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什麼羞恥事!正因一般盛年人士,要怎樣幹就怎樣幹,根本不計什麼後果。所幸這種人不多,不然,社會秩序還能維持嗎?
如上所說放逸憍倨的人,對于聲色犬馬之娛,一切錢財寶物,無一不好貪著。如“于”世間的“一切財寶”,總是“心生貪戀”,只要能弄到手,用盡非法手段,不是暗偷,就是明搶,一天不得到手,一天不得罷休,甚至謀財害命,亦複在所不惜!如今各地社會,每天發生事故,不都由于貪著財寶而來?不但明搶暗偷,還有打劫銀行,綁走肉票,亦常發生。有時爲治安人員捕獲,依于法律製裁,或坐監牢,或被鞭打,理應改過自新,可是刑期滿後放出,故態複萌,仍幹搶劫勾當!
所謂“一切歌”舞,或是蕩魂音“樂”,同爲年富力強的人愛好迷戀。正當的音樂,陶冶人的性情,增益人的意志,有時聽聽本無不可,但啓人邪思的靡靡之音,是正當的人就不應聽,然諸放逸憍倨者,剛剛相反,好的音樂無興趣聽,靡靡之音樂此不疲。試看一般歌舞臺榭,所唱不叁不四音樂,每次聽衆無不滿座,假定舉行高尚音樂,卻是清淡冷落,聽者寥寥無幾。人如長期沈醉靡靡音中,意志就會消沈,人格就會墮落,沒有興趣做正當事。是以貪戀一切歌舞淫靡之音的人,必會造諸惡業!
接著下來,對于“一切女色”,自亦“心生貪戀”。貪財貪色,可說是人的本性,少有不男歡女愛的,不過男女間的追逐,大都以男性爲主動,所以說“一切女色心生貪戀”。到了現代,男女公開來往,假使女性采取主動,亦可說爲“一切男色心生貪戀”。欲爲種種煩惱住處,如男女間心著愛欲,縱或得到很淺欲樂,但所受苦卻是很重,甚至有爲此喪身失命,如蛾飛向燈火,必爲燈火所燒,試問有何樂趣?智論十叁說:“邪淫爲患,譬如蝮蛇,亦如大火,不急避之,禍患將及”。是以女色不可貪戀。
財寶、歌樂、女色,雖爲人人所愛,並不易于得到。當得不到時,就會“意起煩惱”。煩惱雖多,在此是指貪惑,貪而不得,瞋等煩惱,跟著而來。心想:我所要得的財寶等,別人可以得到,我爲什麼不得?于是對得到的人,生起極大瞋恨,或生高度嫉妒,由于是諸煩惱生起,不是彼此間極力鬥爭,就是彼此間互相暗鬥,終而成爲冤家仇敵,誓不兩立,于是無盡煩惱滾滾而來。
做人所以會得如此,原因在于“親近非聖,媟狎惡友”。中國儒家說:“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做人應有的精神,唯此方可做個頂天立地的人,或做個成佛作祖的人。世間被尊爲賢聖君子的人,來往的友朋,皆極規矩的。貪財貪色作惡多端的人,所親近的都不是賢聖君子,所交結的都是一些惡友,此等之人,只有引你走上墮落歧途,怎會使你成爲賢善之人?“媟狎”兩字:媟讀屑,狎讀狹。媟狎,可反讀爲狎媟,是戲弄或狎玩的意思,顯示彼此親近到極點,狎亵到毫無拘束,不堪入目,成何體統?
自知無知,不知這是錯誤行爲,還可諒解,若有賢善的人,看你這樣墮落,內心深爲不忍,特來善爲勸谕,說與惡友非聖來往,對你深爲不利,應該立即遠離,好好做個像樣的人。如還有些羞恥,理當接受勸告,重新做人,你仍“不知悛改”(悛,讀诠或圈),意是悔改的意思,亦即到此爲止,革除過去惡習,才有光輝前途,想不到你依舊故我,不知痛切悔改,怎不對你失望?其實,這對別人沒有什麼不利,不過是毀滅自己而已。因而有人指點,應該立刻回頭,走上自新之路。
與諸非聖惡友往來的人,有時爲了口腹享受,“或複”運用身體,“殺害一切衆生”,有了衆生肉吃,于是與諸惡友,“或”運用口舌“飲酒”,到了飲得酩酊大醉,就會令心“昏迷”,失去應有理智,所以說“無智慧心”。一個失去理智的人,本有慧心不得開發,所行所爲,自不合規,當就造成衆罪。現實社會明白所見,有些嗜好飲酒的人,每飲必醉,醉後,不是隨便罵人,就是胡亂打人,原本是個好人,到了獸性發作,成了一個野獸,像這種人,失去理智,不知錯誤,多麼可憐?
這樣一個衣冠禽獸,就會“恒與衆生,造”作違“逆”衆生的“破戒”行爲。如破不殺戒,就會做出傷害衆生的生命,破不盜戒,就會竊盜衆生的錢財寶物;破不淫戒,就會破壞衆生的夫婦關系;乃至破不邪見戒,就會做出撥無因果的罪惡之事。如是造業犯戒,能說自己不是惡貫滿盈?能不令諸衆生對你恐懼?是以飲酒殺生的人,沒有不造業犯戒的。要知現你以爲是一大享受,到了隨業感果,其苦不可想像,吾人行爲活動,怎不加以審慎?
過去諸罪,現在衆惡,今日至誠,悉皆忏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這是忏悔叁世罪業:人的生命不是現在才有,是從無始所流下來的,成爲所謂生命之流。因而此一生命在“過去”,不論是在哪個階段,都曾造過“諸罪”惡的,到了“現在”這一生命,由于煩惱驅使,同樣造諸“衆惡”,所積成的罪業之多,恒河中所有的沙,亦不能比喻其多。幸所造的罪業,沒有它的體積,假定有體積的話,誠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盡虛空界不能容納”。
爲什麼會造成那麼多的罪業?原因就是生命內在,經常有煩惱在鼓動,不是要你去做這樣不如法的事,就是要你去做那樣不合理的行爲,因而或自動的造諸罪業,或爲外境引誘造諸罪業,或明知是不對的仍然去做,或無意間造成彌天重罪,在這種種情形之下,自然就會造成無量無邊的罪惡。以如是因感如是果說,當然要受種種難以形容的痛苦。佛陀不忍衆生由惡業受苦果,特大開方便的爲說忏悔方法,讓衆生依之如法忏悔,未來大苦是可免受的。不過在衆生方面,首先承認過去現在確有很多行爲錯誤,自己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唯有從“今日”起,“至誠”懇切的,依佛指示“悉皆忏悔”,唯願已作之罪,得以全部消滅,“未”曾“作”過的“罪”惡,不論在怎樣情形下,就是犧牲自己生命,再也“不敢更作”。做人真心誠意的改過自新,消除過現所有的罪惡,不但不會去感苦果,生命前途還很光輝。過去已作之惡,假定不去忏悔,尚未造作之惡,現在不斷去作,如是罪惡越積越多,要想斬斷罪惡繩索,挽救生命所受痛苦,不特萬難,且根本不可能。所以所造之罪,不論是怎樣多,果能披肝瀝膽的,將自己罪惡坦白出來,在叁寶前求哀忏悔,就會獲得生命自由!
過現所造諸惡,固應如法忏悔,更重要的是“未作之罪,不敢更作”。假定一方面忏悔,一方面又造新罪,那就不論你是怎樣忏悔,苦果還是要你受的。如能懔于罪業可畏,對從未造過的罪業,無論如何不敢再作,是就真正成爲佛化新人,一直向光明大道邁進,佛不會辜負你!
乙叁 求證佛聖
是故今日至心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辟支、羅漢,梵王、帝釋,天龍八部,一切聖衆,願垂證鑒。
此明求證佛聖,就是誠心忏悔,不是自忏就算,而要諸佛聖衆,證明確已忏悔。
以“是”之“故”,從“今日”起,我以“至”誠懇切之“心,歸依十方盡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佛是十法界中最高佛界,不但斷盡一切煩惱,且已完成一切功德,是菩薩以下九法界衆生所當歸依。“盡虛空界一切諸佛”,顯示空間,不唯一佛二佛,是有無量諸佛,現我至誠忏悔,非請一佛二佛證明,是請無量諸佛證鑒,證明我是確實忏悔,不是虛假欺騙人的。同時歸依十方盡虛空界“諸大菩薩”,同樣爲我證明。菩薩是活潑潑的發大心者,不是一般說的東嶽城隍之類,是將來爲佛的候補者。當行菩薩道時,向上要求如佛一樣的得到正覺,向下在生死中化導迷惑的有情,希望在生死中的每個有情,亦能如佛那樣的得到正覺,所以菩薩譯爲覺有情,意在于此。做菩薩的首要條件是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不夠資格稱爲菩薩。不過,從菩薩地位到最高佛位,不是短時間所能做到,必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在這期間,成佛因緣如未成熟,還得繼續修菩薩行,即使經過無量阿僧祇劫,亦不退失菩提心,才有成佛的一日。
“辟支、羅漢”,是請二乘聖者證鑒。辟支,又叫辟支迦、辟支迦羅、具支迦、辟支佛,或作畢勒支底迦,中國譯爲緣覺、獨覺、因緣覺。或說是二乘之一,或說是叁乘之一。緣覺出于佛世,依佛所說十二因緣,順逆觀察十二因緣法,斷煩惱,證生空,獲得生死解脫。獨覺大都出于無佛時代,即使出于有佛時代,現身不受教,無師而獨悟,經說能自調伏不能調他的一種聖者。辟支佛的佛,是覺的意思,有說舊譯獨覺,正得其意,譯爲緣覺,是譯人錯誤,其實譯爲緣覺,沒有什麼不可,不能說是錯誤。爲什麼說獨覺出無佛世?增一阿含經說:印度有仙人山(即伊師迦山),常有神通菩薩,得道羅漢。以及仙人所居,還有辟支佛亦在山中遊戲,我今當說辟支佛名號:“諸佛未出世,此處賢聖居,自悟辟支佛,恒居此山中,此名仙人山,辟支佛所居,仙人及羅漢,終無空缺時”。依經所說,可知伊師迦即仙人山,爲辟支佛的住處。辟支佛爲什麼不爲人說法?因這種根性者,見到人多愦鬧地方,而諸過失而離功德,怖畏喧雜,厭患衆集,深心愛樂寂靜之處,對說法利益有情事,心不愛樂,怎麼還對衆生說法?此類行者,修百大劫菩提資糧,才成獨覺聖者。
聲聞是中國話,印度叫舍羅婆迦,是聞佛說四谛音聲,從而修學四谛法門;又譯弟子,是聞佛的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出于有佛時代。或說二乘之一,或說叁乘之一。此根性的人,要從佛聽聞四谛言教,方得解脫;或說聽聞佛的言音入于聖道,名爲聲聞。古德說聲聞名義,泛解有叁:一、就得道的因緣解釋,謂佛所說言教音聲,餐食此聲而得解脫。十地經論第四說:“從他聞聲通達,故名聲聞”。二、就所觀的法門解釋,如論續說:“我等衆生但有名故,說之爲聲,于聲悟解故曰聲聞”。叁、就有關化他記說解釋,如法華經第二信解品說:“以佛道聲聞于一切,故曰聲聞”。前二解,就聲聞本身說,後一解,就菩薩…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