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煩惱是見惑,迷于四聖谛真理,爲見道所當斷的;迷事的煩惱是修惑,迷于萬物的事相,爲境界之所逼惱,爲修道所斷的對象。
煩惱雖多,但以貪、瞋、癡、慢、疑、不正見六種,爲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稱爲根本煩惱,或稱爲六隨眠。不正見開爲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五種。此五名爲五利使,前貪等五名爲五鈍使。如此十使,稱爲十根本煩惱,或名爲十隨眠。五利使唯是迷理的煩惱,五鈍使是通于迷事迷理的煩惱。
依俱舍論說:于見道中斷此十隨眠。欲界四谛下共有叁十二隨眠:苦谛下有貪、瞋、癡、慢、疑、身、邊、邪、見、戒的十隨眠;集谛下及滅谛下,各除身見、邊見、戒禁取見叁種,各有七隨眠;道谛下除身見、邊見,有馀八隨眠;上二界四谛下,各生二十八之別,合爲八十八使見惑,再加修道所斷的十隨眠,就有九十八隨眠,更加十纏,則成百八煩惱。煩惱是惱亂有情身心的,由其爲增上力,造成種種的惡業,感受現在、未來的苦果。
“立性無知,恣心自恃”:在世爲人,特別是佛徒,必要尋個“安心立命”處,才能做個像樣的人,才能成爲站穩立場的人,不致受到惡友的愚弄,現由接近惡友,增益無明,不知自己如何“安身立命”,于是隨著惡友的腳跟亂轉,恣意任性的,或自恃自己豪強,或自恃技藝高超,或自恃種族高貴,于是胡亂妄爲的,或是成幫結隊的,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從不考慮行爲的結果,終于踏上小人的行徑,走上錯誤的道路,打家劫舍的構成彌天大罪,成爲頑鈍無恥的人,還自以爲是對的。像這樣罪大極惡的人,世間不是很多嗎?能不使我佛憐愍?但要真正得到安身立命,最要得到相當的智慧,唯有透視人生的微妙智慧,指示吾人的做人之道才行,不是完全無知的人,能夠得到安身立命,向著理想人生邁進!
“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從此是泛明罪相。叁寶爲構成佛教基本骨架,對衆生說,是苦海的舟航,黑暗的明燈,火宅的雨澤,是“千生罕遇,萬劫難逢”的。當叁寶出現世間時,不論什麼人能歸依叁寶,福德就可無量無邊的增加,不論什麼人能禮念叁寶,罪業就能像恒河沙那樣的消除。叁寶對人類衆生有這樣大的利益,如“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這不是罪業深重的人是什麼?生存在這世間的人群,生理上患有極沈重的老、病、死叁大病,心理上患有極重的貪、瞋、癡叁大病。如是身心大病,世間任何高明醫師,藥學界發明怎樣特效藥,都無能爲力的加以治療,能澈底治療的,唯有無上醫王的佛陀。不但娑婆教主釋迦佛可以做到,十方諸佛無不能療身心大病。遇到這樣不容易遇到的名醫,仍然對之不予信任,還有什麼更高明的醫師,能治你身心大病?
無上醫王的佛陀,所以能治身心大病,原因佛能透視衆生所患的大病,從而針對病源,給以適當法藥,如能善爲服用,無不藥到病除,遠離老、病、死的大病,消除貪、瞋、癡的大病。身心大病皆能治愈,得到身心輕松自在,不是名師及特效藥怎能做到?所可惜的,就是世人,不特不信任無上醫王,就是所開給的法藥,亦不相信尊重,身心大病怎能痊愈?只好在生死中流轉不息,貪等煩惱仍在身心中活動,使你在煩惱窟中,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但這不是如來所開的法藥沒有特效,而是你對法藥沒有信心,當然就被煩惱驅使得團團轉,在生死中不斷浮沈!
衆生身心所患的大病,無始來延續到今天,病情相當沈重,雖說難以治療,但服用法藥見效,決不成問題的,亦即如實修行,必能摧伏煩惱,但這不是短時間見效,必得還要看護人從旁指導,告訴你什麼時候應服法藥,你就得遵照指示按時服藥。如醫王爲你開好藥方,特效法藥亦放在你的面前,但不信任聖僧指導,依照指定時間服藥,身心大病怎麼會好?你如信受醫王爲你所開的藥方,亦信法藥確可治療,對于聖僧亦當信任,因爲聖僧是過來人,對任何法藥,都認識清楚,不會讓你服錯法藥。
世間衆生,特別是人,不但不信叁寶,對親生父母亦不孝順,所以說“不孝父母”。經說父母恩重“高如須彌,深如巨海”。不說在胞胎中,母親受極大苦,就是出世以後,從嬰兒直到將你撫養成人,你固感到輕松安逸,可是父母日日辛苦,不是爲你忙這,就是爲你忙那,你曾想過?如曾想過,必感父母恩重,想要報父母恩。爲人不孝父母,不知如何報答,那就是個罪大惡極的人。大般若四百四十叁卷說:“若有問言:誰是知恩能報恩者?應正答言:佛是知恩能報恩者。何以故?一切世間知恩報恩無過佛故”。佛尚知恩報恩,爲人怎可不孝父母?又怎能不報親恩?中國南北朝時代,有名何平,是相州人,爲何家獨生子,父母對之特別慈愛,慈愛得如護自己眼目,他要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他不讀書就由他不讀書,後來父親因事外出,他在家中竟做出不可告人的事。待父回來,不特不迎接,因恐罪惡之事暴露,乃竟喪心病狂的將父親殺死,葬在後園當中。以爲如此就沒事了,有人問到,就說父親未回。哪知有天,家中忽然響雷,將他父親從後園霹出,而他本人亦爲雷所擊死。本來無人知道此一大罪惡事,終因雷霹暴露出來,爲人怎能不孝父母?
兒女不孝的行爲,不但古代有這樣的人,現在雖說文明進步,但不孝兒女仍然不在少數。如被稱爲寶島的臺灣及被稱爲最清潔城市的星洲,皆有爲父母者,將整個財産爲子女買下房屋,以便子女將來有安身之處,可是做兒子的卻向老父或老母索取房租,認爲這是他的房産,想想這是爲兒女的應有表示嗎?能說這樣的人對父母有孝嗎?如西方有個漂亮的混血女子,深以有個爲人做工的黑人母親爲恥,如母親爲她送雨衣到學校,不但不承認這是自己母親,反而沖出課室不顧而去。後來成爲大牌明星,到處受到影迷尊重,可是她的母親趕來,想看看親生的女兒,哪知正在母女相逢時,不巧有個同事進來,對同事介紹說這黑婦人,是她雇用的老女工。母親默默的不說一聲,只感到內心的破碎,想不到自己女兒竟稱老母是老傭人。到了其母死後,全市爲她送殡。不孝的女兒得到消息,雖趕回來扶著母親的靈柩,不斷的狂喊媽媽,但是又有什麼用呢?爲什麼母親在世時不承認其爲自己生母?
再如號稱文明古國的大哉中華,在五代十一國大亂的時候,其父帶她女兒逃難,過著父女相依爲命的生活。在逃難途中,其女爲晉王李存勗看上,雖經父親血流如注的搶救,但終成爲李存勖新的婦人。此劉玉娘對李存勖說:“在這世間真心愛你的只有我劉玉娘”。晉王信以爲真,到當了後唐皇帝後,劉玉娘就成爲皇後,有一天皇帝皇後,到了皇後的故鄉。劉山人得到消息,知道女兒做了皇後,特到行宮探望女兒,皇帝還爲他們父女團聚歡喜,女兒反大怒說:“我的父親死于亂兵,現在這老漢怎敢來冒認”?立命令人將其在行宮外打四十大板,這還成孝女嗎?
如何報父母恩,說來真是慚愧,有時不如鳥類,實太愧爲人子。中國唐朝益州有石壁寺,寺內老僧禅誦爲業,精進修持從不間斷。到貞觀末年,有兩只鴿子在他房楹上築巢,哺養兩只小鴿,老僧不但不驚動它們,反而每有馀食,就巢哺養小鴿,成爲每日常業。小鴿逐漸長大,羽毛仍未豐滿,一日在學飛時,不幸墮地而死。老僧很慈悲的,善葬兩只小鴿,以爲事即過去。哪知過了十日,老僧夢兩小兒對他說:過去我們造了罪業,今生所以受到鴿身,在此每聽長老誦法華經及金剛經,以斯聞法因緣,現在已得人身,離寺不遠地方,托生爲雙胞胎,十月之後,當即出世。老僧緊記夢言,到時去其家看,果然誕生二子,老僧呼爲鴿兒,兩兒均皆答應,並報老僧恩德。
“六親眷屬”,古代說法不一:有以父、母、兄、弟、夫、婦爲六親;有以父、母、兄、弟、妻、子爲六親;有以夫子、兄弟、姑姊、甥舅、姻亞爲六親;有說六親是同時的親屬,不是依于祖、父、子、孫縱的關系決定。認爲諸父(父親的兄弟)、諸舅(母親的兄弟)、兄弟、姑姊(父親的姊妹)、婚媾(妻的家屬)、姻亞(夫的家屬)。不論說法怎樣不同,六親中有父子,古說是一致的。就血統說,彼此有著相連關系的至親,都應互相關懷,若屬長輩,應予恭敬尊重,若屬下輩,應予親切愛護。六親眷屬中,不論什麼人發生不幸,都應對他或她予以同情。但這世間,有很多人,兄弟不和固然很多,六親不認亦複不少,根本忘了彼此有著血緣關系,且關系惡劣到不如外人,可說到處都能見到的現象!六親關系尚且如此,人世間怎能和樂生存?又怎不會造成很多罪惡?是以要想搞好人際關系,首從搞好六親關系做起,如多數人都六親不認,人與人間還有什麼人情味在?
從生命出現到生命消逝,要經少年、青年、壯年、老年幾個階段,而生命力最旺盛時,可說是在“盛年”。當這年富力強的盛年,理應運用生命力,爲自己做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爲社會做番有益人群的大事,方不辜負大好的盛年,可是當人在盛年時,不好好做有益自他的事,反利用自己多馀的體力和精力,“放逸”不羁的做出損害社會大衆的事,造成社會秩序的大亂不安。如現社會中很多浪蕩街頭的問題人物,不是吸毒就是吸強力膠,不是搗亂就是搶劫,甚至在街頭搞出不堪入目的男女醜態,使得社會人士爲之側目,使得政府當局爲之頭痛。今日社會很多問題,不都由這些人搞出來的嗎?嚴格說來,此固現在許多年富力強的人如此,實在是人類衆生惡根性使然。
如是問題人物,不特不知反省,且極傲慢不遜,擺出一副小人得志的神態,以爲自己是天地間第一等英雄豪傑,不把一般正人君子看在眼裏,如有好心人不以他的狂妄行爲爲然,善言善語的勸告,不特不把勸告當作一回事,反會對你加以侮辱,說我做人就是如此,關你什麼事,要你來管我,你願意看就看,不願意看滾開,不要多管閑事,快點離開,免給你好看,那種不可一世氣勢淩人的樣子,真不知天地間還…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