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理經》簡讀之十二

  《正理經》簡讀之十二

  

  2.2.41 因爲如果是變化,在本源膨脹時,變化的部分會膨脹。

  這一句是正理派的說法,說:如果由i變成y是變化的話,就有一個問題,因爲變化總是得隨著本源變化,但是在上面的例子中,dadhi-atra成了dadhyatra其本源根本就沒有變化,dadhi-atra是這裏有奶酪,dadhyatra還是這裏有奶酪啊~~就是說,牛拉車是運東西,用馬拉車還是運東西,功能並沒有變化!

  或者這麼說,i變爲y,字母的數量並未發生變化呀,用拉丁字母來數的話,先是9個字母,後來還是9個字母,要是用悉檀體來說變了沒有?可見不可能是變化的,只是替換而已。要是變化的話,則字母數就會變多。

  2.2.42 (有人說)上述說法不對,因爲變化有時變少、有時相同、有時增多。

  文典學派起來反駁了,說:不對,變化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有時候變大、有時候變小,甚至有時候變化也看不出是變大還是變小。比如小孩的變化就是越變越大,而把棉花紡成線則是越變越小,你要是把金子製成項鏈,則是大小不變。所以,你正理派說變化會變大是不對的。

  2.2.43 上述觀點不能成立,因爲沒有同喻和異喻二者之一。

  這一句經文我也沒弄明白,就隔過去。

  2.2.44 (我們說)你的觀點不對,因爲不同本源的變化也應不同。

  這一句是對2.2.41的更明確化,在2.2.41中說了,說由i變成y是替換而不是變化,這裏就說了,說如果是變化的話,本源的不同變化也就不同。比如說,人再化妝也還是個人,豬再化妝也是豬,人不能說一化妝就成個豬了,最多是象神話電影上的人化妝成豬精之類。人與豬的不同就是本源的不同,他們的變化其實只是用一種形象替換了另一種形象而已。本源變的話則變化也就隨著要變化。當然了這裏不是討論的這個,而是討論的語法。在梵文中間,聯音的時候,y可以由i和長音ī這兩個不同的原形産生,所以出現的只是替換而不是變化。明白嗎?好,就是說,本源從i變成了ī,但變化還是y,若是變化的話,總本源變變化就要跟著變,可現在本源由i變成了ī,可變化仍然是y,沒變!所以你文典學派的說法不對。

  2.2.45(有人說)正如在物質變化中情形各種各樣一樣,字母的變化也有差異。

  這句經文說,在聯音時由i變成了y,i和y之間是有區別的,不能說沒有區別,這是肯定的了,而且區別是很大的。比如說由棉花紡成了線,棉花是實體,線是棉花的變形,這區別是一目了然的。因爲它們是差異,所以是變化而不是替換。

  2.2.46 不對,因這裏不存在變化的特征。

  這句經文說,變化即使有差異,但總還是得和原形有相同的性質吧~~但y在梵文中是半元音,而i和長音ī是完全的元音,二者的性質是不同的,所以你不能說是變化,只能說是替換。

  2.2.47 一個已經變化過的物質不能再變回原狀。

  這句經文說,要是變化的話,則一個東西變了後就不能再變回去了,比如說牛奶酸了以後還能再變成好牛奶嗎?不可能的!

  要是托的話,變化如化學變化,替換如物理變化。

  2.2.48(诘難者說)上述說法不對,因爲金子等可以變回去。

  上一句說了,變化是不可逆的,不可能牛奶酸了以後又變成好的了,外人就說了,說:不對,變化也有可逆的,比如把金子打成金钗後,還是可以還原成金塊兒的。

  2.2.49 不對,因爲它的變化沒有改變金子的特性。

  正理派說,你的說法是不對的,因爲金子打成金钗根本就不是改變了金子的性質,它仍然是金子。金钗是金子打成的,不失金性,但由i變成y則是失去了它原來的性質,也就是說,你舉這個例子也不能說明變化,它仍然是替換、轉換。

  2.2.50a (诘難者說)字母的變化方面沒有矛盾,因爲字母的性質沒有改變。

  這是說,i變成y,雖然說是由元音變成了半元音,但是並沒有失去字母的一般概念,就象金子打成了金钗以後,並沒有失去金子的性質一樣,所以你不能說由i變成y是失去了它原來的性質,所以說這個例子沒有什麼不妥當的。

  2.2.50 還因爲,如果是常則沒有變化,如果無常則沒有持續性(沒有持續性也就無法對它進行改變)。

  這是說,如果聲常,它就不會有變化,如果聲無常,它就應該有變化。經文中的這個“沒有持續性”就是說,i一出現,在它還沒有變成y的時候就消失了,要想y變成i,還未等它變成就開始起變化,它兩根本就沒有相遇的時候,是什麼時候變成的呢?它們沒有相遇,怎麼能說是一個變成了另一個呢?所以,只能是替換而不是變化。

  2.2.51 (有人說)字母的變化是不錯的,因爲(有些)常的東西是超感覺的,而它們的性質是多樣的。

  這是外人說的了,外人說,有些常的東西是不可感知的,比如說虛空就是,而有一些常的東西卻是可以感知的,比如說人的普遍性,或者牛的普遍性,牛的普遍性就是常的。也就是說,常的東西也有不同的性質,那麼現在字母既是常的,又是可變化的,這只是體現出了常的東西的多樣性而已,怎麼了不行~~

  2.2.51a 特性存在于具有普遍性的東西中,而不存在于普遍性本身之中。

  正理派的這句話很好懂。比如說我剛曉,我所具有的特征,是存在于人們的普遍性特征當中的,但我的特性不是人們的普遍性特征本身,因爲我剛曉畢竟有屬于我自己的特征,不然的話我也就不是我了,你們也就分不出我與別人來了。

  2.2.52 (反對者說)即使(字母)無常,對變化的感知就象對字母的感知一樣是有可能的。

  就是說,既然你正理派承認字母雖然無常,但其存在的時間是足以讓人感知到它的,並不是象瞬間即失(逝)的東西那樣讓你還沒有來得及看清楚它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那麼你何不承認變化的存在時間也足夠讓人感知到呢?

  看這句話我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這就是宗教!這個需要宗教體驗,沒有宗教體驗琢磨不到這個。

  2.2.53 我們的觀點沒有錯,因爲在有變化時就沒有常,而且變化的産生是在另外的時間(即不是在字母存在的時間)。

  正理派說,常就是沒有變化,而變化則是在任何時候都在變化,連一刻不變化的時候也沒有。正理派的這個說法給佛教是相通的,咱們佛教說生需待緣,但滅不待緣,生起的當下就得滅,如果說一個事物生起來後它當下沒滅,則後一法就不能生起。咱們現在看,比如說一棵樹,在這棵樹小的時候,咱們會覺得它變化很快,但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它就象固定下來了一樣,但是,其實它仍然是每一時每一刻都在變化著的,刹那刹那都在變化著,沒有一刻的停止。

  正理派就是說,要是變化的話,則應該是任何時候都得變化,而不僅僅是字母聯音的時候才變化,但是我們看,在沒有聯音的時候,dadhi-atra中的i還是i,並沒有變化,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是變化,而應該是替換。

  變化應該是時時都得變化,如果是一下變化一下不變化的話,假如在需要它變化的時候它不變化怎麼辦?就象宗薩欽哲仁波切說的,菩提心使我們成佛,但菩提心如果是一下有一下沒有的話,就麻煩了,假如說在我們即將成佛的時候,忽然菩提心沒有了,這不完蛋了~~變化也是這樣,得時時變化。

  2.2.54 還因爲字母的變化不僅限于本源。

  就是說,聲的變化本來是不定的,要看緣,有什麼緣就變成什麼。這個文典學派是研究語法的,就按字母來說。說有時候由i變成y,有時候又由y變成i,前邊兒舉的dadhi-atra聯音時變成dadhyatra,這是由i變成y,可比如說byadh變成bidhyati,這就成了由y變成i。這是可以的,就是說是雙向的,但變化不能是雙向的,比如說牛奶變酸了就不能再變回來了,這是單向的。

  2.2.55 (有人說)沒有無規律性,因爲無規律性本身就是規律。

  這還是文典學派的說法,說,變化根本就是沒有一定的規律的,在具體情況下會出現具體的變化,但在還沒有變化的時候我不能知道要變成什麼樣子。沒規律就是亂七八糟,你想在亂七八糟中找到一個規律來是不可能的,除非它根本就不是亂七八糟,而是因爲你沒有發現它的規律具體是什麼的時候覺得它亂七八糟,其實人家根本就不是亂七八糟,這時候你就可以用點兒心思找出其具體的規律。現在說了,說它本身就是亂七八糟,根本不存在一個規律,這時候呢,你就不要想著去找一個規律,這時候就可以把這個“亂七八糟”當成一個規律。

  這一句經文中前邊兒的“無規律性”就是亂七八糟的事物,這句經文最後的兩個字兒,“規律”就是“亂七八糟”本身。第一個是亂七八糟的事物,後邊兒這個是“亂七八糟”本身。

  2.2.56 你所說的無規律本身就是規律不能駁倒我們,因爲無規律和有規律是矛盾的。

  這是正理派的話,這句話其實用白話說很好說。在2.2.55中文典學派說了,說:根本就沒有規律,沒有規律本身就是規律。正理派在這句經文中是說:沒規律算什麼規律?!再說了,若根本就沒有規律,你文典學派還研究什麼波你尼語法,語法不就是規律麼?應該來說這是一記耳光吧~~就象那誰說老子一樣,老子說大道不可言,他就說,不可言你不還是寫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2.2.57 (我們說)字母的變化是有的,因爲(1)音變(2)替換(3)長音縮短(4)短音拉長(5)音節脫落及(6)詞幹擴展等變化是存在的。

  正理派說,你要是非說是變化的而不是替換的也行,但是,那就得作一下界定了。正理派給界定了這麼六種情況。音變、替換、長音縮短、短音拉長、…

《《正理經》簡讀之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