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P3

  ..续本文上一页众生,但妄为我人之所束缚,不禁深为哀愍,以行慈悲,告诸众生五蕴组合的生命,无实质的我人众生寿者,是为法缘慈悲。三、无缘,通常说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此唯是佛有。如说五蕴空寂,本来无有,住第一义中,施无度之度,不着有实有能度者,实有所度者,虽然如此,但仍无缘而缘的度一切众生,以是诸法实相智慧,令诸众生得之,是名无缘慈悲。

  

  三 本忏的宗要

  忏悔法门,自从于南北朝齐梁时代盛行以来,直到今日,不特仍为佛法者所奉行,而且盛行不减过去,不论什么道场,不论什么忏法,只要定期举行,总有很多在家奉佛者,至诚恳切的前来参拜,至于道场远近,不在考虑之内。原因每个学佛者皆知,各种忏法都是依于佛说而来,佛在经中所以散说忏法,就是体认到众生甚至佛子,业障太过深重,非忏悔不能消除,为愍念众生及学佛四众,特在经中说明礼忏拜佛,以期洗除过去现在所造种种障垢,从而获得生命的真正解脱!

  礼忏可以洗涤罪垢,虽是各个忏法共有功效,但本忏法特以三昧水,洗去宿世怨仇垢心,尤其有它特色。不过在发心礼佛洗罪前,先当请求十方一切贤圣,作为自己革心洗面的证明,诸佛贤圣虽不一定会现前,但开始礼忏时,果能心净智明,那你在道场中,就可常得见佛,亦会发生最大功用。怎知诸佛贤圣无所不在?华严经说:“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佛日亦尔,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所以在礼忏时,应如面对佛陀,至诚恭敬礼拜,甚至拜一拜,皆予以观想,必然能够得大利益。

  礼忏是不是真的发生力用,问题在礼忏时是否至诚,至诚忏悔定会发生与乐拔苦功用,因为至诚,对己固能忏除业障,对人亦能慈悲利他,不特如此,就是成佛成圣,亦无问题,所以本忏宗用,特别殊胜有力。吾人修学,不管礼忏诵经,决非盲无目的,有其趋向归宿,不知有所宗趣,只是一味礼诵,纵然礼诵得多,结果无所归宿,等于白白礼诵。未证最高佛果以前,不论是什么程度的人,三障皆未消除,只是轻重不同,佛法行者礼忏,当以净除三障为唯一目的,这是时刻要紧记住的!

  各种忏法的制定,都是为了消除行者的三障,原因众生从无量劫来,所造一切罪业,皆当忏除净尽,不容丝毫存在,且真诚忏悔后,从今至未来际,决不更造罪业,业性虽说本空,果报定不有失,若认苦果难忍,发露忏悔之时,应向三宝恳求,愿能哀愍济拔,使我及诸众生,三业罪障转成解脱,六根重愆成六神通。这样忏悔,一切忏法皆同,“慈悲三昧水忏”,自亦不会例外。真能忏除三障,是为忏法大用。本忏除能忏除三障,还可解冤释结,是为本忏法的另一殊胜功用。

  正释忏文

  一 以偈赞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以偈赞佛,显示对佛的赞叹,为佛门课诵常用:如举行药师普佛,有偈赞药师佛,举行弥陀普佛,有偈赞弥陀佛,此赞佛偈,是释尊过去行菩萨道时赞弗沙佛的,现用来赞叹释尊,因佛佛道同,既可以此赞弗沙佛,当亦可以此赞释迦佛。此一因缘,经论说法不同,略明如下:

  佛本行集经卷四,佛对阿难说:“阿难!我念在过去世时,有位如来出世,号名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当时此佛安坐在杂宝窟内,我见那佛的庄严宝相,心中有说不出的欢喜,立刻合掌一脚翘起,如是一连七日七夜,以偈赞弗沙佛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赞后,我还发了一个大愿。弗沙佛听了对侍者说:是人过了九十四劫,当得作佛号为释迦牟尼。那时我得佛的授记,就更精进不懈修持,增长自己善根功德。从此以后,无量世中,或为大梵王,或为帝释天,或做转轮王。同时以此善业因缘力,我得具足四种辩才,不论与什么人辩论,没有哪个辩得过我,亦无一人能降伏我,最终得成无上菩提,转无上*轮度群生”。华严经升须弥顶品亦简单说:“弗沙明达第一义,诸吉祥中最无上……弗沙如来辩无碍,诸吉祥中最无上”。没有说到释迦与弥勒的同参共学。

  可是小乘毗婆沙论却这样说:“在过去时有一尊佛,号曰底沙,亦名补沙。彼佛有两位菩萨弟子,都精勤的修习梵行,一位名释迦牟尼,一位名梅怛俪药(译言慈氏)。弗沙佛一天观察两个精进修道弟子,看看哪个根先成熟。观察结果:如实了知弥勒的根先成熟,释迦的根在后熟。再观二菩萨所化有情,看看哪个所化有情根先成熟,观察结果,如实了知释迦所化有情,早于弥勒所化有情先熟。复作思惟:我今应当怎样使他们机感相应?经过短期思考,认令一人根机成熟较易,令多人根机成熟较难。于是就对释迦说:现我要到某山经行,你可跟我同去。说后,弗沙佛拿了尼师檀,随所应走的道路先走,到那山上,进入吠琉璃龛,展开带去的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光定,于七昼夜享受定中喜乐,而所入火光定,威威光明炽盛。释迦随后到达,寻求佛的所在,好像小牛寻求母牛殷切,展转在山头寻求,走到吠琉璃龛前,见弗沙佛的威仪,是那样端严无比,定中所放的光明,又那样无远不照,内心真感到无比欢喜,更加向前无间跃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竟然忘记再下一足,如是经过七昼七夜,翘一足赞叹弗沙佛,于是超越九劫,以九十一劫而成正觉”。因而弥勒要在释迦后,才得在此世界成佛。

  如上经论所说,显然有所差别,究以何说为正?智论卷四作此分析:“何以故言释迦文尼菩萨心未纯淑,弟子心纯淑;弥勒菩萨心纯淑,弟子心未纯淑?是语何处说?三藏中、摩诃衍中无是事,此言自出汝心。汝但见释迦文尼菩萨于宝窟中见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赞;弥勒菩萨亦种种赞弗沙佛,但阿波陀经中不说,汝所不知。无因缘故,汝便谓弥勒弟子心未纯淑,如是皆为违失”!依龙树在智论说,婆沙论说无疑没有根据,但佛子向作是说,以讹传讹皆作此说,智论既说“皆为违失”,应为改正。

  二 叙忏法意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未正式礼忏前,先明忏法之意。“运”当转讲,“启”是开启。意谓默转“慈悲”之想,开启“道场忏”悔“法”门,使诸众生依之忏悔,得以消除无始三障。慈悲在忏题中,虽已详细说明,现再略为一谈。

  慈能给与众生快乐,为每一学佛者所知,但所谓大慈与乐,所给快乐究到什么程度,或还有人不甚清楚。依大乘经说,佛菩萨给众生乐,不是止到某个时间或某个地方,或给某些众生,在时间上要经无量时间,在空间上要到无量地方,给与无量众生无量快乐,且这与乐慈心,没有休息时候,必要令诸众生,皆得大涅槃乐,是为大慈。

  悲是拔除众生痛苦,亦为学佛者所共知,但所谓大悲拔苦,究竟拔除一些什么痛苦,同样有人不甚明白。依大乘经说,佛菩萨拔众生苦,不是拔除一些痛苦,就算完成拔苦任务,而是在时空中所有无量众生,随其所有痛苦皆为拔除,且这拔苦悲心,要精进不已的,截断二种生死大苦,大苦一天没有拔除,彻骨彻髓的悲心,没有停息的时候,如此拔苦,方是大悲。

  “道场”,就是修道之场,或是证道之场。如佛初在菩提树下成道,名为道场,或名菩提场,菩提古译为道,实际就是道场。到了后来,僧人所住大小寺庙,甚至阿兰若处,以香花灯烛等予以庄严,僧人和乐融洽的于中修道,名为道场;再次僧众为人诵经礼忏,名做道场,虽说未尝不可,但与道场原意,相差很远,古德还有说为理道场的,就是在清净心中,普运慈悲度生,以与事道场相对。“忏法”,是指忏悔的法则,忏悔不是想忏就忏,而是有其一定法则,如事忏有事忏法则,理忏有理忏法则,唯有各依法则如法忏悔,罪业方能忏悔清净。

  真正发心忏悔,还得具有十法:一、无所怀疑的明白因果,深信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如我所造种种罪业,假定不予忏悔清净,将来必感极重苦果。二、生起极重的怖畏,就是对己所造的罪业,生起极大怖畏,有了怖畏,自然要求忏悔。三、生起极重惭愧,想到自己是人,为何造诸重罪?如是一想,大惭愧心,自然生起。四、求灭罪方法,自己有罪是不对的,当然要求灭除,但求罪灭,应当求一最善方法。五、发露所造众罪,就是将所造罪,无所隐瞒的公开出来,以求佛菩萨慈允忏悔。六、断除相续之心,果能真诚忏悔,罪业确可清净,但是忏悔以后,必须不再造罪,如是断相续心,方得名真忏悔。七、生起护法之心,要使佛法流传,必须自己无罪,世人见僧清净,就对三宝生信,为了护持佛法,就得身心清净,不得有犯戒垢。八、发誓度生,自己在佛法中得到受用,应更发广大愿,度化众生亦得佛法受用,不可独自享受法益。九、常念十方诸佛,以求诸佛加被,使自己在佛道前进,不致遭遇重重魔难。十、观诸罪性无生,所造种种罪业,没有实在自性,假定有其自性,不论怎样忏悔,亦无法得清净,唯有以般若慧,观见罪性本空,即知了不可得。

  发心忏悔在进入道场时,首当“一心归命三世诸佛”。忏悔虽重在行人专精纯一的心念,以求罪业的消除,但亦必藉诸佛的愍济默佑,所以需要“一心归命三世诸佛”。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时间。大乘佛法认为:过去有过去的诸佛,在无边世界中度生,现在有现在的诸佛,在无边世界中度生,未来亦有未来的诸佛,在无边世界中度生。在同一世界中,虽无二佛同时出现,但在无边世界中,不妨有无量诸佛,各在一个世界,度化有缘众生,应信三世是有诸佛的,既求诸佛默佑,就当一心归命,以示求佛冥加,不可儿戏随便,应专心一意的,将自己整个生命,归投在三宝座前,恳切至诚的求诸佛加被,使自己罪业冰销,是以忏悔应当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三 礼三世佛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舍浮佛、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