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姚衛群先生則說,“此處意爲:身由地大爲主的五大構成”,按我的想法,正理派應該說是:任何東西都該由五大組成的,只不過是五大的比例不同罷了,身中地大占重要地位,它占的比例最高。但與下邊兒對不起來,正理派說只有地大,姚衛群先生的說法可能是有問題,但姚衛群先生人家是以梵本來譯的,這裏我們就只能存疑而已。
3.1.28 (身)是由地、水、火元素構成的,因爲我們能看見這些元素的特性。
這句是說身是由地、水、火叁種元素組成的。這是吠檀多派的觀點兒。吠檀多派最著名的人物是個叫商羯羅的論師,給咱們佛教的商羯羅主名字很象,當然是按漢語來說很象,按梵文的話就不一樣了,商羯羅是
ańkara,而商羯羅主是
ańkarasvāmin,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這個商羯羅呢,是婆羅門教一個很著名的人物。可以說,婆羅門教就是因爲這個商羯羅而複興的,佛教就是因爲這個商羯羅而衰落的。在最初,商羯羅是遍學各種學問,尤其是佛教的中觀,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對佛教也確實是很精通。他後來接觸到了婆羅門教,到這時正統的婆羅門教已經變種了,下邊分化成了各種派別。其中有吠檀多派,這商羯羅就是在吠檀多派中學習,因爲這是古印度的正統學派,所以商羯羅爲維護婆羅門教的道統就站在正統婆羅門教的角度批判佛教,但這個商羯羅很有能耐,他能夠罵人不吐骨頭,你被罵了還不知道。商羯羅批評佛教,但佛教人並不知道這是在批評佛教,還認爲是在弘揚佛教,因爲他講的與佛教的空宗中觀實在太象了,讓佛教徒自己也辨認不出來。現在的淨空法師可能就成這一類人物,他把淨土宗糟蹋得不成樣子我們還認爲他在弘揚淨土宗。直到後來,當佛教徒醒悟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佛教至此衰落。佛教後來稱商羯羅爲戴假面具的佛教徒。這個說實在的,是佛教的報應。因爲當初世親就是這樣幹的。他在迦濕彌羅城偷師學過大毗婆沙之後出來宣講,就是用經部來評判有部,當時令有部論師一時還聽不出來是在批評有部。
這是題外話。這句經文就是說按吠檀多派的說法,身是由地、水、火叁種元素爲主組成的。
3.1.29 (身)是由四大元素構成,因爲有呼吸。
這是佛教有部的說法,說身由四大元素組成,四大元素就是地、水、火、風。剛才吠檀多派說地、水、火叁元素組成,佛教就說了,因爲人還有呼吸,所以還有風大,這就成了四大元素了。
3.1.30 身是由五種元素組成的,因爲它有香(地大)、濕(水大)、熱(火大)、呼吸(風大)及空間(空大)等。
這是數論派的說法。說身是由五大元素組成的。數論派和正理派一直是糾纏不清,它們兩派也總是想一個包含另一個。正理派也說身是五大元素組成,正理派與數論派不同的是,正理派說以地大爲主,而數論派沒說什麼爲主。
3.1.28、3.1.29、3.1.30這叁句經文都是外人的說法,分別是吠檀多派、有部、數論派的說法,但從經文上看,正理派沒有駁斥,按富差耶那、烏地阿塔克拉的說法,是正理派對這叁種說法不屑一辯,認爲這叁種說法根本就沒有說服力。但是不是真的呢?不見得!你就得辯,不辯就不行。在劉金亮先生的釋中給加上了辯,說:要是一個事物中有某性質,則這種性質可能有兩個來源,一個是這事物就是由有某性質的物質組成的;第二、這事物並不是由有某性質的物質組成,而是因爲與有某性質的物質接觸過,所以沾上了某性質。就是說,比如甲有花香味,就有兩種可能,一個是甲本身就是花,第二是說甲不是花,比如說甲是一個人,只是他到花叢中走了一趟,沾上了花的香味而已。在這兩種情況下,論辯的雙方都是承認該事物中是具有某性質的,只是對來源有不同的看法。劉金亮先生舉例子說,比如一個瓶子,我們都知道它有地、水、火、風、空的性質,正理派是說,其實它只是地元素組成的,只所以我們看到了水、火、風的性質,是因爲它與水、火、風元素接觸過而已,其實它不是地大外的其他元素組成的。人也是這樣,人的身體其實只有地大一種元素組成,其它的都是因接觸過而已。劉金亮先生轉述了誰的解釋,你們可以自己看一下,我現在手邊兒沒有。他說,這時地的極微是不可能與水的極微結合的,即使結合了,結合後的雙子也就沒有地極微所有的香性(香性即氣味)了,因爲雙子是由單個地的極微和單個水的極微組成的,而單個極微是不能出現這效果的,就是說沒有氣味(香)。同理,地極微和別的極微結合也不會有香,這樣一來,整個身體都不會有香,這顯然不合事實,據說香香公主渾身散香,而西施是有狐臭的,這怎麼說?就是說,若是地極微與別的極微結合的話,則人身上就不會有任何的香(氣味),只有地極微與地極微結合才有香。單個的地極微不會有香,地極微與其它極微結合也不會有香,只有很多地極微組合在一起才有香。現在人身上真的有香,所以,只能是地極微一種元素。看,這就與姚衛群先生的說法不同了。姚衛群先生是以梵本爲底本譯的,可人家劉金亮先生也是以梵本爲底本譯的,誰是誰非很難辨認。
《《正理經》簡讀之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