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者說。隨義而立聲聞名稱,不定專指聲聞行人。真正聲聞行人,依法華經說:“若有衆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叁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此依初入聲聞乘位說,聲聞人多分依教入道,但到證果時,未必還要一切依聲。瑜伽論說:“諸佛言教聲爲上首,師友所從聞此教聲,展轉修證永出世間,故名聲聞”。聲聞未入道前,必要藉佛言聲。
聲聞種性,有說有四,有說有叁,現略說二種,就是回向聲聞與定性聲聞:回向聲聞,是證阿羅漢果後,本可入于無馀涅槃,但在未涅槃前,由于特殊因緣,遇到佛或菩薩的教化,認爲大乘更合佛法的精神,于是回小向大,做個大乘菩薩,積極從事利他的工作,熱烈追求無上的佛果,成爲回向聲聞,亦稱不定性聲聞,從此做大乘事業,又可稱爲菩薩。定性聲聞,或名決定聲聞,沒有回小向大可能。他們深厭生死,專修樂寂之法,到斷除所應斷的煩惱,證得所應證的生空之理,隨自所證得的阿羅漢果,入所當入的無馀涅槃,未入無馀涅槃之前,縱得佛及菩薩教化,不爲所動,仍走自己所走的解脫道路,沒有希望自己將來成佛,名爲定性聲聞。爲什麼這樣堅執自己修證?因他們的慈悲心,一向是很薄弱的,對教化衆生事,根本不感興趣,認爲自己問題已得解決,何必要再找麻煩來做幹什麼?同時此類根性,對于生死大苦,一向極爲怖畏,真所謂“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若冤家”。現既出離生死,跳出牢獄般的叁界,還逗留叁界生死中做什麼?豈不是自找苦吃?個性如此,名爲定性聲聞。
上已略爲分別解說聲聞與緣覺,但古德對比聲聞與緣覺,複說五同六異。五同:一、同體見生空真理;二、同斷除四住煩惱,不再受分段生死;叁、同修叁十七菩提分法;四、同得盡智、無生智二種智果;五、同證有馀無馀二種涅槃。六異:一、聲聞根鈍,緣覺根利;二、聲聞要依于師,緣覺不用依師;叁、聲聞要藉如來教法才得悟道,緣覺藉于事相現緣而得悟解;四、聲聞有四向四果的差別,緣覺唯有一向一果;五、聲聞是觀四聖谛法,緣覺是觀十二因緣;六、依地持經說,聲聞唯以二千國土爲通境界,緣覺能以叁千國土爲通境界。最後一種,依智論說:“小聲聞中不作意者,一千國土爲通境界,其作意者二千國土爲通境界;大聲聞中不作意者,二千國土爲通境界,其作意者叁千國土爲通境界。緣覺人中有大有小:小緣覺人不作意者,二千國土爲通境界,其作意者叁千大千國土爲通境界;大緣覺者莫問作意不作意,皆以叁千大千國土爲通境界”。叁乘聖者,只要是得菩提,皆得名之爲佛,爲什麼作此說?因只要覺悟法性,無一不可稱佛。聲聞緣覺既皆覺悟法性,當然皆可稱之爲佛。如要分別:聲聞稱小佛,緣覺稱中佛,無上佛陀稱大佛。
“梵王、帝釋”:梵王是色界初禅的大梵天王,帝釋是欲界忉利天的天主。梵王,或名大梵天王、大梵王、大梵、梵天王、梵天、或稱梵王,在印度叫摩诃梵,中國譯爲寂靜、清淨、淨潔、淨行、高潔,亦譯離欲,或名娑婆世界主、世主天、梵童子。住于色界初禅的天頂。長含第十四梵動經說:“或有是時,此劫始成,有馀衆生福盡、命盡、行盡,從光音天命終生空梵天中,便于彼處生愛著心,複願馀衆生共生此處。此衆生既生愛著願已,複有馀衆生命、行、福盡,于光音天命終來生空梵天中。其先生衆生便作是念:我于此處是梵大梵,我自然有,無能造我者,我盡知諸義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爲尊貴,能爲變化,微妙第一,爲衆生父,我獨先有,馀衆生後來,後來衆生我所化成。其後衆生複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無造彼者”。雜含第四十四說:“瞿迦梨言:汝是誰?梵天答言:娑婆世界主梵天”。婆羅門教一向傳說:是大梵天,自主獨存,生成一切衆生,統領千世界。大梵天,是梵書時代以來神格,爲婆羅門教最尊崇的主神、至上神、最高神,于是梵爲世界創造的原理,能創造叁界一切萬物,人及其他動物,皆是梵天創造,所以成爲創造主。
帝釋,是華梵兼舉的名稱:帝是因陀羅之譯,釋是釋迦的音寫,含有有力、勇決之義。梵語釋迦提婆因陀羅、釋提婆郡民、釋提桓因、釋提洹因、釋迦因陀羅、釋迦提婆。諸天中的因陀羅,就是天帝或天主,具稱天帝釋,略稱帝釋、天帝、天主。雜含第四十、一一○六經說:“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名釋提桓因?佛告比丘:釋帝桓因本爲人時,行于頓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求生行路乞,施以飲食、錢財、谷帛、花香、嚴具、床臥、燈明,以堪能故,名釋提桓因”。接著,複有比丘問曰:“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複名千眼?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爲人時,聰明智慧,于一坐間,思千種義,觀察稱量,以是因緣,彼天帝釋複名千眼。比丘白佛:何因何緣彼釋提桓因複名因提利?佛告比丘:彼天帝釋于諸叁十叁天,爲王爲主,以是因緣,彼天帝釋名因提利”。智論第五十六說:“問曰:先言釋是字,提桓因是天主,今佛何以不言釋,乃命言憍屍迦?答曰:昔摩伽陀國中,有婆羅門名摩伽,姓憍屍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叁十叁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摩伽婆羅門爲天主,叁十二人爲輔臣,以此叁十叁人故,名爲叁十叁天。喚其本姓故,言憍屍迦,或言天主,或言千眼等。大人喚之,故稱其姓”。複有比丘向佛問道:“究竟是爲什麼因緣,釋提桓因又名憍屍迦”?佛答:“彼釋提桓因當正在做人時,爲憍屍族人,由這因緣,複名憍屍迦”。諸如此類的名稱很多,不複一一再說。
有次祇桓精舍兩個比丘發生劇烈的诤論:一個在不斷的漫罵,一個默然不語。罵比丘知己錯誤,向默比丘悔改忏謝,默比丘不予接受,精舍衆比丘皆來勸谏,你一句我一句的高聲喧雜,使得精舍鬧亂不堪。遠在樹下靜坐的佛陀,以淨天耳聽到精舍吵鬧,就從禅覺回到精舍,問大衆精舍內爲什這樣高聲大鬧?是哪個比丘引起的?衆將經過情形,老實向佛報告,佛即以此因緣,開示諸比丘說:釋提桓因在叁十叁天爲自在王,常都實踐忍辱,對行忍者贊歎,你們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當常行忍辱,贊歎忍辱,爲什麼還這樣高聲的紛纭鬧亂?從佛這一開示,可知釋提桓因還能奉行忍辱。身爲帝釋天主,想怎樣即可怎樣,但遇逆境現前,不爲逆境所動,決不任意大發脾氣,實值學佛行人效法。佛舉釋提桓因常行忍辱開示,極爲善巧。
從吠陀所說因陀羅的神格,直到佛教創立時代,釋提桓因在印度宗教文化中,曾經不斷的變化發達,可說很明顯的有具象化。如帝釋欲到佛前聞法,就對執樂神般遮翼說:“我要到佛那兒聞法,你可持琉璃琴同去,于是在帝釋前,忉利諸天衆中,鼓琴供養,帝釋等立刻不現,如力士屈伸臂頃那樣,很快到達摩竭陀國之北的毗陀山中。時佛正入火焰叁昧,使整個毗陀山成爲同一火色。諸如此類的情形常有,只要下來人間聞法,就鼓琉璃琴供養。
長含第二十,忉利天品,舉半月叁齋說:月之八日,四天王遣使者案行天下,十四日太子案行天下,十五日四天王親自案行天下,觀察世人孝不孝等,然後到善法堂向帝釋報告:帝釋及忉利諸天,聽到世間衆生行惡者多,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貧乏,諸天衆減少,修羅衆增多,就感憂慮;反之,若多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廣施貧乏,諸天衆增益,修羅衆減損,就大歡喜。有說這是受到中國道教司過神說的影響而來,是否如此,難以確定。後來,佛教糅合帝釋與梵天等,將之認爲是佛教的護法善神,不承認他們有各自獨立的神格,對大梵天,更不承認他是萬能及創造萬物的世界主,因梵天對諸衆生的苦難,是沒法予以救濟的。
“天龍八部”:天與龍是八部衆中的二衆,其他還有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那、緊那羅、摩睺羅伽的六衆。此八部衆,在諸經論,雖常見到,現特略說如下:
天在印度叫做提婆,爲五趣或六道之一,又爲十法界之一,或稱天趣、天世界、天界、天道、天上,爲天人居住的勝妙世界。天之所以名天,正法念處經第二十二說:“諸樂集故,名之爲天”。婆沙百七十二說:“于諸趣中,彼趣最勝、最樂、最善、最妙、最高,故名天趣。有說:先造作上身語意妙行,增長、往彼、生彼,彼生相續,故名天趣。有說:天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說。有說:光明增故名天,彼自然身光恒照,以晝夜等故。”諸如此類,婆沙說得很多。天上者,又有尊者等的意義,普通用爲神的稱呼,亦指天人住居的處所。中國亦說天爲神仙所居的地方,如說天宮等。
龍在印度叫做那伽,其長龍王,或稱龍神,八部衆之一。多住水中,呼雲起雨,屬蛇形的畜類。龍王及馀大龍降雨時,猶如車軸,無有邊際。雖雨而雲不盡,是諸龍的無作境界。智論第叁說:“大龍王從大海出,起大雲遍覆虛空,放大電光,照明天地,澍大洪雨,潤澤萬物”。是龍王住大海中,時現雲、雨、電光等的現象。龍在經論中多有說到。佛爲教化優樓頻螺迦葉時,曾于火神堂中降伏毒龍。智論第十四引蘇陀蘇摩王經說:佛在過去行菩薩道時,曾作大力毒龍,爲保全清淨戒行,不惜身命。正法念處經第十八畜生品說:龍王屬畜生趣攝,愚癡瞋恚者受此報,生于戲樂城,有法行與非法行二種。法行龍王有七個頭,瞋恚心薄弱,憶念福德,隨順法行,不受熱沙等的痛苦。非法行龍王,不順法行,行諸不善,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及婆羅門,于彼城中,常爲熱沙所燒。長阿含第十八說閻浮提龍王有叁患:一、諸龍皆被熱風熱沙著身,有燒皮肉骨髓的苦惱;二、惡風暴起,吹其宮內,失寶錦衣,有龍身自現的苦惱;叁、在宮中娛樂時,金翅鳥特來搏撮,諸龍恐懼常懷熱惱。唯阿耨達池龍王,不受叁大災患所苦。是諸龍王,依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說:有的行于地上,有的居于空中,有的恒依妙高山王,有的依止水中;還有一頭、二頭,乃至多頭的龍王;複有無足…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