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P4

  ..續本文上一頁、南無迦葉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南無”是印度話,有譯爲“南牟”、“南謀”等。南讀那音,不是南北的南;無讀模音,不是有無的無,此音絕對不可讀錯。中國譯爲歸命、敬禮、歸禮、救我、度我等。意顯信佛行人,應至心歸依佛,且要對佛信順,亦即將整個生命,歸投于佛懷抱中,相信大慈大悲的佛陀,能度我等獲得身心解脫。

  “過去”兩字一直通到“毗舍浮佛”。因這叁尊佛,都是過去莊嚴劫最後叁尊佛的聖號。

  “毗婆屍佛”,又作毗缽屍、鞞婆屍、維衛、中國譯爲勝觀、淨觀、勝見、遍見、種種觀、種種見。意顯此佛智慧圓滿,如十五夜晚月圓一樣,或顯此佛業盡惑亡,到達究竟程度,此佛出于過去莊嚴劫中,第九百九十八尊佛,其時人壽八萬歲,或八萬四千歲。教主釋迦牟尼,就在這尊佛出世時,開始種諸相好,得佛爲之授記。父名槃頭,是刹利種,姓拘利若。母槃頭婆提,子名方膺,槃頭王的王城,叫做槃頭波提。成道時,于波波羅樹下成等正覺。初會說法有十六萬人得度出家而爲比丘,二會說法有十萬人得度出家而爲比丘,叁會說法有八萬人得度出家而爲比丘。佛有二大弟子,一名骞荼,二名提舍,諸弟子中最爲第一。爲佛侍者的,叫做無愛。傳法偈說:“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相,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南無屍棄佛”:屍棄,又作式棄,或式棄那,中國譯爲頂髻、持髻、有髻,或譯最上,意顯此佛的頂髻最爲無上,亦即通常說的無見頂相,無人可見佛的頂髻。此佛出于過去莊嚴劫中,第九百九十九尊佛,人壽七萬歲時出現于世。屍棄佛的種姓,同于毗婆屍佛。修行圓滿成道,在芬陀利樹下。初會說法有十萬人得度出家而爲比丘,二會說法有八萬人得度出家而爲比丘,叁會說法有七萬人得度出家而爲比丘。佛有二大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叁婆婆,諸弟子中最爲第一;佛的侍者,名爲忍行。傳法偈說:“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南無毗舍浮佛”:毗舍浮,又名毗舍符、毗舍毗、毗舍娑等,中國譯爲遍一切自在、一切自在、一切勝、勝尊等,顯示此佛一切都極自在,不受任何系縛。此佛是過去莊嚴劫千佛中最後出現的一尊佛,人壽六萬歲時出現于世,父名善燈,刹帝利種,姓拘利若,母名稱戒。時王城,名無喻。修行圓滿成道,在娑羅樹下正覺。只有二會說法,初會說法有七萬人得度出家而爲比丘,二會說法有六萬人得度出家而爲比丘。上首弟子有二,一名扶遊,二名郁多摩,于弟子中最爲第一;佛的侍者,叫做寂滅。傳法偈說:“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南無拘留孫佛”:拘留孫,又名拘樓孫等,中國譯爲須持、滅累、所應斷已斷、成就美妙等。此佛是過去七佛的第四,是賢劫千佛中第一尊佛。人壽四萬歲時,于賢劫中出世,姓迦葉,父稱祀得,婆羅門種,母名善枝,子名上勝。時王安和,其所治城,亦名安和。于屍利沙樹下而成佛道,只是一會說法,有四萬人得度出家而爲比丘。主要兩大弟子,一名毗樓,二名薩尼;爲佛侍者,叫做善覺。傳法偈說:“見實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物何殊別”?四分律比丘戒本,拘樓孫佛說:“譬如蜂采花,不壞色與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違戾他事,不觀作不作,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的戒經。此佛因是賢劫中第一尊佛,有關此佛遺迹,大唐西域記第六室羅伐悉底國條中說:“城南行五十裏至故城,有窣堵波,是賢劫中人壽六萬歲時,是迦羅迦村馱佛本生城。城南不遠有窣堵波,成正覺已,是見父處。在城東南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前建石柱,高叁十馀尺,上刻獅子像,傍記寂滅事,是無憂王所建”。依于此說,可知古人對佛遺迹重視,惜此遺迹今已不存。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牟尼,又稱拘那含、迦那含牟尼等,中國譯爲金仙人、金色仙、金儒、金寂、金寂聲,是過去七佛的第五尊佛,賢劫千佛中第二尊佛。關于此一語義,慧苑音義卷上說:“拘那牟尼,正雲迦那牟尼。拘那此雲金,牟尼是仙,佛是大仙而身真金色故,名此佛爲金色仙”。此佛在賢劫中出世,是人壽叁萬歲時。父稱大德,婆羅門種。母善勝,子導師。時王清淨,都城亦名清淨。修行圓滿時,于烏暫婆羅樹下成等正覺。一會說法,度叁萬人。以舒槃那多,郁多羅二人爲上首;爲佛侍者的,叫做安和。傳法偈說:“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四分律比丘戒本說此如來,曾說:“心莫作放逸,聖法當勤學,如是無憂愁,必定入涅槃”的戒經。增一阿含第四十四說:“此佛滅度之後,法住僅有七日”。佛法住世,爲時極短。是賢劫第七劫出現于世的第二尊佛,此佛遺迹,大唐西域記第六室羅伐悉底國條中有說:“迦羅迦林馱佛城東北行,約叁十馀裏至故大城。中有窣堵波,是賢劫中人壽四萬歲時,爲迦諾迦牟尼佛本生城。東北不遠,有窣堵波,已成正覺,是度父處。次北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馀尺,上刻獅子像,傍記寂滅事,無憂王所建”。到西元一八九五年,藍毗尼園西北十叁哩地,于池西岸,發現玄奘所說阿育王建立的石柱,石柱銘文說:“天愛喜見王,過灌頂十四年,發現此塔,再度增建;過灌頂二十年,親來供養,又建石柱”。依此知該地確是拘那含牟尼佛的古靈迹。石柱中折,上部一丈五尺弱,下部約有一丈。雖有說此地不是阿育王原來所建的舊址,但其地點究竟何在,可說已經不明,不過依此可知阿育王前,已有拘那含牟尼佛的舍利塔存在,因而有說這是印度佛教史上最極光明的一點。

  “南無迦葉佛”:迦葉,又作迦葉波、迦攝波、或名迦攝,中國譯爲飲光,意顯佛的光明照耀,吞飲世間所有馀光。世界所有光明,在佛光照耀下,悉皆隱沒不現。此佛是過去七佛的第六尊佛,亦即現在賢劫千佛的第叁尊佛,出于釋尊之前。當迦葉佛出世時,正是人壽二萬歲時。姓迦葉,修行圓滿,于尼拘律樹下成等正覺。有弟子二萬人,上首弟子是提舍及娑羅婆二人;佛的侍者,名爲善友。父名梵德,婆羅門種;母名財主;子名集軍。時王汲毗,所治城市,名波羅捺。四分律比丘戒本舉迦葉佛所說“一切惡莫作,常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名諸佛教”的戒經。增一阿含第四十四說:“此佛滅度,正法住世,亦僅七日”。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又作釋迦文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說釋迦或牟尼、文尼,中國譯爲能仁、能忍、能寂、能寂默、能儒、能滿等,或梵漢兼舉,說釋迦寂靜,又尊稱釋尊。此是現在佛教的教主,所以稱爲本師。釋迦是種族名,其義是能,牟尼是尊稱,爲寂默義,又賢人義,意即釋迦族的賢人。牟尼的立名,佛本行集經第二十觀諸異道品第二十四說:“菩薩行路,谛觀徐行,有人借問,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語言:此仙人者,必釋種子,因此得名釋迦牟尼”。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說:“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無語,應與太子名曰釋迦牟尼。此是菩薩第二立名”。是即顯示牟尼,單爲默然意思。阿毗昙八犍度論第叁十說:“文尼,是度沃焦。沃焦,是指無限生死。彼無學文尼,已度無限生死;學文尼,是學度生死方法,所以文尼名度沃焦”。這是將牟尼解爲度生死的意思,此說恐是義譯。

  大聖釋迦牟尼誕生到人間來,距今約兩千五百馀年。父是中印度迦毗羅衛城主淨飯王,母是摩耶即鄰國拘利城主女兒。摩耶懷孕後,産期將近時,隨當時習俗,欲還拘利城,途次剛到岚毗尼園,偶然有了生産現象,遂于園中誕生麟兒,就是釋尊。中含第八未曾有法經說:釋尊過去在迦葉佛時,志願佛道,行梵行而生兜率天上,尋下天托摩耶聖胎時,天地震動,有大光明普照世間。住母胎間,依倚右脅而舒其體,不爲血精不淨所汙,到出胎時,天地亦大震動,光明普照世間。有四天子執極細衣,住夫人前贊歎童子,童子觀察諸方而行七步。時有大池生,母從其水得用清淨,從虛空注下冷暖雨水,灌浴童子,諸天奏各伎樂,散種種的香花。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等說:“童子誕生,行于七步,舉手唱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叁界皆苦吾當安之”。既而太子回到父王宮中,命名悉達多,或作悉達,譯爲一切義成,一切事成、財吉、吉財、成利、驗事等。”衆許摩诃地經第叁說:“爾時,淨飯王見此祥瑞種種殊勝,自言曰:我子降生具大吉祥,能圓滿一切福德,能成就一切善事,應立號爲一切義成”。

  佛母摩耶,于太子誕生後不久逝去,太子依母妹波阇波提養育成人。及長習文武諸藝,皆悉通曉。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第叁等說:“太子學藝之師,是婆羅門毗阇密多羅(彩光甲),武技之師,是羼提提婆(同神)。年十七(或說十六歲、十九歲、二十歲),迎拘利城主善覺王女耶輸陀羅爲妃。到二十九歲時,竊自出宮,私脫衣冠,成爲沙門,乃至最後,獨自進至畢波羅樹(即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敷吉祥草而坐,決意不成正覺,不起此座,經數日,遂廓然大悟,體得佛陀自覺之道。時年叁十五歲(一說叁十歲)”。其後教化四十五年,總得出家佛子千二百五十人。以世壽八十歲,于拘屍那伽羅雙樹間入于涅槃。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彌勒尊佛不是現在佛,是未來到這人間成佛,所以稱爲當來,現在應稱彌勒菩薩。彌勒是梵語梅坦麗耶的意譯,或作梅任梨,中國譯爲慈氏。當來下生南閻浮提,是次釋尊成佛的菩薩。慈氏爲釋尊弟子,是個實在的人。賢愚因緣第十二波婆利品說:波羅奈國波羅摩達王,有輔相,生一男兒,叁十二相衆好備滿,身色紫金,姿容挺特。其母在懷孕時,素性突變,對有苦厄的人特別憐愍,對黎民特別慈潤,因而立名彌勒。其兒有舅名波婆梨,爲波黎弗多國國…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