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姚卫群先生则说,“此处意为:身由地大为主的五大构成”,按我的想法,正理派应该说是:任何东西都该由五大组成的,只不过是五大的比例不同罢了,身中地大占重要地位,它占的比例最高。但与下边儿对不起来,正理派说只有地大,姚卫群先生的说法可能是有问题,但姚卫群先生人家是以梵本来译的,这里我们就只能存疑而已。
3.1.28 (身)是由地、水、火元素构成的,因为我们能看见这些元素的特性。
这句是说身是由地、水、火三种元素组成的。这是吠檀多派的观点儿。吠檀多派最著名的人物是个叫商羯罗的论师,给咱们佛教的商羯罗主名字很象,当然是按汉语来说很象,按梵文的话就不一样了,商羯罗是
ańkara,而商羯罗主是
ańkarasvāmin,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这个商羯罗呢,是婆罗门教一个很著名的人物。可以说,婆罗门教就是因为这个商羯罗而复兴的,佛教就是因为这个商羯罗而衰落的。在最初,商羯罗是遍学各种学问,尤其是佛教的中观,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对佛教也确实是很精通。他后来接触到了婆罗门教,到这时正统的婆罗门教已经变种了,下边分化成了各种派别。其中有吠檀多派,这商羯罗就是在吠檀多派中学习,因为这是古印度的正统学派,所以商羯罗为维护婆罗门教的道统就站在正统婆罗门教的角度批判佛教,但这个商羯罗很有能耐,他能够骂人不吐骨头,你被骂了还不知道。商羯罗批评佛教,但佛教人并不知道这是在批评佛教,还认为是在弘扬佛教,因为他讲的与佛教的空宗中观实在太象了,让佛教徒自己也辨认不出来。现在的净空法师可能就成这一类人物,他把净土宗糟蹋得不成样子我们还认为他在弘扬净土宗。直到后来,当佛教徒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佛教至此衰落。佛教后来称商羯罗为戴假面具的佛教徒。这个说实在的,是佛教的报应。因为当初世亲就是这样干的。他在迦湿弥罗城偷师学过大毗婆沙之后出来宣讲,就是用经部来评判有部,当时令有部论师一时还听不出来是在批评有部。
这是题外话。这句经文就是说按吠檀多派的说法,身是由地、水、火三种元素为主组成的。
3.1.29 (身)是由四大元素构成,因为有呼吸。
这是佛教有部的说法,说身由四大元素组成,四大元素就是地、水、火、风。刚才吠檀多派说地、水、火三元素组成,佛教就说了,因为人还有呼吸,所以还有风大,这就成了四大元素了。
3.1.30 身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因为它有香(地大)、湿(水大)、热(火大)、呼吸(风大)及空间(空大)等。
这是数论派的说法。说身是由五大元素组成的。数论派和正理派一直是纠缠不清,它们两派也总是想一个包含另一个。正理派也说身是五大元素组成,正理派与数论派不同的是,正理派说以地大为主,而数论派没说什么为主。
3.1.28、3.1.29、3.1.30这三句经文都是外人的说法,分别是吠檀多派、有部、数论派的说法,但从经文上看,正理派没有驳斥,按富差耶那、乌地阿塔克拉的说法,是正理派对这三种说法不屑一辩,认为这三种说法根本就没有说服力。但是不是真的呢?不见得!你就得辩,不辩就不行。在刘金亮先生的释中给加上了辩,说:要是一个事物中有某性质,则这种性质可能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这事物就是由有某性质的物质组成的;第二、这事物并不是由有某性质的物质组成,而是因为与有某性质的物质接触过,所以沾上了某性质。就是说,比如甲有花香味,就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甲本身就是花,第二是说甲不是花,比如说甲是一个人,只是他到花丛中走了一趟,沾上了花的香味而已。在这两种情况下,论辩的双方都是承认该事物中是具有某性质的,只是对来源有不同的看法。刘金亮先生举例子说,比如一个瓶子,我们都知道它有地、水、火、风、空的性质,正理派是说,其实它只是地元素组成的,只所以我们看到了水、火、风的性质,是因为它与水、火、风元素接触过而已,其实它不是地大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人也是这样,人的身体其实只有地大一种元素组成,其它的都是因接触过而已。刘金亮先生转述了谁的解释,你们可以自己看一下,我现在手边儿没有。他说,这时地的极微是不可能与水的极微结合的,即使结合了,结合后的双子也就没有地极微所有的香性(香性即气味)了,因为双子是由单个地的极微和单个水的极微组成的,而单个极微是不能出现这效果的,就是说没有气味(香)。同理,地极微和别的极微结合也不会有香,这样一来,整个身体都不会有香,这显然不合事实,据说香香公主浑身散香,而西施是有狐臭的,这怎么说?就是说,若是地极微与别的极微结合的话,则人身上就不会有任何的香(气味),只有地极微与地极微结合才有香。单个的地极微不会有香,地极微与其它极微结合也不会有香,只有很多地极微组合在一起才有香。现在人身上真的有香,所以,只能是地极微一种元素。看,这就与姚卫群先生的说法不同了。姚卫群先生是以梵本为底本译的,可人家刘金亮先生也是以梵本为底本译的,谁是谁非很难辨认。
《《正理经》简读之十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