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流露,沒有慈悲心說此忏法做什麼?
忏主說此忏法,實因深深體會到佛陀慈悲廣大,佛能運用大慈悲力,拔衆生苦及與其樂,現我還在學佛階段,當然不能做到如佛那樣的慈悲,但願一點一滴的學習。佛是怎樣運無緣慈以與衆生樂的,怎樣運用同體悲以拔衆生苦的,我亦當隨分隨力的這樣去做。現在開始學習,慢慢養成慈悲心行,到將來成佛時,亦運用廣大慈悲,如佛一樣的去做。證知忏主說此忏法,全爲罪業衆生,告知罪業不免,肯得認真忏悔,前途光輝燦爛,不要自暴自棄!
乙二 發露忏悔
良以,衆生垢重,何人無罪?何者無愆?凡夫愚行,無明暗覆。
本于慈悲,爲救衆生,說此忏法,首要當在忏悔,所要忏悔對象,自是在于罪業,怎知衆生有罪?“良以衆生垢重”,沒有哪個衆生無有罪垢,而且罪垢相當沈重。良以兩字是發語詞,爲中國文言開始所有的字眼,如“夫”、或“蓋”等,作爲寫文章的開端;或說慨歎詞,如衆生與佛本來平等,現佛已經成佛,衆生仍在沈淪,不知自己罪惡重重,還要佛陀來救我們,這是多麼可慨可歎!晝中禅師,將“良以”改爲“佛言”,改得相當不錯,因下忏文,都是集于經中佛說,並非忏主悟玄所作。叁說皆可。
“衆生”所以必須忏悔,原因在于衆生“垢”穢太“重”,不忏悔無法得到身心清淨。試想衆生從無始來,由于一念無明沖動,以此蒙蔽自己覺性,從而長期在迷惑中滾來滾去,無時無刻不爲煩惱之所包圍,于是垢穢越積越深。此垢不是身外的肮髒不淨之物,而是內心中的種種煩惱,煩惱垢穢較之塵垢還要汙穢,以斯汙穢染汙清淨覺性,如塵垢的染汙衣服,似塵坌的蓋覆明鏡,明鏡因而不能照物,衣服因而不能穿用,覺性因而不能開顯,怎能顯示自心清淨?所以說爲垢重!
諸位想想:生存在這濁惡世間的人,有哪個人沒罪?所以說“何人無罪”?又有什麼人沒有過失?所以說“何人無愆”。不但有罪有愆,而且極爲衆多,無人可以否認。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罪愆?原因身爲“凡夫”衆生,所行所爲都是“愚”昧不明,沒有智慧指導,因而做出來的都是罪惡,沒有一樣做得合法合理。衆生本來是有覺性的,但爲“無明”黑“暗”之所蓋“覆”,以致覺性無法開展,怎麼不會造諸惡業流浪生死?在生死中頭出頭沒,自己沒有辦法跳出,乃勞動悲心徹骨髓的佛陀來救濟。
凡夫,是凡庸士夫之意,亦即俗說的凡夫俗子,或是平凡無特出的人。印度叫做必栗托仡那,除譯爲凡夫,亦可譯異生,或略稱凡。對聖人說,則是指那沒有見到四聖谛的真理,屬于凡庸淺識者流。法華經第二譬喻品說:“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不能聞解”。這對凡夫是最好的說明。大乘義章第六說:“凡謂生死凡鄙之法,夫謂士夫。凡法也成夫,故曰凡夫。此猶我人別名”。羅什雖譯爲凡夫,菩提流支卻譯爲毛道凡夫,真谛則譯爲嬰兒凡夫,笈多複譯爲小兒凡夫。毛道凡夫,顯示其人的心行不定,好像輕毛隨風而飄;嬰兒凡夫,顯示其人沒有智慧,好像初生嬰兒的無識無知;小兒凡夫,亦可說爲愚暗凡夫,顯示其人愚暗頑鈍,不易給與教導,好像頑皮小兒不受教導。對四向四果的聖者說,總見道以前的人皆名凡夫,其中,四善根位爲內凡,叁賢位爲外凡。以十法界說,聲聞、緣覺、菩薩、佛爲四聖,于六道生死常沒流轉的人爲六凡。
做人,哪個不想做個好人,不想離惡向善,但爲無明之所暗覆,不知什麼是善是惡,什麼可做不可做,于是迷糊的做出很多不道德的行爲,還以爲做得不錯,我佛所以說爲可憐愍者。無明,有說爲癡或愚癡,是愚于事理而不了達的一種精神情態。毗婆沙論第二十五問:爲什麼叫做無明?無明是什麼意義?答說:對于萬有諸法,不達、不解、不了,是爲無明之義。有人又問:除了無明,諸有馀法亦不達、不解、不了,爲什麼不叫無明?當知諸馀法的不達不解不了,如以愚癡爲其自相,自亦可以說爲無明,馀法不是如此,所以不名無明。
瑜伽師地論第八十四說:無明,是于所知事不能善巧,于彼彼處不正了知。總之,凡是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爲自相的,都叫無明。瑜伽論五十八又說:無明總有二種,一是相應無明,二是獨行無明。沒有無明不生起其他的煩惱,諸有與貪等馀惑相應的無明,叫做煩惱相應無明;假使不受貪等諸煩惱糾纏,唯于苦等四聖谛境中,由于不如理作意的力量,鈍慧士夫補特伽羅,諸不如實簡擇,覆障纏裹暗昧等的心所性,叫做獨行無明。簡單說:與貪等諸惑相應的無明,名相應無明;不與貪等相應,但于四谛境不如實簡擇,覆障暗昧爲性,名爲獨行無明。大經叁十七說:無明是一切諸漏的根本,衆生由于無明因緣,于陰界入,憶想作想,名爲衆生。衆生在日用現行間,順于無明,就生歡喜,逆于無明,就生煩惱,因而無明成爲生死根本。
親近惡友,煩惱亂心,立性無知,恣心自恃。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不孝父母六親眷屬。盛年放逸,以自憍倨。于一切財寶,一切歌樂,一切女色,心生貪戀,意起煩惱。親近非聖,媟狎惡友,不知悛改。或複殺害一切衆生,或飲酒昏迷,無智慧心。恒與衆生,造逆破戒。
衆生常爲無明暗覆,自然就會造諸罪業,現在先說罪因罪相。在世爲人,俗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證知做人必交朋友,而且交友是極重要。人長大了,不會老死家中,要向外面發展,如出外發展工業,或發展商業,要想事業有成,朋友則不可少。講到朋友,要分兩類:一類是善友,一類是惡友,因而交友不得不審慎選擇。交到善友,成爲自己好幫手,對自己是有利,交到惡友,不但不能成爲自己幫手,反而有害自己事業,對己極爲不利。以做人言,自己沒有把握,信受惡友甜言密語,不特事業無法成就,且使自己罪業日增!所以“親近惡友”,就會“煩惱亂心”,影響自己前途,怎能不予注意?
惡友對善友說,亦即惡知識與善知識。佛陀慈悲,一直說遇到善知識,應常親近,不得遠離;遇到惡知識,應即離開,不得親近。原因凡夫心識,好像素絲一樣,隨緣有所轉變,既可染成黑色,亦可染成白色,如中國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人本無什麼惡習,但若常接近惡知識,就會種下惡根,永在幽暗惡趣中行,惡友對人的過患多大?對于交友能不善爲抉擇?惡友會使人墮入魔道的惡德之人,從不會引人走上平坦大道,怎可親近?
大般涅槃經第叁十二說:“菩薩摩诃薩觀于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诃薩于惡象等心無怖畏,于惡知識生怖畏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于法身;爲惡象煞不至叁惡,爲惡友煞必至叁惡;是惡象等但爲身怨,惡知識者爲善法怨。是故菩薩當遠離惡知識”。對比來看,惡知識爲患最烈,怎能親近?
惡友不是善友,身口意業活動,無一不是行惡,對佛所說正理,所說正因果律,一概否定不信。無量壽經卷下說:“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心常念惡,口常說惡,身常行惡,從來不曾行過一善,生命結束怎不從冥入冥?如何識別惡友?善導念佛法門說:“惡性之人有五種別:一、謗真行僞;二、謗正行邪;叁、謗是行非;四、謗實行虛;五、謗善行惡者,名爲惡性之人”。人與人相處,要仔細觀察,發現有如上五種行爲,就可肯定他是惡性之人,不得與之親近。
惡友就是不叁不四的酒肉朋友,從不會引人走上光明坦途,總是牽人向岐岖不平的道路上行,結果使你傾家蕩産身敗名裂而後已。在這情形下,怎不經常使人煩惱亂心?過著煩惱不安的生活?如惡友帶你去賭,說一次可贏很多錢,你因把他看成知心朋友,貪心就來擾亂得你癢癢的,非去大賭一場心不得安,殊不知十賭九輸,難得有次贏幾個錢,這個要你請客,那個要你請茶,或要你請到舞廳跳舞,所贏得的幾個錢,結果立刻花光,甚至還要補幾個錢。後來想想,錢輸得不值得,一定要去撈本,于是又去大賭,結果輸得更多,這不是貪煩惱擾亂你神魂顛倒是什麼?試問惡友怎麼可靠?
到了你錢財輸光,不但沒有錢再賭,一向和你稱兄道弟的朋友,再也沒有一個來看你,這才開始知道上了朋友的大當,于是對朋友非常瞋恨,甚至把他看成冤家,有時偶而見面,真是所謂“冤家相見分外眼紅”,瞋恚之火立即心中燃燒,不是給他臉色看,就是要罵他幾句,甚至想揮拳揍他幾下,過去所謂知心朋友,現在不是成爲冤家了嗎?交到惡友,諸如此類不幸的事,會常在你身上發生,交友怎能不慎?不論什麼煩惱在內心中擾亂,都會使你感到不得寂靜安甯,證知煩惱是精神界的搗亂份子,惡友更是引起搗亂份子來搗亂的,所以對于惡友必須遠離。
煩惱不是貪瞋兩種,是有無量無邊的,通常說有八萬四千煩惱。煩惱所以得名煩惱,入阿毗達摩論卷上說:“煩亂逼惱身心而相續故,名爲煩惱,此即隨眠”。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第七說:“若法生時,相不寂靜,由此生故,身心相續不寂靜轉,是煩惱相”。大小乘論對煩惱解說大體是一樣的。不論什麼人,當煩惱生時,身心必然會煩燥不安,身體感到坐也不是,走也不是,心裏感到這不是味兒,那也不是味兒,不是身心不寂靜是什麼?
論說有叁種力量促動煩惱生起:一、因力,隨眠是煩惱的潛能,在沒有斷除隨眠,或對之尚未遍知,煩惱就從隨眠生起。二、境界力,外界的境界,順自己好樂,各種煩惱就從現前境界生起。叁、加行力,緣于境界而作非理作意,各種煩惱就會依之而起。婆沙論第六十及俱舍論第二十等說:“一切煩惱,由因力、境界力、加行力叁而起”。由此叁力生起的煩惱,其類雖說很多,但大分爲迷事與迷理的二種:迷理的…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