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忏时,须具五缘:一、请十方佛菩萨等;二、诵经咒;三、说罪名;四、立誓言;五、如教明证”。圆觉经略疏钞第十二等说:“小乘忏悔,必请大比丘为证,对大僧:一袒右肩;二右膝着地;三合掌;四说罪名;五礼足,具如是五法。对小僧,具馀四法,不要礼足。大乘忏悔,先庄严道场,香泥涂地,室内作圆坛,悬五色幡,烧香燃灯,敷设高座,请二十四尊像,设肴膳,着新净衣服”。忏悔仪,可说非常认真严格,不是苟且可将罪恶忏悔清净。
忏悔灭罪之相及其所得功德,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有这样说:“若有众生得三业善相时,光明遍满其室,闻特殊异好香气,身意快乐。或梦佛菩萨来,手摩其头叹言:善哉!汝今清净故,我来证汝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三说:“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忏悔功效之大,无有可与相比,所以修学佛法定要忏悔!
忏悔对修行有重要性,是无可怀疑的,但正式忏悔时,又有几种不同。依四分律羯磨疏第一、同济缘记等,说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两种:违于戒律的罪,用制教忏;有关业道的罪,用化教忏。于中,制教忏,属于出家五众、小乘、现犯、事业;化教忏,通于道俗七众、大小乘、三世、十业。又制教忏,有众法忏、对首忏、心念忏三种:众法忏,是在四人以上的僧中忏悔;对首忏,是对师一人忏悔;心念忏,是对本尊称念忏悔。
摩诃止观第二上说:忏悔有事忏与理忏之别:事忏,又名随事分别忏悔。事即事仪,如事业的礼拜瞻敬,口业的称唱赞诵,意业的存想圣容,三业殷勤求哀,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的罪业。一般所说忏悔,大都指这事忏。理忏,又名观察实相忏悔。要知过去、现在所作的一切罪业,皆是从心而起的,如知自心本性空寂,所造一切罪相自亦悉皆空寂。如是观察实相之理而灭其罪,名为理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亦是理忏。
其他,如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第二、维摩经文疏第十五、金光明经文句记第三等,都就大小乘说三种忏悔:一、作法忏悔,准于佛陀律制,自说自己罪咎,不敢有所覆藏;二、取相忏悔,又名观相忏悔,观得十二种等相,其罪就得到消灭;三、无生忏悔,又名观无生忏悔,以无念之念而念实相,观罪体无生。作法与取相是属事忏,无生一种则属理忏。在诸忏悔中,以理忏为要,能澈底的灭除罪业。不特释尊说罪业本空,毗婆尸佛亦说罪福皆空,毗舍浮佛则说罪福如幻,拘那含牟尼佛说能知罪性本空。古德说:“谛观七法偈,真忏法之鼻祖”。如不能观罪性本空,一个一个罪业忏悔,忏悔到何时才能忏悔清净?不过要注意的,所谓罪性本空,要到相当程度,才可作这样说,凡夫处处执着,怎知罪性本空?所以凡夫行者,应知罪业果报,是丝毫不爽的,不可随便造诸恶业,有了罪恶之业,就当改过自新,如法忏悔,务使罪业冰消。
罪恶或过失,不说无始具有,现生亦不可能不造恶,所以儒家有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有过是否能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涅槃经说:“有二健儿:一不作恶,二作已能悔”。一个真诚忏悔自己罪业的人,佛法认为还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健儿。最怕有罪不承认有罪,或是承认而不肯忏悔,那就真正成为不可救药的罪人。若能痛加改悔,矢志重新做人,而且从此以后,在任何情况下,甚至牺牲生命,不复更造新殃,下此一念决心,不但成为健儿,且仗三宝慈悲加被之力,在佛道上稳步前进,不会遭遇到什么魔障!
再来说水:水在自然界中,是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聚集状态存在的。空气中固含有水蒸气,就是土壤和岩石层中,有时也积存大量的水,且水是动物植物机体所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如佛法所说生命肉体,是由四大组合成的,其中就有水大可知。不特如此,成人的生命肉体,百分之六十七是水分,因此,科学家把人体当作是一大水囊,甚至骨头亦含有百分之四十的水。所以生命的每一过程,都有赖水的维持。医学家说:每人每天平均应喝七八杯水。人一天不吃饭,不致成为问题,如一天不喝水,对身体会有极大的不利,为人对水岂可忽视?
如上所说可知水的重要性,但这只就自然界所有的水说,而此所要说的水,是“三昧水”,能为人解冤释结,能荡涤人们罪业,佛法行人对这更不可忽视。楞严经说:过去有位水天佛,大约由修水观而成佛的,所以说法教诸菩萨,也以水观令人修习。当水天佛尚住世时,有个月光出家而为比丘,如佛开示,在静室中,安禅常修水观,因而入三摩地。月光比丘有个弟子,见师久处室中,不知在做什么,就从窗隙向内观察,哪知看来看去,不见师父所在,只见满室清水。这就是观水现水,以水为身,水外更无他物,可说即是得三昧水。
三昧是印度话,中国译为正定,或译等持等。将此三昧修好,心就住于一境,成为不动状态。小乘俱舍等诸论中,以三摩地为心所法之一,心能摄持心所,即得住于一境,不会再向外散,但经部及成实论等,不承认三摩地为一实有自体的心所,唯是心于一境相续而转,名三摩地。三摩地、解脱、禅、三摩钵底等,虽皆是指心于一境相续而转状态,但其意义各各不同。大乘智度论第二十八说:“诸三昧门者,三昧有二种:声闻法中三昧,摩诃衍法中三昧。声闻法中三昧者,所谓三三昧。复次,三三昧: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复有三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复有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诸三昧”。智论五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论二十三说:“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这是三昧的特色。大乘义章第十三说:“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又说;“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名三昧”。三昧又可译为正受,就是于修定时,正所观之法,所以名受。总说一句,三昧就是定心不散。
接着来说慈悲:慈是给与一切众生的快乐,悲是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智论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狱中,当受大辟。其父慈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离苦已,以五所欲给与诸子是大慈”。有人认为唯佛慈悲,方可说为大慈大悲,馀皆不得名大慈悲。有人问道:菩萨所行慈悲,亦是大慈大悲,怎么可以说小?当知这是观望不同:望于二乘,菩萨慈悲固可说大,望于佛陀,菩萨慈悲就名为小,真正可以说为大慈大悲,唯佛与佛乃得称之。
至有说小慈小悲者:如有人心里经常在念,我要给与众生的快乐,可是口惠而实不至,并未真有乐事给与众生,怎可说为大慈?或有人观众生身心受苦,不期然的对之生起悲愍,说要拔除众生的痛苦,但亦只是心里想想而已,对于众生的痛苦丝毫未加拔除,怎可说为大悲?既未实质的拔苦与乐,为什么还要说为小慈小悲?因他有这样的心念,比全无拔苦与乐的心念要好,所以说为小慈小悲。
大慈大悲不是这样:心念众生令得快乐,确实给与众生乐事,使众生真感受到快乐,这就称为大慈;心里愍念众生痛苦,如实将众生痛苦拔除,令不再有痛苦的感受,是即称为大悲。诸佛称为大慈大悲,能澈底给与众生涅槃大乐,能究竟拔除众生生死大苦。如人见到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堕三恶道受苦不绝,发起慈悲心来,愿皆代受其苦,到众生痛苦解除,或给世间五欲快乐,或与禅定快乐,或复给与最上快乐,让诸众生任意享受,无不感到满足。如是慈悲,不能不算难得,但与佛的慈悲相比,仍然差得很远,甚至可说千万分中不及一分。因这只是世间快乐,欺诳而不真实,不能离生死大苦得涅槃大乐。
古德说:“万亿神通,百千三昧,若离慈悲,总归魔业”。慈悲的重要可知。当知慈悲,不特是佛道根本,亦是智慧妙用,没有智慧,怎么会有慈悲?运用慈悲在生死中度生,必是大智慧人。世间很多愚人,看到别人得乐,还要设法障碍,怎能望他与乐?看到别人受苦,唯恐受苦不多,怎能想他拔苦?菩萨修诸万行,拔众生痛苦,给众生快乐,皆从慈悲心出发,以慈悲心为前提,假定没有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不算菩萨行。大乘佛法的心髓,唯有大慈大悲可以表达!离了慈悲,没有佛菩萨及佛法可得,佛法是从慈悲流露出来,佛菩萨由慈悲而有。菩萨在生死中度化众生,同样随波逐浪的滚来滚去,如无大慈悲力支持,早就入于寂灭涅槃,哪里会在生死中往来?再如无上佛陀,本可享受甚深禅定清净妙乐,但为教化人类众生,从一聚落到一聚落,从一乡镇到一乡镇,以种种譬喻因缘,为诸人群说法,并忍骂詈毁谤打击,若无大慈悲力支持,早入解脱三昧,享受觉法之乐,哪里还会到城邑聚落,去度化迷昧的苦难人群?
经论说到慈悲地方很多,大体都说三种:如大涅槃经等,大智度论等,皆说三种慈悲:一、众生缘,谓缘众生五蕴组合的生命体,受诸痛苦逼迫,很少得到快乐,要解决他们痛苦,给与应有快乐。而此世间慈悲,只缘有关父母、妻子、亲属等,如没有关系的他人,与乐拔苦的慈悲心,就不会生起,是名众生缘慈悲。对自己人有此慈悲,当然是不错的,但心量未免太狭小,不是佛法所重的慈悲。二、法缘,如缘贫穷众生,有何所需用物,就如所需施与,名为法缘。或说见诸众生及诸法,皆从众缘而生,无实自我及人,但有五蕴法的生灭法数,如是行慈,是为法缘。或说念诸本来无我的…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