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理经》简读之十三▪P2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有一个共同的主体即灵魂存在)。

  这个例子很好玩:我第一次吃了个梅子,很酸,以后我再看到梅子还没有吃就会口中流酸水。则这第二次是――因为看见梅子而引起酸的感觉(酸是舌根所对境,看见梅子是眼根所对境),这就是一种感知引起了另一种感知,视觉激起了味觉。这就说明了各个不同的感官后面有一个共同的主体――我(灵魂),只有我(灵魂)才能把两种感觉联系在一起。

  3.1.13 (反对者说)不对,因为记忆的对象是所要记的东西。

  这一句是说:不对,我现在看见梅子,在还没有吃的时候就流下来了口水,这不是什么灵魂在起作用,这是记忆的问题。这记忆是怎么来的呢?是记忆的对象――梅子引起的。记忆存在于被记忆的事物中,被记忆的事物是记忆的家,根本没有必要再另外设立一个我(灵魂)。

  3.1.14 你的说法不能驳倒我们,因为它(记忆)是灵魂的一个特性。

  正理派说,这说法怎么能说得通呢?因为在我的理念里,记忆根本就是我(灵魂)的一个特性。这句话也只能以宗教来说,就是说,你说了半天,这些都被我放进灵魂里去了。

  下边儿呢,按表面上来说,是已经进入第四节,但实际上还是接着上面来说的。而且接着的3.1.15a根本就是与3.1.14一样,都是正理派说的话,而且是连贯的一句。

  3.1.15a 还因为记忆的对象是无数的。

  这是说,你不能说记忆是记忆对象引起的,因为所记忆的对象可以有很多,可我们的记忆却是一次只产生一个,所以,不能说记忆是记忆对象引起的,而只能说是我(灵魂)的作用。

  3.1.15 (有人说)上述说法不对,因为说灵魂存在的那些理由都在意(的问题)上成立。

  这句话是佛教的有部论师说的,说:你正理派说了半天,说的都不对,你说是灵魂在这样那样的,可其实你所说的只是意识而已。你说的理由都是证明了意识而不是证明了我(灵魂)。

  3.1.16 由于认识手段是属于认识者的,那么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正理派这么回答:意识也是一种认识手段,认识手段都得隶属于认识主体,那么,你有部高兴把这个认识主体叫作意识的话,那也没什么不行的,不过这只是名称的不同而已,在我们正理派这儿,这个认识主体就叫灵魂。

  3.1.17 而且你的限制是没有道理的。

  说,眼根、耳根等都是有自己的所对境的,根本不可混乱,意呢~~它也有自己的所对境,就是快乐、苦恼等,很明显,快乐、苦恼等根本不是眼、耳、鼻、舌、身(佛教才讲眼、耳、鼻、舌、身,有部是佛教的一个派别,所以这里用了佛教的说法,以使论对者佛教徒承认,达到共许,在正理派自己则说眼、耳、鼻、舌、皮)中的任何一根来认识的,所以,必须有另外一个根,就是意根。既然意也是根,那它就没有资格作感知活动的主体,因为意与其它根一样只能产生自己所对应的感知,不是各种感知的主体,所以说把感官仅限于眼、耳、鼻、舌、身是不对的,还应该有意。

  再说一下,必须把意也作为一种感官,你要是不承认这个的话,请问快乐、苦恼、思考、想象等这些内在感知是由什么来完成呢?这很明显不是眼、耳、鼻、舌、身起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在五根之外另找一个,现在我们就找到了意根。这也就是说,我(灵魂)与意都是存在的,如果不承认其中的任何一个或者把二者当成同一个的话,就会出现很荒唐的结论。若不承认意,就无法解释内部感觉,做出的结论就会与推理相矛盾,就没有什么能够协调外部感官。

  第五节讨论灵魂的常无常。正理派说灵魂常。

  3.1.18 由于刚出生的婴儿有高兴、害怕、痛苦等,这是对以前不断经历的东西的记忆,(所以有灵魂)。

  婴儿也有情绪。他看到一些东西会高兴,对有一些东西会恐惧,这都是他记忆起了前生所经历的事情,这也说明了我(灵魂)的存在。这是正理派的说法。

  3.1.19 (有人说)孩子的面部表情变化象莲花等的开合变化一样(并非因为有记忆)。

  人家就说了,说:小孩儿的脸上的表情,就象莲花开开合合一样是自然的事儿,莲花的开合难道还要意识、记忆~~根本就不需要的!小孩儿的脸也是这样的,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前生的记忆就可以表现出恐惧、快乐等。也就是说,不需要一个我(灵魂),或者说,我(灵魂)是无常的――无常的话就根本不是我(灵魂)了。

  3.1.20 由五大组成的东西的变化都是由于热、冷、雨季等原因,(与人不同)所以你的说法不对。

  这是正理派的说法,正理派说,你这莲花的例子不妥,为什么呢?莲花是五大组成的――五大就是地、水、火、风、空,而五大组成的东西与人是不同的,五大组成的东西只要有热、冷等的变化就可以引起它的变化,而小孩儿的面部表情的变化必须得由以前的记忆所引起。也就是说,莲花是自然界的事物,而人是有情界的事物,这是有根本不同的。

  3.1.21 因为轮回之后,还希望吃母亲的奶,这是由于过去多次吃奶的习惯引起的,(所以灵魂是常)。

  人因为前生就吃过奶,过去无数生都吃过奶,形成习惯了,现在又一次轮回就还吃奶,这就可以证明我(灵魂)是常。

  3.1.22 (有人说)孩子凑近母亲的奶头,就象铁靠近磁铁一样,没有原因。

  有部论师说,小孩儿凑近妈妈的乳房吃奶,就象磁铁吸铁一样,根本就是自然的,不需要什么原因。这就是佛教说的法尔如是。关于这一个“法尔如是”,这是宗教的特征,比如说唯识宗说五重种姓,有人就问:为什么有五重种姓?法尔如是!吴可为曾有篇文章,叫《唯识宗的几个难题》,其中就有五重种姓的问题。他说这个没什么道理,法尔如是让人很不好接受。这恰恰是宗教的特征。宗教的特征就是必须设立几个根本概念,然后再付予这概念一些性质,最后让一切道理都是建立在这几个根本概念之上,就是说在这几个根本概念之上建构你的理论体系。按一般的情况来说,应该先发现现象、性质,然后才取名字立概念,而这里是先立概念然后付予性质。其实任何哲学都是这样,比如数学:先给人为地规定一下1、2、3、4、5……这其实就是人为的规定,有什么道理?根本就没道理!几何中上来先给你几个公理,什么道理?没道理!虽然说没道理,但用起来很方便就行了。五种重性也是这样,法尔如是!其他的道理、整个唯识体系建立在这上边用起来很方便、说得通!有人说五种性是究竟说,有人说五种性是方便说,到底是什么说,肯定是究竟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佛教各派中只有唯识宗才强调五种性说,别的宗不提这个事儿,华严经中有三乘、一乘说,一乘是究竟,在其他派的体系中不立五种性,不立就好了,有些佛教徒老是混淆各派,各派是自成体系的,不同的体系一混淆当然有这问题,人问华严宗五种性说,别认为大师们怎样,其实给一般人差不了多少,若有人问华严宗大师,你给说我华严里没有五种性说就好了,为什么非要说五种性非了义呢?该怎么说这大师们呢?各个宗派都是这样,自己这派里边儿没有的就说没有就好了,好象一说自己这个宗派中没有某个问题就象丢什么人一样~~其实没什么的,比如说唯识宗中不讲如来藏,好象玄奘法师译的经本中就没有如来藏这个概念,我这个说得是不是准确,大家用一点儿心,在我的记忆中是这样,不过也有可能我记错的。就是说在我这里根本不需要如来藏这个词,不要如来藏这个概念就可以把圈儿转圆了,这是高明的表现,可不是愚痴的表现。大师们好象只怕人家提到佛教中的某一个概念我派中不提是我派照顾不了整个佛教一样。我记得在九华山时请韩老师讲中观,韩老师是以《中论》为底本讲的,有一次讲到中间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不对!这是如来藏性中流露出来的”怎么怎么着的说了一大通,这就是说这个学生纯是外行,中观中不讲如来藏的!但你能说中观不圆满?不能吧!

  3.1.23 不对,因为没有靠近其它东西。

  正理派说,不对,磁铁吸铁你说是自然而然,可为什么自然而然却不去吸别的,比如说塑料盆~~说明了它还是有原因的,要是没有原因的话,磁铁就该随便逮住什么吸什么了。小孩儿吃奶也是这样――是有原因的,不能说自然而然。

  3.1.24 还因为没有见过出生时没有欲望的人。

  所有人在刚出生时就有欲望,连一个没欲望的人也没有,这就是前生带来的习气。任何生物也都这样。这就可以证明我(灵魂)常住。

  3.1.25 (有人说)灵魂的产生象其它物质及其特性的产生一样,(可见灵魂无常,因为它也有生)。

  灵魂并不是常住的,灵魂也是象其他事物一样,有事物就有性质,没有事物就没有性质,所以它是无常的。这就是范缜《神灭论》中说的,“锋利是刀的性质,若没有刀,就没有锋利。”

  3.1.26 不对,因为欲望等是由于以前的经历引起的。

  正理派说,不对,欲望是由于以前的经历引起来的,也就是说,我(灵魂)以前就一直有,是常的。明白点儿说,就是说欲望是由事先有所期待而引起的,我们想要什么东西,就是因为我们期待那东西能够给我们带来某种好处,刚出生的婴儿也是因为前生享受过,所以才会有这种期待,有这期待就产生了欲望。这期待是在哪儿呢?就保存在我(灵魂)中,所以小孩一生下来就有期待。

  接着说第六节,说身。

  3.1.27 (身)是由地元素组成的,因为我们在其中看到地元素所有的属性。

  这句是说身是由五大元素中的地大为主组成的。这是正理派的说法。关于这一句,刘金亮先生什么话也没有说,沈剑英先生说“正理论认为地有香的特殊属性,人也有香的属性,所以人是由地元素构成的,这也是《吠陀经》所说的思想”…

《《正理经》简读之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