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理经》简读之九▪P4

  ..续本文上一页是怪人,但不是怪害病者不按书上害,而是怪开方子者是庸医。

  现在正理派说了,说你不能怪祭祀没用,而要怪作祭祀者者,也就是咱们说的主法者。

  2.1.59 由于(你所)宣称的毛病(矛盾)出在已定好的时间又变更上。

  这句经文是针对外人的“矛盾”责难而说的。外人说了,说你怎么一下这么说,一下那么说,没个准儿~~据刘金亮先生的说法,外人说有矛盾,是指在这儿说一个时间,到另一个地方却又说了一个时间。比如说,一下说“要在太阳落山前祭祀”,在另一个地方说“要在太阳落山后祭祀”,一下又说“要在太阳和星星都不见的时候祭祀”,这例子我也说不来,因为我也没看过吠陀典籍。按刘金亮先生的解释,说这不矛盾,他说不同的祭祀时间当然得不同了,而且根本没有说,一个地方让“要在太阳下山前祭祀”,一个地方又说“不得在太阳下山前祭祀”,要这样说的话就水火不相容了,所以现在这说法不矛盾。刘金亮先生这话有点儿不好懂,其实就是说,吠陀圣典上说任何时间都可以祭祀,不过是不同的祭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这还拿咱们佛教做佛事来说,其实你任何时间都可以做,不过呢~~延生的要放在早上随早课做,往生的要放在晚上随晚课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会告诉你,早上意味着新生,有生机,而晚上则意味着日薄西山,要随顺天时,所以这样做。但我再告诉你,这道理根本就不是道理,是人为编出来的。根本就没有,怎么会矛盾呢?有才能产生矛盾,根本就没有当然就不会产生矛盾了~~人干事儿爱说个道理,于是就编个道理出来说给你听,你听过后觉得有道理了你就高高兴兴地接受,你只要接受就行了。可你怎么知道这道理其实只是编出来骗你的呢?我骗了你我总不可能告诉你说是骗你的。

  我们得记住,虽然说根本就不会产生矛盾,但你在语言上也要随顺大家,不要出矛盾,实质上你根本出不了矛盾的,因为实质上根本没有,但你现在在语言上给编了一套道理,你编也只能在语言上编,可你既然编了,就在语言上也注意一下,语言上最好不要出矛盾。可是,既然是语言,语言都有局限性,不出矛盾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怪圈!怎么避免呢?在不同地方说的话不要往一起放!就是说不要把《地藏经》与《金刚经》放在一起搅和。

  这句经文就是说,你外人说有矛盾,其实在实质上根本没有矛盾。外人说的是语言,正理派说的是实质。

  佛教中间也是,一下说念佛功德大,可一下又说“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根本就“不能见如来”,在语言上看是不是矛盾?就是呀~~在实质上说根本就没有矛盾。正理派说这是不同的祭祀,我们佛教说这是不同的经典要度化不同的众生。

  2.1.60 因为是有目的的重申。

  这一句经文是针对外人“重复”的责难而说的。外人说吠陀圣典中有不少重复的地方,正理派的这句经文就是说重复也是必要的,不是毫无意义的,重复是有目的的重申、是强调、是进一步阐述,这不能算是毛病。在五支论式中,宗的语言和结的语言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强调,可不是无意义的。

  2.1.61 由于要理解意思,(吠陀)本文被分为不同的部分。

  这一句是对吠陀作了一下说明,说吠陀的内容也是很多的。

  2.1.62 吠陀文本根据作用分为仪轨、劝勉、重申。

  上一句经文是说吠陀的内容很多,这一句就是说既然有那么多的内容,就给分分。要想给划分一下,就得先给出一个标准,这里就给了一个标准――作用,按照这个标准――作用,来给分一下类,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可以分成仪规、劝勉、重申三部分。下边儿一句句来说明什么是仪规、什么是劝勉、什么是重申。

  2.1.63 仪轨是对行为进行规定的。

  什么是仪规呢,说仪规就是对行为进行规定。什么意思?是对什么行为进行规定呢?是对祭祀时该怎样这行为进行规定。就是先念什么、再念什么、最后念什么,先敲打什么、再敲打什么、最后敲打什么,先做什么手势、再做什么手势、最后做什么手势,开始时声调应该怎样、接着声调应该怎样、最后声调应该怎样,开始时要有什么心态、接着要有什么心态、最后要有什么心态等等等等这些都规定一下。所谓规定就是必须这样,是带有强制性的。

  2.1.64 劝勉是赞扬、批评、展示别人应如何做,告诉人传统是怎样做的等等。

  这是说什么是劝勉。劝勉就是告诉别人怎样做,他做对的赞扬,他做的不对的就批评,再告诉一直以来的传统是怎样做的,现在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这个其实就是讲道理,让他这样做,再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好在什么地方。

  2.1.65 重申是指重复仪轨所规定的内容。

  重申就是再告诉他一遍。其实2.1.63、2.1.64、2.1.65这三句经文,咱们要是连在一起看会很有意思,2.1.63就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2.1.64就是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2.1.65就是说,所以你必须象2.1.63那样做。2.1.63说的时候要平静地说――你应该这样做,2.1.64要耐心地说――你这样做的话有可多好处了,到2.1.65时要声色俱厉地说――你不这样做行吗?!

  这就是说学因明得有一个现场感。

  这一句经文中有个词“重复”,重复有两种,一种是原样重复,再说一遍,另一种是意思重复但语言不一样。第一种比如说我催你跑快点儿,我就说“快点、快点、快点、快点、快点”,不停地催,这样就是重复。第二种比如说,我说“声无常、有生有灭”,其实意思是一样的,但话不一样。   2.1.66 (有人说)重申与重复没有区别,因为都是重复表达。

  有人来提出了一个问难。说,重申给重复其实还是一回事。

  2.1.67 并非与重复无异,就象让人走得更快点一样。

  正理派说,不对,重申与重复不一回事儿,重复是没有意思的罗索,而重申则是有意思的,比如我说“快、快、快、快”。这就象体育比赛一样,那时候我们搞赛跑,好多班级的选手比赛,自己班级的选手跑到前边儿了,因为比如五千米,他跑不动了,同班的非选手同学就在边儿上一同跑,这叫带跑,这起什么作用,你带跑选手还是得自己跑,但这带跑给人的心情不一样。

  这里就是说,重复是罗索,只能让人烦,而重申则不是。

  2.1.68 它(吠陀)是可靠的,就象咒语、医书一样可信,因为是可靠的话。

  这一句话纯粹是宗教用语。不讲道理,“吠陀是可靠的”,为什么?“因为是可靠的话”。这个道理很奇妙,你要是没有宗教体验的话,就弄不明白这句话的奥义。咱还拿佛教类比。佛教的基本三学是什么?对了,戒、定、慧。什么是戒?经书上说的是另一回事,咱们按通常情况下的理解就是:只准这样做不准那样做!不需要讲道理,只告诉你,不准那样做!你要是违反了,那样做了,那我就揍你!时间长了变成习惯势力,这就是定!由戒就得了定!然后他再回头看看没有按“戒”来的,发现我确实比他们少走很多弯路,这就知道了这样做的好处,这就是宗教体验,有了这个体验之后,然后就可以给别人啪啪啪啪讲了,这就是慧!你要是没有这“慧”,别人的问题你讲不来的。有了这慧,你就真知道当时人家给你“戒”的妙处了,这时候你就真的体会到了当初制戒者的高明、体会到了制戒者的可靠。戒是圣者制定的,佛教是佛经,现在这句经文中说的是吠陀。

  表面上来看经文的话,会觉得经文不合理,因为吠陀可靠,所以它可靠,这算什么鬼逻辑~~所以看宗教经典得有一个宗教体验。这很重要。

  下边儿进入第二卷的第二章,先看第一节,四量的确定。

  

  

《《正理经》简读之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