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烦恼是见惑,迷于四圣谛真理,为见道所当断的;迷事的烦恼是修惑,迷于万物的事相,为境界之所逼恼,为修道所断的对象。
烦恼虽多,但以贪、瞋、痴、慢、疑、不正见六种,为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称为根本烦恼,或称为六随眠。不正见开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五种。此五名为五利使,前贪等五名为五钝使。如此十使,称为十根本烦恼,或名为十随眠。五利使唯是迷理的烦恼,五钝使是通于迷事迷理的烦恼。
依俱舍论说:于见道中断此十随眠。欲界四谛下共有三十二随眠:苦谛下有贪、瞋、痴、慢、疑、身、边、邪、见、戒的十随眠;集谛下及灭谛下,各除身见、边见、戒禁取见三种,各有七随眠;道谛下除身见、边见,有馀八随眠;上二界四谛下,各生二十八之别,合为八十八使见惑,再加修道所断的十随眠,就有九十八随眠,更加十缠,则成百八烦恼。烦恼是恼乱有情身心的,由其为增上力,造成种种的恶业,感受现在、未来的苦果。
“立性无知,恣心自恃”:在世为人,特别是佛徒,必要寻个“安心立命”处,才能做个像样的人,才能成为站稳立场的人,不致受到恶友的愚弄,现由接近恶友,增益无明,不知自己如何“安身立命”,于是随着恶友的脚跟乱转,恣意任性的,或自恃自己豪强,或自恃技艺高超,或自恃种族高贵,于是胡乱妄为的,或是成帮结队的,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从不考虑行为的结果,终于踏上小人的行径,走上错误的道路,打家劫舍的构成弥天大罪,成为顽钝无耻的人,还自以为是对的。像这样罪大极恶的人,世间不是很多吗?能不使我佛怜愍?但要真正得到安身立命,最要得到相当的智慧,唯有透视人生的微妙智慧,指示吾人的做人之道才行,不是完全无知的人,能够得到安身立命,向着理想人生迈进!
“不信十方诸佛,不信尊法、圣僧”:从此是泛明罪相。三宝为构成佛教基本骨架,对众生说,是苦海的舟航,黑暗的明灯,火宅的雨泽,是“千生罕遇,万劫难逢”的。当三宝出现世间时,不论什么人能归依三宝,福德就可无量无边的增加,不论什么人能礼念三宝,罪业就能像恒河沙那样的消除。三宝对人类众生有这样大的利益,如“不信十方诸佛,不信尊法,圣僧”,这不是罪业深重的人是什么?生存在这世间的人群,生理上患有极沉重的老、病、死三大病,心理上患有极重的贪、瞋、痴三大病。如是身心大病,世间任何高明医师,药学界发明怎样特效药,都无能为力的加以治疗,能澈底治疗的,唯有无上医王的佛陀。不但娑婆教主释迦佛可以做到,十方诸佛无不能疗身心大病。遇到这样不容易遇到的名医,仍然对之不予信任,还有什么更高明的医师,能治你身心大病?
无上医王的佛陀,所以能治身心大病,原因佛能透视众生所患的大病,从而针对病源,给以适当法药,如能善为服用,无不药到病除,远离老、病、死的大病,消除贪、瞋、痴的大病。身心大病皆能治愈,得到身心轻松自在,不是名师及特效药怎能做到?所可惜的,就是世人,不特不信任无上医王,就是所开给的法药,亦不相信尊重,身心大病怎能痊愈?只好在生死中流转不息,贪等烦恼仍在身心中活动,使你在烦恼窟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但这不是如来所开的法药没有特效,而是你对法药没有信心,当然就被烦恼驱使得团团转,在生死中不断浮沉!
众生身心所患的大病,无始来延续到今天,病情相当沉重,虽说难以治疗,但服用法药见效,决不成问题的,亦即如实修行,必能摧伏烦恼,但这不是短时间见效,必得还要看护人从旁指导,告诉你什么时候应服法药,你就得遵照指示按时服药。如医王为你开好药方,特效法药亦放在你的面前,但不信任圣僧指导,依照指定时间服药,身心大病怎么会好?你如信受医王为你所开的药方,亦信法药确可治疗,对于圣僧亦当信任,因为圣僧是过来人,对任何法药,都认识清楚,不会让你服错法药。
世间众生,特别是人,不但不信三宝,对亲生父母亦不孝顺,所以说“不孝父母”。经说父母恩重“高如须弥,深如巨海”。不说在胞胎中,母亲受极大苦,就是出世以后,从婴儿直到将你抚养成人,你固感到轻松安逸,可是父母日日辛苦,不是为你忙这,就是为你忙那,你曾想过?如曾想过,必感父母恩重,想要报父母恩。为人不孝父母,不知如何报答,那就是个罪大恶极的人。大般若四百四十三卷说:“若有问言:谁是知恩能报恩者?应正答言:佛是知恩能报恩者。何以故?一切世间知恩报恩无过佛故”。佛尚知恩报恩,为人怎可不孝父母?又怎能不报亲恩?中国南北朝时代,有名何平,是相州人,为何家独生子,父母对之特别慈爱,慈爱得如护自己眼目,他要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他不读书就由他不读书,后来父亲因事外出,他在家中竟做出不可告人的事。待父回来,不特不迎接,因恐罪恶之事暴露,乃竟丧心病狂的将父亲杀死,葬在后园当中。以为如此就没事了,有人问到,就说父亲未回。哪知有天,家中忽然响雷,将他父亲从后园霹出,而他本人亦为雷所击死。本来无人知道此一大罪恶事,终因雷霹暴露出来,为人怎能不孝父母?
儿女不孝的行为,不但古代有这样的人,现在虽说文明进步,但不孝儿女仍然不在少数。如被称为宝岛的台湾及被称为最清洁城市的星洲,皆有为父母者,将整个财产为子女买下房屋,以便子女将来有安身之处,可是做儿子的却向老父或老母索取房租,认为这是他的房产,想想这是为儿女的应有表示吗?能说这样的人对父母有孝吗?如西方有个漂亮的混血女子,深以有个为人做工的黑人母亲为耻,如母亲为她送雨衣到学校,不但不承认这是自己母亲,反而冲出课室不顾而去。后来成为大牌明星,到处受到影迷尊重,可是她的母亲赶来,想看看亲生的女儿,哪知正在母女相逢时,不巧有个同事进来,对同事介绍说这黑妇人,是她雇用的老女工。母亲默默的不说一声,只感到内心的破碎,想不到自己女儿竟称老母是老佣人。到了其母死后,全市为她送殡。不孝的女儿得到消息,虽赶回来扶着母亲的灵柩,不断的狂喊妈妈,但是又有什么用呢?为什么母亲在世时不承认其为自己生母?
再如号称文明古国的大哉中华,在五代十一国大乱的时候,其父带她女儿逃难,过着父女相依为命的生活。在逃难途中,其女为晋王李存勗看上,虽经父亲血流如注的抢救,但终成为李存勖新的妇人。此刘玉娘对李存勖说:“在这世间真心爱你的只有我刘玉娘”。晋王信以为真,到当了后唐皇帝后,刘玉娘就成为皇后,有一天皇帝皇后,到了皇后的故乡。刘山人得到消息,知道女儿做了皇后,特到行宫探望女儿,皇帝还为他们父女团聚欢喜,女儿反大怒说:“我的父亲死于乱兵,现在这老汉怎敢来冒认”?立命令人将其在行宫外打四十大板,这还成孝女吗?
如何报父母恩,说来真是惭愧,有时不如鸟类,实太愧为人子。中国唐朝益州有石壁寺,寺内老僧禅诵为业,精进修持从不间断。到贞观末年,有两只鸽子在他房楹上筑巢,哺养两只小鸽,老僧不但不惊动它们,反而每有馀食,就巢哺养小鸽,成为每日常业。小鸽逐渐长大,羽毛仍未丰满,一日在学飞时,不幸堕地而死。老僧很慈悲的,善葬两只小鸽,以为事即过去。哪知过了十日,老僧梦两小儿对他说:过去我们造了罪业,今生所以受到鸽身,在此每听长老诵法华经及金刚经,以斯闻法因缘,现在已得人身,离寺不远地方,托生为双胞胎,十月之后,当即出世。老僧紧记梦言,到时去其家看,果然诞生二子,老僧呼为鸽儿,两儿均皆答应,并报老僧恩德。
“六亲眷属”,古代说法不一:有以父、母、兄、弟、夫、妇为六亲;有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有以夫子、兄弟、姑姊、甥舅、姻亚为六亲;有说六亲是同时的亲属,不是依于祖、父、子、孙纵的关系决定。认为诸父(父亲的兄弟)、诸舅(母亲的兄弟)、兄弟、姑姊(父亲的姊妹)、婚媾(妻的家属)、姻亚(夫的家属)。不论说法怎样不同,六亲中有父子,古说是一致的。就血统说,彼此有着相连关系的至亲,都应互相关怀,若属长辈,应予恭敬尊重,若属下辈,应予亲切爱护。六亲眷属中,不论什么人发生不幸,都应对他或她予以同情。但这世间,有很多人,兄弟不和固然很多,六亲不认亦复不少,根本忘了彼此有着血缘关系,且关系恶劣到不如外人,可说到处都能见到的现象!六亲关系尚且如此,人世间怎能和乐生存?又怎不会造成很多罪恶?是以要想搞好人际关系,首从搞好六亲关系做起,如多数人都六亲不认,人与人间还有什么人情味在?
从生命出现到生命消逝,要经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几个阶段,而生命力最旺盛时,可说是在“盛年”。当这年富力强的盛年,理应运用生命力,为自己做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为社会做番有益人群的大事,方不辜负大好的盛年,可是当人在盛年时,不好好做有益自他的事,反利用自己多馀的体力和精力,“放逸”不羁的做出损害社会大众的事,造成社会秩序的大乱不安。如现社会中很多浪荡街头的问题人物,不是吸毒就是吸强力胶,不是捣乱就是抢劫,甚至在街头搞出不堪入目的男女丑态,使得社会人士为之侧目,使得政府当局为之头痛。今日社会很多问题,不都由这些人搞出来的吗?严格说来,此固现在许多年富力强的人如此,实在是人类众生恶根性使然。
如是问题人物,不特不知反省,且极傲慢不逊,摆出一副小人得志的神态,以为自己是天地间第一等英雄豪杰,不把一般正人君子看在眼里,如有好心人不以他的狂妄行为为然,善言善语的劝告,不特不把劝告当作一回事,反会对你加以侮辱,说我做人就是如此,关你什么事,要你来管我,你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滚开,不要多管闲事,快点离开,免给你好看,那种不可一世气势凌人的样子,真不知天地间还…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