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流露,没有慈悲心说此忏法做什么?
忏主说此忏法,实因深深体会到佛陀慈悲广大,佛能运用大慈悲力,拔众生苦及与其乐,现我还在学佛阶段,当然不能做到如佛那样的慈悲,但愿一点一滴的学习。佛是怎样运无缘慈以与众生乐的,怎样运用同体悲以拔众生苦的,我亦当随分随力的这样去做。现在开始学习,慢慢养成慈悲心行,到将来成佛时,亦运用广大慈悲,如佛一样的去做。证知忏主说此忏法,全为罪业众生,告知罪业不免,肯得认真忏悔,前途光辉灿烂,不要自暴自弃!
乙二 发露忏悔
良以,众生垢重,何人无罪?何者无愆?凡夫愚行,无明暗覆。
本于慈悲,为救众生,说此忏法,首要当在忏悔,所要忏悔对象,自是在于罪业,怎知众生有罪?“良以众生垢重”,没有哪个众生无有罪垢,而且罪垢相当沉重。良以两字是发语词,为中国文言开始所有的字眼,如“夫”、或“盖”等,作为写文章的开端;或说慨叹词,如众生与佛本来平等,现佛已经成佛,众生仍在沉沦,不知自己罪恶重重,还要佛陀来救我们,这是多么可慨可叹!昼中禅师,将“良以”改为“佛言”,改得相当不错,因下忏文,都是集于经中佛说,并非忏主悟玄所作。三说皆可。
“众生”所以必须忏悔,原因在于众生“垢”秽太“重”,不忏悔无法得到身心清净。试想众生从无始来,由于一念无明冲动,以此蒙蔽自己觉性,从而长期在迷惑中滚来滚去,无时无刻不为烦恼之所包围,于是垢秽越积越深。此垢不是身外的肮脏不净之物,而是内心中的种种烦恼,烦恼垢秽较之尘垢还要污秽,以斯污秽染污清净觉性,如尘垢的染污衣服,似尘坌的盖覆明镜,明镜因而不能照物,衣服因而不能穿用,觉性因而不能开显,怎能显示自心清净?所以说为垢重!
诸位想想:生存在这浊恶世间的人,有哪个人没罪?所以说“何人无罪”?又有什么人没有过失?所以说“何人无愆”。不但有罪有愆,而且极为众多,无人可以否认。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罪愆?原因身为“凡夫”众生,所行所为都是“愚”昧不明,没有智慧指导,因而做出来的都是罪恶,没有一样做得合法合理。众生本来是有觉性的,但为“无明”黑“暗”之所盖“覆”,以致觉性无法开展,怎么不会造诸恶业流浪生死?在生死中头出头没,自己没有办法跳出,乃劳动悲心彻骨髓的佛陀来救济。
凡夫,是凡庸士夫之意,亦即俗说的凡夫俗子,或是平凡无特出的人。印度叫做必栗托仡那,除译为凡夫,亦可译异生,或略称凡。对圣人说,则是指那没有见到四圣谛的真理,属于凡庸浅识者流。法华经第二譬喻品说:“憍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凡夫浅识,深着五欲、不能闻解”。这对凡夫是最好的说明。大乘义章第六说:“凡谓生死凡鄙之法,夫谓士夫。凡法也成夫,故曰凡夫。此犹我人别名”。罗什虽译为凡夫,菩提流支却译为毛道凡夫,真谛则译为婴儿凡夫,笈多复译为小儿凡夫。毛道凡夫,显示其人的心行不定,好像轻毛随风而飘;婴儿凡夫,显示其人没有智慧,好像初生婴儿的无识无知;小儿凡夫,亦可说为愚暗凡夫,显示其人愚暗顽钝,不易给与教导,好像顽皮小儿不受教导。对四向四果的圣者说,总见道以前的人皆名凡夫,其中,四善根位为内凡,三贤位为外凡。以十法界说,声闻、缘觉、菩萨、佛为四圣,于六道生死常没流转的人为六凡。
做人,哪个不想做个好人,不想离恶向善,但为无明之所暗覆,不知什么是善是恶,什么可做不可做,于是迷糊的做出很多不道德的行为,还以为做得不错,我佛所以说为可怜愍者。无明,有说为痴或愚痴,是愚于事理而不了达的一种精神情态。毗婆沙论第二十五问:为什么叫做无明?无明是什么意义?答说:对于万有诸法,不达、不解、不了,是为无明之义。有人又问:除了无明,诸有馀法亦不达、不解、不了,为什么不叫无明?当知诸馀法的不达不解不了,如以愚痴为其自相,自亦可以说为无明,馀法不是如此,所以不名无明。
瑜伽师地论第八十四说:无明,是于所知事不能善巧,于彼彼处不正了知。总之,凡是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自相的,都叫无明。瑜伽论五十八又说:无明总有二种,一是相应无明,二是独行无明。没有无明不生起其他的烦恼,诸有与贪等馀惑相应的无明,叫做烦恼相应无明;假使不受贪等诸烦恼纠缠,唯于苦等四圣谛境中,由于不如理作意的力量,钝慧士夫补特伽罗,诸不如实简择,覆障缠裹暗昧等的心所性,叫做独行无明。简单说:与贪等诸惑相应的无明,名相应无明;不与贪等相应,但于四谛境不如实简择,覆障暗昧为性,名为独行无明。大经三十七说:无明是一切诸漏的根本,众生由于无明因缘,于阴界入,忆想作想,名为众生。众生在日用现行间,顺于无明,就生欢喜,逆于无明,就生烦恼,因而无明成为生死根本。
亲近恶友,烦恼乱心,立性无知,恣心自恃。不信十方诸佛,不信尊法、圣僧,不孝父母六亲眷属。盛年放逸,以自憍倨。于一切财宝,一切歌乐,一切女色,心生贪恋,意起烦恼。亲近非圣,媟狎恶友,不知悛改。或复杀害一切众生,或饮酒昏迷,无智慧心。恒与众生,造逆破戒。
众生常为无明暗覆,自然就会造诸罪业,现在先说罪因罪相。在世为人,俗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证知做人必交朋友,而且交友是极重要。人长大了,不会老死家中,要向外面发展,如出外发展工业,或发展商业,要想事业有成,朋友则不可少。讲到朋友,要分两类:一类是善友,一类是恶友,因而交友不得不审慎选择。交到善友,成为自己好帮手,对自己是有利,交到恶友,不但不能成为自己帮手,反而有害自己事业,对己极为不利。以做人言,自己没有把握,信受恶友甜言密语,不特事业无法成就,且使自己罪业日增!所以“亲近恶友”,就会“烦恼乱心”,影响自己前途,怎能不予注意?
恶友对善友说,亦即恶知识与善知识。佛陀慈悲,一直说遇到善知识,应常亲近,不得远离;遇到恶知识,应即离开,不得亲近。原因凡夫心识,好像素丝一样,随缘有所转变,既可染成黑色,亦可染成白色,如中国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人本无什么恶习,但若常接近恶知识,就会种下恶根,永在幽暗恶趣中行,恶友对人的过患多大?对于交友能不善为抉择?恶友会使人堕入魔道的恶德之人,从不会引人走上平坦大道,怎可亲近?
大般涅槃经第三十二说:“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怖畏,于恶知识生怖畏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煞不至三恶,为恶友煞必至三恶;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当远离恶知识”。对比来看,恶知识为患最烈,怎能亲近?
恶友不是善友,身口意业活动,无一不是行恶,对佛所说正理,所说正因果律,一概否定不信。无量寿经卷下说:“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心常念恶,口常说恶,身常行恶,从来不曾行过一善,生命结束怎不从冥入冥?如何识别恶友?善导念佛法门说:“恶性之人有五种别:一、谤真行伪;二、谤正行邪;三、谤是行非;四、谤实行虚;五、谤善行恶者,名为恶性之人”。人与人相处,要仔细观察,发现有如上五种行为,就可肯定他是恶性之人,不得与之亲近。
恶友就是不三不四的酒肉朋友,从不会引人走上光明坦途,总是牵人向岐岖不平的道路上行,结果使你倾家荡产身败名裂而后已。在这情形下,怎不经常使人烦恼乱心?过着烦恼不安的生活?如恶友带你去赌,说一次可赢很多钱,你因把他看成知心朋友,贪心就来扰乱得你痒痒的,非去大赌一场心不得安,殊不知十赌九输,难得有次赢几个钱,这个要你请客,那个要你请茶,或要你请到舞厅跳舞,所赢得的几个钱,结果立刻花光,甚至还要补几个钱。后来想想,钱输得不值得,一定要去捞本,于是又去大赌,结果输得更多,这不是贪烦恼扰乱你神魂颠倒是什么?试问恶友怎么可靠?
到了你钱财输光,不但没有钱再赌,一向和你称兄道弟的朋友,再也没有一个来看你,这才开始知道上了朋友的大当,于是对朋友非常瞋恨,甚至把他看成冤家,有时偶而见面,真是所谓“冤家相见分外眼红”,瞋恚之火立即心中燃烧,不是给他脸色看,就是要骂他几句,甚至想挥拳揍他几下,过去所谓知心朋友,现在不是成为冤家了吗?交到恶友,诸如此类不幸的事,会常在你身上发生,交友怎能不慎?不论什么烦恼在内心中扰乱,都会使你感到不得寂静安宁,证知烦恼是精神界的捣乱份子,恶友更是引起捣乱份子来捣乱的,所以对于恶友必须远离。
烦恼不是贪瞋两种,是有无量无边的,通常说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所以得名烦恼,入阿毗达摩论卷上说:“烦乱逼恼身心而相续故,名为烦恼,此即随眠”。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第七说:“若法生时,相不寂静,由此生故,身心相续不寂静转,是烦恼相”。大小乘论对烦恼解说大体是一样的。不论什么人,当烦恼生时,身心必然会烦燥不安,身体感到坐也不是,走也不是,心里感到这不是味儿,那也不是味儿,不是身心不寂静是什么?
论说有三种力量促动烦恼生起:一、因力,随眠是烦恼的潜能,在没有断除随眠,或对之尚未遍知,烦恼就从随眠生起。二、境界力,外界的境界,顺自己好乐,各种烦恼就从现前境界生起。三、加行力,缘于境界而作非理作意,各种烦恼就会依之而起。婆沙论第六十及俱舍论第二十等说:“一切烦恼,由因力、境界力、加行力三而起”。由此三力生起的烦恼,其类虽说很多,但大分为迷事与迷理的二种:迷理的…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