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理經》簡讀之十叁▪P2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有一個共同的主體即靈魂存在)。

  這個例子很好玩:我第一次吃了個梅子,很酸,以後我再看到梅子還沒有吃就會口中流酸水。則這第二次是――因爲看見梅子而引起酸的感覺(酸是舌根所對境,看見梅子是眼根所對境),這就是一種感知引起了另一種感知,視覺激起了味覺。這就說明了各個不同的感官後面有一個共同的主體――我(靈魂),只有我(靈魂)才能把兩種感覺聯系在一起。

  3.1.13 (反對者說)不對,因爲記憶的對象是所要記的東西。

  這一句是說:不對,我現在看見梅子,在還沒有吃的時候就流下來了口水,這不是什麼靈魂在起作用,這是記憶的問題。這記憶是怎麼來的呢?是記憶的對象――梅子引起的。記憶存在于被記憶的事物中,被記憶的事物是記憶的家,根本沒有必要再另外設立一個我(靈魂)。

  3.1.14 你的說法不能駁倒我們,因爲它(記憶)是靈魂的一個特性。

  正理派說,這說法怎麼能說得通呢?因爲在我的理念裏,記憶根本就是我(靈魂)的一個特性。這句話也只能以宗教來說,就是說,你說了半天,這些都被我放進靈魂裏去了。

  下邊兒呢,按表面上來說,是已經進入第四節,但實際上還是接著上面來說的。而且接著的3.1.15a根本就是與3.1.14一樣,都是正理派說的話,而且是連貫的一句。

  3.1.15a 還因爲記憶的對象是無數的。

  這是說,你不能說記憶是記憶對象引起的,因爲所記憶的對象可以有很多,可我們的記憶卻是一次只産生一個,所以,不能說記憶是記憶對象引起的,而只能說是我(靈魂)的作用。

  3.1.15 (有人說)上述說法不對,因爲說靈魂存在的那些理由都在意(的問題)上成立。

  這句話是佛教的有部論師說的,說:你正理派說了半天,說的都不對,你說是靈魂在這樣那樣的,可其實你所說的只是意識而已。你說的理由都是證明了意識而不是證明了我(靈魂)。

  3.1.16 由于認識手段是屬于認識者的,那麼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正理派這麼回答:意識也是一種認識手段,認識手段都得隸屬于認識主體,那麼,你有部高興把這個認識主體叫作意識的話,那也沒什麼不行的,不過這只是名稱的不同而已,在我們正理派這兒,這個認識主體就叫靈魂。

  3.1.17 而且你的限製是沒有道理的。

  說,眼根、耳根等都是有自己的所對境的,根本不可混亂,意呢~~它也有自己的所對境,就是快樂、苦惱等,很明顯,快樂、苦惱等根本不是眼、耳、鼻、舌、身(佛教才講眼、耳、鼻、舌、身,有部是佛教的一個派別,所以這裏用了佛教的說法,以使論對者佛教徒承認,達到共許,在正理派自己則說眼、耳、鼻、舌、皮)中的任何一根來認識的,所以,必須有另外一個根,就是意根。既然意也是根,那它就沒有資格作感知活動的主體,因爲意與其它根一樣只能産生自己所對應的感知,不是各種感知的主體,所以說把感官僅限于眼、耳、鼻、舌、身是不對的,還應該有意。

  再說一下,必須把意也作爲一種感官,你要是不承認這個的話,請問快樂、苦惱、思考、想象等這些內在感知是由什麼來完成呢?這很明顯不是眼、耳、鼻、舌、身起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在五根之外另找一個,現在我們就找到了意根。這也就是說,我(靈魂)與意都是存在的,如果不承認其中的任何一個或者把二者當成同一個的話,就會出現很荒唐的結論。若不承認意,就無法解釋內部感覺,做出的結論就會與推理相矛盾,就沒有什麼能夠協調外部感官。

  第五節討論靈魂的常無常。正理派說靈魂常。

  3.1.18 由于剛出生的嬰兒有高興、害怕、痛苦等,這是對以前不斷經曆的東西的記憶,(所以有靈魂)。

  嬰兒也有情緒。他看到一些東西會高興,對有一些東西會恐懼,這都是他記憶起了前生所經曆的事情,這也說明了我(靈魂)的存在。這是正理派的說法。

  3.1.19 (有人說)孩子的面部表情變化象蓮花等的開合變化一樣(並非因爲有記憶)。

  人家就說了,說:小孩兒的臉上的表情,就象蓮花開開合合一樣是自然的事兒,蓮花的開合難道還要意識、記憶~~根本就不需要的!小孩兒的臉也是這樣的,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前生的記憶就可以表現出恐懼、快樂等。也就是說,不需要一個我(靈魂),或者說,我(靈魂)是無常的――無常的話就根本不是我(靈魂)了。

  3.1.20 由五大組成的東西的變化都是由于熱、冷、雨季等原因,(與人不同)所以你的說法不對。

  這是正理派的說法,正理派說,你這蓮花的例子不妥,爲什麼呢?蓮花是五大組成的――五大就是地、水、火、風、空,而五大組成的東西與人是不同的,五大組成的東西只要有熱、冷等的變化就可以引起它的變化,而小孩兒的面部表情的變化必須得由以前的記憶所引起。也就是說,蓮花是自然界的事物,而人是有情界的事物,這是有根本不同的。

  3.1.21 因爲輪回之後,還希望吃母親的奶,這是由于過去多次吃奶的習慣引起的,(所以靈魂是常)。

  人因爲前生就吃過奶,過去無數生都吃過奶,形成習慣了,現在又一次輪回就還吃奶,這就可以證明我(靈魂)是常。

  3.1.22 (有人說)孩子湊近母親的奶頭,就象鐵靠近磁鐵一樣,沒有原因。

  有部論師說,小孩兒湊近媽媽的乳房吃奶,就象磁鐵吸鐵一樣,根本就是自然的,不需要什麼原因。這就是佛教說的法爾如是。關于這一個“法爾如是”,這是宗教的特征,比如說唯識宗說五重種姓,有人就問:爲什麼有五重種姓?法爾如是!吳可爲曾有篇文章,叫《唯識宗的幾個難題》,其中就有五重種姓的問題。他說這個沒什麼道理,法爾如是讓人很不好接受。這恰恰是宗教的特征。宗教的特征就是必須設立幾個根本概念,然後再付予這概念一些性質,最後讓一切道理都是建立在這幾個根本概念之上,就是說在這幾個根本概念之上建構你的理論體系。按一般的情況來說,應該先發現現象、性質,然後才取名字立概念,而這裏是先立概念然後付予性質。其實任何哲學都是這樣,比如數學:先給人爲地規定一下1、2、3、4、5……這其實就是人爲的規定,有什麼道理?根本就沒道理!幾何中上來先給你幾個公理,什麼道理?沒道理!雖然說沒道理,但用起來很方便就行了。五種重性也是這樣,法爾如是!其他的道理、整個唯識體系建立在這上邊用起來很方便、說得通!有人說五種性是究竟說,有人說五種性是方便說,到底是什麼說,肯定是究竟說,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在佛教各派中只有唯識宗才強調五種性說,別的宗不提這個事兒,華嚴經中有叁乘、一乘說,一乘是究竟,在其他派的體系中不立五種性,不立就好了,有些佛教徒老是混淆各派,各派是自成體系的,不同的體系一混淆當然有這問題,人問華嚴宗五種性說,別認爲大師們怎樣,其實給一般人差不了多少,若有人問華嚴宗大師,你給說我華嚴裏沒有五種性說就好了,爲什麼非要說五種性非了義呢?該怎麼說這大師們呢?各個宗派都是這樣,自己這派裏邊兒沒有的就說沒有就好了,好象一說自己這個宗派中沒有某個問題就象丟什麼人一樣~~其實沒什麼的,比如說唯識宗中不講如來藏,好象玄奘法師譯的經本中就沒有如來藏這個概念,我這個說得是不是准確,大家用一點兒心,在我的記憶中是這樣,不過也有可能我記錯的。就是說在我這裏根本不需要如來藏這個詞,不要如來藏這個概念就可以把圈兒轉圓了,這是高明的表現,可不是愚癡的表現。大師們好象只怕人家提到佛教中的某一個概念我派中不提是我派照顧不了整個佛教一樣。我記得在九華山時請韓老師講中觀,韓老師是以《中論》爲底本講的,有一次講到中間忽然一個學生站起來大聲說:“不對!這是如來藏性中流露出來的”怎麼怎麼著的說了一大通,這就是說這個學生純是外行,中觀中不講如來藏的!但你能說中觀不圓滿?不能吧!

  3.1.23 不對,因爲沒有靠近其它東西。

  正理派說,不對,磁鐵吸鐵你說是自然而然,可爲什麼自然而然卻不去吸別的,比如說塑料盆~~說明了它還是有原因的,要是沒有原因的話,磁鐵就該隨便逮住什麼吸什麼了。小孩兒吃奶也是這樣――是有原因的,不能說自然而然。

  3.1.24 還因爲沒有見過出生時沒有欲望的人。

  所有人在剛出生時就有欲望,連一個沒欲望的人也沒有,這就是前生帶來的習氣。任何生物也都這樣。這就可以證明我(靈魂)常住。

  3.1.25 (有人說)靈魂的産生象其它物質及其特性的産生一樣,(可見靈魂無常,因爲它也有生)。

  靈魂並不是常住的,靈魂也是象其他事物一樣,有事物就有性質,沒有事物就沒有性質,所以它是無常的。這就是範缜《神滅論》中說的,“鋒利是刀的性質,若沒有刀,就沒有鋒利。”

  3.1.26 不對,因爲欲望等是由于以前的經曆引起的。

  正理派說,不對,欲望是由于以前的經曆引起來的,也就是說,我(靈魂)以前就一直有,是常的。明白點兒說,就是說欲望是由事先有所期待而引起的,我們想要什麼東西,就是因爲我們期待那東西能夠給我們帶來某種好處,剛出生的嬰兒也是因爲前生享受過,所以才會有這種期待,有這期待就産生了欲望。這期待是在哪兒呢?就保存在我(靈魂)中,所以小孩一生下來就有期待。

  接著說第六節,說身。

  3.1.27 (身)是由地元素組成的,因爲我們在其中看到地元素所有的屬性。

  這句是說身是由五大元素中的地大爲主組成的。這是正理派的說法。關于這一句,劉金亮先生什麼話也沒有說,沈劍英先生說“正理論認爲地有香的特殊屬性,人也有香的屬性,所以人是由地元素構成的,這也是《吠陀經》所說的思想”…

《《正理經》簡讀之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