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者说。随义而立声闻名称,不定专指声闻行人。真正声闻行人,依法华经说:“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此依初入声闻乘位说,声闻人多分依教入道,但到证果时,未必还要一切依声。瑜伽论说:“诸佛言教声为上首,师友所从闻此教声,展转修证永出世间,故名声闻”。声闻未入道前,必要藉佛言声。
声闻种性,有说有四,有说有三,现略说二种,就是回向声闻与定性声闻:回向声闻,是证阿罗汉果后,本可入于无馀涅槃,但在未涅槃前,由于特殊因缘,遇到佛或菩萨的教化,认为大乘更合佛法的精神,于是回小向大,做个大乘菩萨,积极从事利他的工作,热烈追求无上的佛果,成为回向声闻,亦称不定性声闻,从此做大乘事业,又可称为菩萨。定性声闻,或名决定声闻,没有回小向大可能。他们深厌生死,专修乐寂之法,到断除所应断的烦恼,证得所应证的生空之理,随自所证得的阿罗汉果,入所当入的无馀涅槃,未入无馀涅槃之前,纵得佛及菩萨教化,不为所动,仍走自己所走的解脱道路,没有希望自己将来成佛,名为定性声闻。为什么这样坚执自己修证?因他们的慈悲心,一向是很薄弱的,对教化众生事,根本不感兴趣,认为自己问题已得解决,何必要再找麻烦来做干什么?同时此类根性,对于生死大苦,一向极为怖畏,真所谓“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若冤家”。现既出离生死,跳出牢狱般的三界,还逗留三界生死中做什么?岂不是自找苦吃?个性如此,名为定性声闻。
上已略为分别解说声闻与缘觉,但古德对比声闻与缘觉,复说五同六异。五同:一、同体见生空真理;二、同断除四住烦恼,不再受分段生死;三、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同得尽智、无生智二种智果;五、同证有馀无馀二种涅槃。六异:一、声闻根钝,缘觉根利;二、声闻要依于师,缘觉不用依师;三、声闻要藉如来教法才得悟道,缘觉藉于事相现缘而得悟解;四、声闻有四向四果的差别,缘觉唯有一向一果;五、声闻是观四圣谛法,缘觉是观十二因缘;六、依地持经说,声闻唯以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能以三千国土为通境界。最后一种,依智论说:“小声闻中不作意者,一千国土为通境界,其作意者二千国土为通境界;大声闻中不作意者,二千国土为通境界,其作意者三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人中有大有小:小缘觉人不作意者,二千国土为通境界,其作意者三千大千国土为通境界;大缘觉者莫问作意不作意,皆以三千大千国土为通境界”。三乘圣者,只要是得菩提,皆得名之为佛,为什么作此说?因只要觉悟法性,无一不可称佛。声闻缘觉既皆觉悟法性,当然皆可称之为佛。如要分别:声闻称小佛,缘觉称中佛,无上佛陀称大佛。
“梵王、帝释”:梵王是色界初禅的大梵天王,帝释是欲界忉利天的天主。梵王,或名大梵天王、大梵王、大梵、梵天王、梵天、或称梵王,在印度叫摩诃梵,中国译为寂静、清净、净洁、净行、高洁,亦译离欲,或名娑婆世界主、世主天、梵童子。住于色界初禅的天顶。长含第十四梵动经说:“或有是时,此劫始成,有馀众生福尽、命尽、行尽,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天中,便于彼处生爱着心,复愿馀众生共生此处。此众生既生爱着愿已,复有馀众生命、行、福尽,于光音天命终来生空梵天中。其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于此处是梵大梵,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我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我独先有,馀众生后来,后来众生我所化成。其后众生复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无造彼者”。杂含第四十四说:“瞿迦梨言:汝是谁?梵天答言:娑婆世界主梵天”。婆罗门教一向传说:是大梵天,自主独存,生成一切众生,统领千世界。大梵天,是梵书时代以来神格,为婆罗门教最尊崇的主神、至上神、最高神,于是梵为世界创造的原理,能创造三界一切万物,人及其他动物,皆是梵天创造,所以成为创造主。
帝释,是华梵兼举的名称:帝是因陀罗之译,释是释迦的音写,含有有力、勇决之义。梵语释迦提婆因陀罗、释提婆郡民、释提桓因、释提洹因、释迦因陀罗、释迦提婆。诸天中的因陀罗,就是天帝或天主,具称天帝释,略称帝释、天帝、天主。杂含第四十、一一○六经说:“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名释提桓因?佛告比丘:释帝桓因本为人时,行于顿施,沙门、婆罗门,贫穷困苦,求生行路乞,施以饮食、钱财、谷帛、花香、严具、床卧、灯明,以堪能故,名释提桓因”。接着,复有比丘问曰:“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千眼?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聪明智慧,于一坐间,思千种义,观察称量,以是因缘,彼天帝释复名千眼。比丘白佛:何因何缘彼释提桓因复名因提利?佛告比丘:彼天帝释于诸三十三天,为王为主,以是因缘,彼天帝释名因提利”。智论第五十六说:“问曰:先言释是字,提桓因是天主,今佛何以不言释,乃命言憍尸迦?答曰:昔摩伽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伽,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伽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唤其本姓故,言憍尸迦,或言天主,或言千眼等。大人唤之,故称其姓”。复有比丘向佛问道:“究竟是为什么因缘,释提桓因又名憍尸迦”?佛答:“彼释提桓因当正在做人时,为憍尸族人,由这因缘,复名憍尸迦”。诸如此类的名称很多,不复一一再说。
有次祇桓精舍两个比丘发生剧烈的诤论:一个在不断的漫骂,一个默然不语。骂比丘知己错误,向默比丘悔改忏谢,默比丘不予接受,精舍众比丘皆来劝谏,你一句我一句的高声喧杂,使得精舍闹乱不堪。远在树下静坐的佛陀,以净天耳听到精舍吵闹,就从禅觉回到精舍,问大众精舍内为什这样高声大闹?是哪个比丘引起的?众将经过情形,老实向佛报告,佛即以此因缘,开示诸比丘说:释提桓因在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都实践忍辱,对行忍者赞叹,你们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当常行忍辱,赞叹忍辱,为什么还这样高声的纷纭闹乱?从佛这一开示,可知释提桓因还能奉行忍辱。身为帝释天主,想怎样即可怎样,但遇逆境现前,不为逆境所动,决不任意大发脾气,实值学佛行人效法。佛举释提桓因常行忍辱开示,极为善巧。
从吠陀所说因陀罗的神格,直到佛教创立时代,释提桓因在印度宗教文化中,曾经不断的变化发达,可说很明显的有具象化。如帝释欲到佛前闻法,就对执乐神般遮翼说:“我要到佛那儿闻法,你可持琉璃琴同去,于是在帝释前,忉利诸天众中,鼓琴供养,帝释等立刻不现,如力士屈伸臂顷那样,很快到达摩竭陀国之北的毗陀山中。时佛正入火焰三昧,使整个毗陀山成为同一火色。诸如此类的情形常有,只要下来人间闻法,就鼓琉璃琴供养。
长含第二十,忉利天品,举半月三斋说:月之八日,四天王遣使者案行天下,十四日太子案行天下,十五日四天王亲自案行天下,观察世人孝不孝等,然后到善法堂向帝释报告:帝释及忉利诸天,听到世间众生行恶者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诸天众减少,修罗众增多,就感忧虑;反之,若多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广施贫乏,诸天众增益,修罗众减损,就大欢喜。有说这是受到中国道教司过神说的影响而来,是否如此,难以确定。后来,佛教糅合帝释与梵天等,将之认为是佛教的护法善神,不承认他们有各自独立的神格,对大梵天,更不承认他是万能及创造万物的世界主,因梵天对诸众生的苦难,是没法予以救济的。
“天龙八部”:天与龙是八部众中的二众,其他还有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那、紧那罗、摩睺罗伽的六众。此八部众,在诸经论,虽常见到,现特略说如下:
天在印度叫做提婆,为五趣或六道之一,又为十法界之一,或称天趣、天世界、天界、天道、天上,为天人居住的胜妙世界。天之所以名天,正法念处经第二十二说:“诸乐集故,名之为天”。婆沙百七十二说:“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妙、最高,故名天趣。有说:先造作上身语意妙行,增长、往彼、生彼,彼生相续,故名天趣。有说:天是假名、假想乃至广说。有说:光明增故名天,彼自然身光恒照,以昼夜等故。”诸如此类,婆沙说得很多。天上者,又有尊者等的意义,普通用为神的称呼,亦指天人住居的处所。中国亦说天为神仙所居的地方,如说天宫等。
龙在印度叫做那伽,其长龙王,或称龙神,八部众之一。多住水中,呼云起雨,属蛇形的畜类。龙王及馀大龙降雨时,犹如车轴,无有边际。虽雨而云不尽,是诸龙的无作境界。智论第三说:“大龙王从大海出,起大云遍覆虚空,放大电光,照明天地,澍大洪雨,润泽万物”。是龙王住大海中,时现云、雨、电光等的现象。龙在经论中多有说到。佛为教化优楼频螺迦叶时,曾于火神堂中降伏毒龙。智论第十四引苏陀苏摩王经说:佛在过去行菩萨道时,曾作大力毒龙,为保全清净戒行,不惜身命。正法念处经第十八畜生品说:龙王属畜生趣摄,愚痴瞋恚者受此报,生于戏乐城,有法行与非法行二种。法行龙王有七个头,瞋恚心薄弱,忆念福德,随顺法行,不受热沙等的痛苦。非法行龙王,不顺法行,行诸不善,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及婆罗门,于彼城中,常为热沙所烧。长阿含第十八说阎浮提龙王有三患:一、诸龙皆被热风热沙着身,有烧皮肉骨髓的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内,失宝锦衣,有龙身自现的苦恼;三、在宫中娱乐时,金翅鸟特来搏撮,诸龙恐惧常怀热恼。唯阿耨达池龙王,不受三大灾患所苦。是诸龙王,依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说:有的行于地上,有的居于空中,有的恒依妙高山王,有的依止水中;还有一头、二头,乃至多头的龙王;复有无足…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