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P5

  ..續本文上一頁師,聰明高博,智達殊才,領五百弟子從其受學,彌勒亦師事于彼,學各種經書,沒經過好久,皆悉通達。其舅波婆梨,爲顯彌勒優秀,特爲他設大會,供養諸婆羅門。後聞佛在王舍城靈鹫山,派遣彌勒等十六人,到佛那裏問自己具幾相,佛一一如實答,對佛深生敬仰,更聞佛陀說法,十五人即得阿羅漢果。智論二十九說:“又如彌勒菩薩白衣時,師名婆跋犁,有叁相:一、眉間白毛相;二、舌覆面相;叁、陰藏相”。彌勒上生經說:“彌勒生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林波婆利大婆羅門家”。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經,亦說彌勒是加波梨婆羅門”,如上經論所說:可知彌勒是中印度波羅奈國人,初師事波婆梨婆羅門,後爲佛的弟子。彌勒下生成佛經說:當彌勒將下生成佛時,盡兜率天壽四千歲後,即當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其時人壽八萬四千歲或八萬歲。國土清淨豐樂,說彌勒當來下生成佛經過。其時,閻浮提地,平整如鏡,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伏藏發現,多諸珍寶,氣候和適,四時順節,身無百八病患,人心均平同一,語言統一。時有儴佉轉輪聖王出現,君臨翅頭城,以正法治化。王有大臣修梵摩,妻名梵摩越。時彌勒于兜率天,觀父母不老不少,從右脅生,身黃金色,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出家學道,于龍華樹下成佛,在摩竭國界雞足山上,從摩诃迦葉受釋尊囑僧伽黎著身。嗣爲衆生說法:初會度九十六億人,二會度九十四億人,叁會度九十二億人,皆得阿羅漢果,壽八萬四千歲入滅。彌勒成佛信仰,印度向極盛行,且多寺廟供彌勒像;佛法傳來中國,以晉道安爲始,求生兜率內院者衆。南嶽思禅師立誓願文,慧思造金字般若經,皆願彌勒下生時,與彌勒同出于世,玄奘更是鼓吹上生兜率,爲玄奘弟子亦多效法求生兜率淨土。接著造彌勒像風氣大盛,如窺基造彌勒像,每日對像誦菩薩戒。河南清化鎮石佛堂,安奉唐高宗儀鳳叁年(公元六七八)所造彌勒像,龍門智運洞,存有彌勒倚像五百尊。銘說:“大唐永隆元年(公元六八○)歲次庚辰九月叁十日,處貞敬造彌勒像五百尊”。佛祖統記  第四十說:“開元十八年(公元七叁○)海通,于四川嘉州嘉定河岸岩壁,镌刻彌勒聖像高叁百六十尺,號淩雲寺”。太原石壁山永甯寺鐵像,有開元二十六年(公元七叁八)鑄造銘”。宋高僧傳第二十七法興傳,說興于元和年間,在五臺山建立叁層九十五尺高彌勒大閣,中間供奉彌勒大像。諸如此類,在中國佛教史上,可說很多。彌勒菩薩的信仰,不但在中國唐宋間,受到廣大佛徒信奉;從中國傳到叁韓的佛教,古來亦很盛行彌勒信仰。叁國遺事第二說:百濟武王于全羅南道龍華山,造彌勒叁會殿,號彌勒寺。同書第叁又說:新羅景德王,于唐廣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創大伽藍,號白月山南寺,全堂安置彌勒塑像,額書現身成道彌勒之殿。其他,在全羅各地以及佛教傳入日本,信奉彌勒的同樣很多,可知彌勒受到廣大佛徒的尊敬。

  甲一 敘說求證

  乙一 敘說忏由

  一切諸佛愍念衆生,爲說水忏道場忏法。

  本忏忏主因叁昧水,洗除過去所結冤業,乃深感到“一切諸佛”慈悲願力,廣大無邊,隨時隨刻,都在“愍念”生死海中的苦惱“衆生”,所以現我特別“爲說水忏道場忏法”,以期此忏亦能有利苦惱衆生。

  小乘聲聞法中,只承認唯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大乘法中,除以教主爲所信奉的佛,還承認有無量那麼多佛。因世界不唯此娑婆世界,像這樣的世界,在無盡虛空中,確有很多。每一世界有一佛爲化主,如娑婆世界以釋迦佛爲化主,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爲化主,世界有無量那麼多,化度衆生的佛當亦有無量,所以特以“一切諸佛”說明。

  佛在印度,具足叫做佛陀,中國譯爲覺者,顯示是位具有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聖人,亦可說是位明白事理的人,所以佛是由人而成,不是至高無上的神。宇宙人生真理,自古以來,不知多少聖哲在尋求,但從沒有一人得到真理的消息,真正得到真理消息的,唯有大聖佛陀,所以佛體悟後,始終在過著真理生活。如是覺證真理,向來說爲自覺;但在真理中過著自由生活的佛陀,並不只顧自己享受這樣和平安定的生活,仍在從一村到一村,從一國到一國,宣傳真理的覺音,告訴世人怎樣得到真理,希望每一個人,甚至每個衆生,都能過著真理生活,是即所謂覺他;到了自覺覺他的工夫完成,應爲覺行圓滿。如是叁覺圓,萬德具,名之爲佛。

  佛在正覺後,所以還不息奔波的到處度生,因佛深切的體認到,佛不是哪個人所成的,而是人人皆得成佛。但因人們無始來受著無明的蒙蔽,以爲成佛唯有聖人才能做到,身爲苦惱的凡夫,受著煩惱的包圍,怎敢奢望亦得成佛?可是經佛教化,自知亦能成佛,就向佛陀學習,以佛爲所歸依對象,不再向生死道上亂竄,反而走上坦然無怖的菩提大道,或走上光明的解脫大道,最後如佛一樣的成佛,最低亦得成阿羅漢。爲救護我們而來世間的佛陀,對我們有著多麼大的利益!我們不但應誠意的信奉佛陀,並應專心一致的依佛所說而行。果能如此,人與人間不會有何爭執,國與國間不會發生戰爭,生活在無有恐懼怖畏的現實世間,安心修道,未來身心解脫,自然沒有問題。

  佛號依德而立,佛德無量無邊,名號亦然,不過通常總是歸納爲十號,或稱十種通號,顯示這爲諸佛共有。茲順十號次序,略爲解說如下:

  如來,印度叫做多陀阿伽多,亦可譯爲如去、如解、如說等。意即如諸法相而解,法相本來是怎樣的,就照它的本質了解,不會有所錯誤;亦表如諸法相而說,怎樣了解諸法相的,就如所了解的說出,不會解說不相應;從安穩道中來,更不去後有中,是爲如去。

  應供,印度叫做阿羅诃,亦可譯爲殺賊、無生、應真、無著果,應供人。如佛已除盡一切煩惱,得一切智了解諸法真相,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應受人天供養,所以稱爲應供人;煩惱斷盡,不會再受生死,所以稱爲不生或無生;到了這個程度,當可稱爲應真,對所得果自亦無著。

  正遍知,印度叫做叁藐叁佛陀,亦譯爲正遍覺、正遍覺知、正遍知一切法、等正覺、正等覺、正等正覺等。意謂佛陀智慧,能正遍知一切法,即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知滅如滅相,知道如道相。如是萬有一切諸法的本來狀態怎樣,在佛無不了知。

  明行足,印度叫做鞞侈遮衆那叁般那,亦可譯爲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圓滿。明代表智慧,行代表福德,足是圓滿的意思,合起來,顯示福德智慧,已經究竟圓滿。如以經說:天眼、宿命、漏盡叁明及身口行業,皆悉圓滿具足,無有任何欠缺。

  善逝,印度叫做修伽陀,亦譯好去、好說、善解、善說、無患,但以善逝爲主。顯示運用種種深叁摩提,去于無量大智慧中,表示定慧已得相等,既不是有定無慧,亦不是有慧無定。這樣說明善逝,即爲無有患累而去。

  世間解,印度叫做路伽憊,亦可譯知世間。對衆生及非衆生的二種世間,無不透澈了知:如知世間及世間因,知世間滅及知出世道,或對生命的流轉世間及生命的解脫世間,佛陀運用所得的一切智覺,無不透辟了知,再也不會爲世間的一切之所迷惑,所以名世間解。

  無上士,印度叫做阿耨多羅,亦可譯爲無上、無上丈夫。意顯自知涅槃之法,根本不從他聞,而于一切諸法之中,涅槃最爲無上,大覺佛陀在諸衆生中,最上最爲第一,沒有哪個能在佛上、名無上士,或名無上丈夫。

  調禦丈夫,印度叫做富樓沙昙藐波羅提,亦可譯爲調禦、調禦士、化丈夫調禦師。佛具大慈大悲,度化衆生之時,時以軟善語,或以苦切語,或以雜語等,種種方便,調禦丈夫,入于佛道。舉丈夫說,以其爲主,並不是不攝二根,無根、女人等。

  天人師,印度叫做舍多提婆,亦有譯爲天人教師。意顯無上佛陀,運用其智慧,示導諸衆生,什麼可作,什麼不可作,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如是善導衆生,令其隨教而行,終不舍于道法,從而獲得解脫,佛的度生,不是不度馀道衆生,以度天人爲多,所以稱天人師。

  佛,印度叫做佛陀,中國譯爲覺者、知者、覺人、具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叁覺,知見叁世一切諸法了了覺知。馀如前說,此不再贅。

  世尊,印度叫做婆伽婆、薄伽梵,亦譯衆佑、有大功德、破淨地。即具衆德,爲世出世間恭敬尊重,名爲世尊。

  上依大智度論第二解說,馀論更有諸解。如是佛的通號,雖具有十一種,諸論開合不同,所以唯稱十號,在十號經,合世間解與無上士爲一號;瑜伽論第叁十八等,合無上士與調禦丈夫爲一號;菩薩本業璎珞經、智論第二等,將之開爲二號,略去世尊,將無上士與調禦丈夫別爲二號,佛與世尊合爲一號。大般涅槃經疏第十八說:“成論與阿含,皆無上士與調禦丈夫,合爲一號,至世尊方滿十數;今經與釋論,開無上士與調禦丈夫爲二號,至佛則十名已足。總結具足上德十號,爲世所尊”。

  大乘義章卷第二十末說:“十中,前五是自利德,後五是利他德。就自利中分爲兩對;初二一對,前(如來)明道圓,後(應供)彰滅極;後叁一對,前二(正遍知、明行足)因圓,後一(善逝)果極……後五化德,于中,前四德能化物,後一種(世尊)爲世欽敬。就前四中,初一(世間解)明其化他之智,解了世間,第二(無上士調禦丈夫)明其化他之能,能調物心,第叁(天人師)明其化他之德,師德具足,第四(佛)明其化他之行,覺行窮滿”。以是,可見它的配意。

  具有無量功德的佛陀,依德而立十號,諸佛一樣,因而“愍念衆生”的慈悲心,佛佛也是一樣。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沒有一佛不具大慈大悲的,因而沒有一佛,不運用慈心以給衆生樂,不運用悲心以拔衆生苦。衆生罪業深重,怎能拔苦與樂?唯有示導衆生如法忏悔,真能忏悔以使罪業冰銷,自然就能離苦得樂,因而“爲說水忏道場忏法”。悟玄忏主,說此忏法,不是想說就說,亦是由于慈悲心…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