

  經論說到慈悲地方很多,大體都說叁種:如大涅槃經等,大智度論等,皆說叁種慈悲:一、衆生緣,謂緣衆生五蘊組合的生命體,受諸痛苦逼迫,很少得到快樂,要解決他們痛苦,給與應有快樂。而此世間慈悲,只緣有關父母、妻子、親屬等,如沒有關系的他人,與樂拔苦的慈悲心,就不會生起,是名衆生緣慈悲。對自己人有此慈悲,當然是不錯的,但心量未免太狹小,不是佛法所重的慈悲。二、法緣,如緣貧窮衆生,有何所需用物,就如所需施與,名爲法緣。或說見諸衆生及諸法,皆從衆緣而生,無實自我及人,但有五蘊法的生滅法數,如是行慈,是爲法緣。或說念諸本來無我的…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