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P3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但妄爲我人之所束縛,不禁深爲哀愍,以行慈悲,告諸衆生五蘊組合的生命,無實質的我人衆生壽者,是爲法緣慈悲。叁、無緣,通常說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此唯是佛有。如說五蘊空寂,本來無有,住第一義中,施無度之度,不著有實有能度者,實有所度者,雖然如此,但仍無緣而緣的度一切衆生,以是諸法實相智慧,令諸衆生得之,是名無緣慈悲。

  

  叁 本忏的宗要

  忏悔法門,自從于南北朝齊梁時代盛行以來,直到今日,不特仍爲佛法者所奉行,而且盛行不減過去,不論什麼道場,不論什麼忏法,只要定期舉行,總有很多在家奉佛者,至誠懇切的前來參拜,至于道場遠近,不在考慮之內。原因每個學佛者皆知,各種忏法都是依于佛說而來,佛在經中所以散說忏法,就是體認到衆生甚至佛子,業障太過深重,非忏悔不能消除,爲愍念衆生及學佛四衆,特在經中說明禮忏拜佛,以期洗除過去現在所造種種障垢,從而獲得生命的真正解脫!

  禮忏可以洗滌罪垢,雖是各個忏法共有功效,但本忏法特以叁昧水,洗去宿世怨仇垢心,尤其有它特色。不過在發心禮佛洗罪前,先當請求十方一切賢聖,作爲自己革心洗面的證明,諸佛賢聖雖不一定會現前,但開始禮忏時,果能心淨智明,那你在道場中,就可常得見佛,亦會發生最大功用。怎知諸佛賢聖無所不在?華嚴經說:“譬如日出普照世間,于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佛日亦爾,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衆生淨水器中影無不現”。所以在禮忏時,應如面對佛陀,至誠恭敬禮拜,甚至拜一拜,皆予以觀想,必然能夠得大利益。

  禮忏是不是真的發生力用,問題在禮忏時是否至誠,至誠忏悔定會發生與樂拔苦功用,因爲至誠,對己固能忏除業障,對人亦能慈悲利他,不特如此,就是成佛成聖,亦無問題,所以本忏宗用,特別殊勝有力。吾人修學,不管禮忏誦經,決非盲無目的,有其趨向歸宿,不知有所宗趣,只是一味禮誦,縱然禮誦得多,結果無所歸宿,等于白白禮誦。未證最高佛果以前,不論是什麼程度的人,叁障皆未消除,只是輕重不同,佛法行者禮忏,當以淨除叁障爲唯一目的,這是時刻要緊記住的!

  各種忏法的製定,都是爲了消除行者的叁障,原因衆生從無量劫來,所造一切罪業,皆當忏除淨盡,不容絲毫存在,且真誠忏悔後,從今至未來際,決不更造罪業,業性雖說本空,果報定不有失,若認苦果難忍,發露忏悔之時,應向叁寶懇求,願能哀愍濟拔,使我及諸衆生,叁業罪障轉成解脫,六根重愆成六神通。這樣忏悔,一切忏法皆同,“慈悲叁昧水忏”,自亦不會例外。真能忏除叁障,是爲忏法大用。本忏除能忏除叁障,還可解冤釋結,是爲本忏法的另一殊勝功用。

  正釋忏文

  一 以偈贊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以偈贊佛,顯示對佛的贊歎,爲佛門課誦常用:如舉行藥師普佛,有偈贊藥師佛,舉行彌陀普佛,有偈贊彌陀佛,此贊佛偈,是釋尊過去行菩薩道時贊弗沙佛的,現用來贊歎釋尊,因佛佛道同,既可以此贊弗沙佛,當亦可以此贊釋迦佛。此一因緣,經論說法不同,略明如下:

  佛本行集經卷四,佛對阿難說:“阿難!我念在過去世時,有位如來出世,號名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羅呵、叁藐叁佛陀。當時此佛安坐在雜寶窟內,我見那佛的莊嚴寶相,心中有說不出的歡喜,立刻合掌一腳翹起,如是一連七日七夜,以偈贊弗沙佛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贊後,我還發了一個大願。弗沙佛聽了對侍者說:是人過了九十四劫,當得作佛號爲釋迦牟尼。那時我得佛的授記,就更精進不懈修持,增長自己善根功德。從此以後,無量世中,或爲大梵王,或爲帝釋天,或做轉輪王。同時以此善業因緣力,我得具足四種辯才,不論與什麼人辯論,沒有哪個辯得過我,亦無一人能降伏我,最終得成無上菩提,轉無上*輪度群生”。華嚴經升須彌頂品亦簡單說:“弗沙明達第一義,諸吉祥中最無上……弗沙如來辯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沒有說到釋迦與彌勒的同參共學。

  可是小乘毗婆沙論卻這樣說:“在過去時有一尊佛,號曰底沙,亦名補沙。彼佛有兩位菩薩弟子,都精勤的修習梵行,一位名釋迦牟尼,一位名梅怛俪藥(譯言慈氏)。弗沙佛一天觀察兩個精進修道弟子,看看哪個根先成熟。觀察結果:如實了知彌勒的根先成熟,釋迦的根在後熟。再觀二菩薩所化有情,看看哪個所化有情根先成熟,觀察結果,如實了知釋迦所化有情,早于彌勒所化有情先熟。複作思惟:我今應當怎樣使他們機感相應?經過短期思考,認令一人根機成熟較易,令多人根機成熟較難。于是就對釋迦說:現我要到某山經行,你可跟我同去。說後,弗沙佛拿了尼師檀,隨所應走的道路先走,到那山上,進入吠琉璃龛,展開帶去的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光定,于七晝夜享受定中喜樂,而所入火光定,威威光明熾盛。釋迦隨後到達,尋求佛的所在,好像小牛尋求母牛殷切,展轉在山頭尋求,走到吠琉璃龛前,見弗沙佛的威儀,是那樣端嚴無比,定中所放的光明,又那樣無遠不照,內心真感到無比歡喜,更加向前無間躍進,瞻仰尊顔目不暫舍,竟然忘記再下一足,如是經過七晝七夜,翹一足贊歎弗沙佛,于是超越九劫,以九十一劫而成正覺”。因而彌勒要在釋迦後,才得在此世界成佛。

  如上經論所說,顯然有所差別,究以何說爲正?智論卷四作此分析:“何以故言釋迦文尼菩薩心未純淑,弟子心純淑;彌勒菩薩心純淑,弟子心未純淑?是語何處說?叁藏中、摩诃衍中無是事,此言自出汝心。汝但見釋迦文尼菩薩于寶窟中見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贊;彌勒菩薩亦種種贊弗沙佛,但阿波陀經中不說,汝所不知。無因緣故,汝便謂彌勒弟子心未純淑,如是皆爲違失”!依龍樹在智論說,婆沙論說無疑沒有根據,但佛子向作是說,以訛傳訛皆作此說,智論既說“皆爲違失”,應爲改正。

  二 敘忏法意

  啓運慈悲道場忏法,一心歸命叁世諸佛。

  未正式禮忏前,先明忏法之意。“運”當轉講,“啓”是開啓。意謂默轉“慈悲”之想,開啓“道場忏”悔“法”門,使諸衆生依之忏悔,得以消除無始叁障。慈悲在忏題中,雖已詳細說明,現再略爲一談。

  慈能給與衆生快樂,爲每一學佛者所知,但所謂大慈與樂,所給快樂究到什麼程度,或還有人不甚清楚。依大乘經說,佛菩薩給衆生樂,不是止到某個時間或某個地方,或給某些衆生,在時間上要經無量時間,在空間上要到無量地方,給與無量衆生無量快樂,且這與樂慈心,沒有休息時候,必要令諸衆生,皆得大涅槃樂,是爲大慈。

  悲是拔除衆生痛苦,亦爲學佛者所共知,但所謂大悲拔苦,究竟拔除一些什麼痛苦,同樣有人不甚明白。依大乘經說,佛菩薩拔衆生苦,不是拔除一些痛苦,就算完成拔苦任務,而是在時空中所有無量衆生,隨其所有痛苦皆爲拔除,且這拔苦悲心,要精進不已的,截斷二種生死大苦,大苦一天沒有拔除,徹骨徹髓的悲心,沒有停息的時候,如此拔苦,方是大悲。

  “道場”,就是修道之場,或是證道之場。如佛初在菩提樹下成道,名爲道場,或名菩提場,菩提古譯爲道,實際就是道場。到了後來,僧人所住大小寺廟,甚至阿蘭若處,以香花燈燭等予以莊嚴,僧人和樂融洽的于中修道,名爲道場;再次僧衆爲人誦經禮忏,名做道場,雖說未嘗不可,但與道場原意,相差很遠,古德還有說爲理道場的,就是在清淨心中,普運慈悲度生,以與事道場相對。“忏法”,是指忏悔的法則,忏悔不是想忏就忏,而是有其一定法則,如事忏有事忏法則,理忏有理忏法則,唯有各依法則如法忏悔,罪業方能忏悔清淨。

  真正發心忏悔,還得具有十法:一、無所懷疑的明白因果,深信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如我所造種種罪業,假定不予忏悔清淨,將來必感極重苦果。二、生起極重的怖畏,就是對己所造的罪業,生起極大怖畏,有了怖畏,自然要求忏悔。叁、生起極重慚愧,想到自己是人,爲何造諸重罪?如是一想,大慚愧心,自然生起。四、求滅罪方法,自己有罪是不對的,當然要求滅除,但求罪滅,應當求一最善方法。五、發露所造衆罪,就是將所造罪,無所隱瞞的公開出來,以求佛菩薩慈允忏悔。六、斷除相續之心,果能真誠忏悔,罪業確可清淨,但是忏悔以後,必須不再造罪,如是斷相續心,方得名真忏悔。七、生起護法之心,要使佛法流傳,必須自己無罪,世人見僧清淨,就對叁寶生信,爲了護持佛法,就得身心清淨,不得有犯戒垢。八、發誓度生,自己在佛法中得到受用,應更發廣大願,度化衆生亦得佛法受用,不可獨自享受法益。九、常念十方諸佛,以求諸佛加被,使自己在佛道前進,不致遭遇重重魔難。十、觀諸罪性無生,所造種種罪業,沒有實在自性,假定有其自性,不論怎樣忏悔,亦無法得清淨,唯有以般若慧,觀見罪性本空,即知了不可得。

  發心忏悔在進入道場時,首當“一心歸命叁世諸佛”。忏悔雖重在行人專精純一的心念,以求罪業的消除,但亦必藉諸佛的愍濟默佑,所以需要“一心歸命叁世諸佛”。叁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時間。大乘佛法認爲:過去有過去的諸佛,在無邊世界中度生,現在有現在的諸佛,在無邊世界中度生,未來亦有未來的諸佛,在無邊世界中度生。在同一世界中,雖無二佛同時出現,但在無邊世界中,不妨有無量諸佛,各在一個世界,度化有緣衆生,應信叁世是有諸佛的,既求諸佛默佑,就當一心歸命,以示求佛冥加,不可兒戲隨便,應專心一意的,將自己整個生命,歸投在叁寶座前,懇切至誠的求諸佛加被,使自己罪業冰銷,是以忏悔應當一心歸命叁世諸佛。

  叁 禮叁世佛

  南無過去毗婆屍佛、南無屍棄佛、南無毗舍浮佛、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