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理經》簡讀之九▪P4

  ..續本文上一頁是怪人,但不是怪害病者不按書上害,而是怪開方子者是庸醫。

  現在正理派說了,說你不能怪祭祀沒用,而要怪作祭祀者者,也就是咱們說的主法者。

  2.1.59 由于(你所)宣稱的毛病(矛盾)出在已定好的時間又變更上。

  這句經文是針對外人的“矛盾”責難而說的。外人說了,說你怎麼一下這麼說,一下那麼說,沒個准兒~~據劉金亮先生的說法,外人說有矛盾,是指在這兒說一個時間,到另一個地方卻又說了一個時間。比如說,一下說“要在太陽落山前祭祀”,在另一個地方說“要在太陽落山後祭祀”,一下又說“要在太陽和星星都不見的時候祭祀”,這例子我也說不來,因爲我也沒看過吠陀典籍。按劉金亮先生的解釋,說這不矛盾,他說不同的祭祀時間當然得不同了,而且根本沒有說,一個地方讓“要在太陽下山前祭祀”,一個地方又說“不得在太陽下山前祭祀”,要這樣說的話就水火不相容了,所以現在這說法不矛盾。劉金亮先生這話有點兒不好懂,其實就是說,吠陀聖典上說任何時間都可以祭祀,不過是不同的祭祀要在不同的時間段。這還拿咱們佛教做佛事來說,其實你任何時間都可以做,不過呢~~延生的要放在早上隨早課做,往生的要放在晚上隨晚課做,爲什麼要這樣做呢?我會告訴你,早上意味著新生,有生機,而晚上則意味著日薄西山,要隨順天時,所以這樣做。但我再告訴你,這道理根本就不是道理,是人爲編出來的。根本就沒有,怎麼會矛盾呢?有才能産生矛盾,根本就沒有當然就不會産生矛盾了~~人幹事兒愛說個道理,于是就編個道理出來說給你聽,你聽過後覺得有道理了你就高高興興地接受,你只要接受就行了。可你怎麼知道這道理其實只是編出來騙你的呢?我騙了你我總不可能告訴你說是騙你的。

  我們得記住,雖然說根本就不會産生矛盾,但你在語言上也要隨順大家,不要出矛盾,實質上你根本出不了矛盾的,因爲實質上根本沒有,但你現在在語言上給編了一套道理,你編也只能在語言上編,可你既然編了,就在語言上也注意一下,語言上最好不要出矛盾。可是,既然是語言,語言都有局限性,不出矛盾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怪圈!怎麼避免呢?在不同地方說的話不要往一起放!就是說不要把《地藏經》與《金剛經》放在一起攪和。

  這句經文就是說,你外人說有矛盾,其實在實質上根本沒有矛盾。外人說的是語言,正理派說的是實質。

  佛教中間也是,一下說念佛功德大,可一下又說“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根本就“不能見如來”,在語言上看是不是矛盾?就是呀~~在實質上說根本就沒有矛盾。正理派說這是不同的祭祀,我們佛教說這是不同的經典要度化不同的衆生。

  2.1.60 因爲是有目的的重申。

  這一句經文是針對外人“重複”的責難而說的。外人說吠陀聖典中有不少重複的地方,正理派的這句經文就是說重複也是必要的,不是毫無意義的,重複是有目的的重申、是強調、是進一步闡述,這不能算是毛病。在五支論式中,宗的語言和結的語言是完全一樣的,這就是強調,可不是無意義的。

  2.1.61 由于要理解意思,(吠陀)本文被分爲不同的部分。

  這一句是對吠陀作了一下說明,說吠陀的內容也是很多的。

  2.1.62 吠陀文本根據作用分爲儀軌、勸勉、重申。

  上一句經文是說吠陀的內容很多,這一句就是說既然有那麼多的內容,就給分分。要想給劃分一下,就得先給出一個標准,這裏就給了一個標准――作用,按照這個標准――作用,來給分一下類,根據它們所起的作用可以分成儀規、勸勉、重申叁部分。下邊兒一句句來說明什麼是儀規、什麼是勸勉、什麼是重申。

  2.1.63 儀軌是對行爲進行規定的。

  什麼是儀規呢,說儀規就是對行爲進行規定。什麼意思?是對什麼行爲進行規定呢?是對祭祀時該怎樣這行爲進行規定。就是先念什麼、再念什麼、最後念什麼,先敲打什麼、再敲打什麼、最後敲打什麼,先做什麼手勢、再做什麼手勢、最後做什麼手勢,開始時聲調應該怎樣、接著聲調應該怎樣、最後聲調應該怎樣,開始時要有什麼心態、接著要有什麼心態、最後要有什麼心態等等等等這些都規定一下。所謂規定就是必須這樣,是帶有強製性的。

  2.1.64 勸勉是贊揚、批評、展示別人應如何做,告訴人傳統是怎樣做的等等。

  這是說什麼是勸勉。勸勉就是告訴別人怎樣做,他做對的贊揚,他做的不對的就批評,再告訴一直以來的傳統是怎樣做的,現在爲什麼要這樣做等等。這個其實就是講道理,讓他這樣做,再告訴他爲什麼這樣做,這樣做好在什麼地方。

  2.1.65 重申是指重複儀軌所規定的內容。

  重申就是再告訴他一遍。其實2.1.63、2.1.64、2.1.65這叁句經文,咱們要是連在一起看會很有意思,2.1.63就是告訴他應該怎麼做,2.1.64就是告訴他爲什麼要這樣做,2.1.65就是說,所以你必須象2.1.63那樣做。2.1.63說的時候要平靜地說――你應該這樣做,2.1.64要耐心地說――你這樣做的話有可多好處了,到2.1.65時要聲色俱厲地說――你不這樣做行嗎?!

  這就是說學因明得有一個現場感。

  這一句經文中有個詞“重複”,重複有兩種,一種是原樣重複,再說一遍,另一種是意思重複但語言不一樣。第一種比如說我催你跑快點兒,我就說“快點、快點、快點、快點、快點”,不停地催,這樣就是重複。第二種比如說,我說“聲無常、有生有滅”,其實意思是一樣的,但話不一樣。   2.1.66 (有人說)重申與重複沒有區別,因爲都是重複表達。

  有人來提出了一個問難。說,重申給重複其實還是一回事。

  2.1.67 並非與重複無異,就象讓人走得更快點一樣。

  正理派說,不對,重申與重複不一回事兒,重複是沒有意思的羅索,而重申則是有意思的,比如我說“快、快、快、快”。這就象體育比賽一樣,那時候我們搞賽跑,好多班級的選手比賽,自己班級的選手跑到前邊兒了,因爲比如五千米,他跑不動了,同班的非選手同學就在邊兒上一同跑,這叫帶跑,這起什麼作用,你帶跑選手還是得自己跑,但這帶跑給人的心情不一樣。

  這裏就是說,重複是羅索,只能讓人煩,而重申則不是。

  2.1.68 它(吠陀)是可靠的,就象咒語、醫書一樣可信,因爲是可靠的話。

  這一句話純粹是宗教用語。不講道理,“吠陀是可靠的”,爲什麼?“因爲是可靠的話”。這個道理很奇妙,你要是沒有宗教體驗的話,就弄不明白這句話的奧義。咱還拿佛教類比。佛教的基本叁學是什麼?對了,戒、定、慧。什麼是戒?經書上說的是另一回事,咱們按通常情況下的理解就是:只准這樣做不准那樣做!不需要講道理,只告訴你,不准那樣做!你要是違反了,那樣做了,那我就揍你!時間長了變成習慣勢力,這就是定!由戒就得了定!然後他再回頭看看沒有按“戒”來的,發現我確實比他們少走很多彎路,這就知道了這樣做的好處,這就是宗教體驗,有了這個體驗之後,然後就可以給別人啪啪啪啪講了,這就是慧!你要是沒有這“慧”,別人的問題你講不來的。有了這慧,你就真知道當時人家給你“戒”的妙處了,這時候你就真的體會到了當初製戒者的高明、體會到了製戒者的可靠。戒是聖者製定的,佛教是佛經,現在這句經文中說的是吠陀。

  表面上來看經文的話,會覺得經文不合理,因爲吠陀可靠,所以它可靠,這算什麼鬼邏輯~~所以看宗教經典得有一個宗教體驗。這很重要。

  下邊兒進入第二卷的第二章,先看第一節,四量的確定。

  

  

《《正理經》簡讀之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