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理經》簡讀之八

  《正理經》簡讀之八

  

  2.1.7 哪裏有疑就要在哪裏進行一個又一個的論辯。

  終于碰到一句簡單的了。在哪兒有疑惑就在哪兒討論。就是說對什麼問題有疑就討論什麼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要有針對性,不要無的放矢。關于疑就到這兒,接著是第二節,開始討論量。

  2.1.8 (有人說)現量等都不是量(正確的認識手段)因爲(它們)在叁時(過去、現在和未來)都不成立。

  這一句話呢,一下子讓人琢磨不著,外人怎麼這麼說呢?你這麼說的理由是啥?得往下看才行。下邊兒用了好幾段經文來說明。

  這一句經文中的外人,據沈劍英先生譯本中的說明,是指的中觀派的龍樹。

  什麼是現量,咱現在不說陳那論師的說法,我給學說一下演培法師的說法。演培法師說,現量有叁個要件:第一是現在,第二是顯現,第叁是現有。所謂現在就是說,在時間上,絕對不能是過去,也不能是將來;所謂顯現,就是說在對象上來說必須是到達現行位的,絕對不能是種子位;所謂現有,就是說在能所量上來說,能量的心與所量的境二者俱得明白現前,彼此一致的吻合無間。

  到下邊兒還要談論現量,所以現在就不說了。咱們先看《正理經》,因爲外人說了,說現量什麼的根本就不是量,總得有理由吧?理由是什麼呢?看經文。

  2.1.9 (他接著說)如果說過去就已經是量,那麼現量就不是由根與境結合産生的。

  剛才外人說了,他說現量等根本就不是量,因爲在叁時現量都不成立。這一句就是分析過去不成立。

  在正理派這兒,現量還是比較單純的,就是指直接的感知,這感知是根與境結合的時候而得來的,很直接。這一句經文就是說,如果說在過去就已經是量了,則現量根本就不是根與境結合的時候得來的,它早就有了!這就與你的定義有違。就象演培法師說的,現量必須具備現在這個條件,是過去而不是現在,就不行。

  2.1.10 (他接著說)如果現量後産生,那麼就不能用量來證明宗義。

  這一句是說將來也不行。剛才說的過去,是指根境結合之前,之後就是指根境結合之後。這一句經文就是說,現量如果是根、境結合之後才産生的話,這也是不可以的,爲什麼呢?比如說色境,當時有人認爲,色境是在眼見之後才成立的,現量是什麼?就是眼根對色而産生感知,“眼根對色産生感知”就是現量,但是色又是在眼見之後才成立的,是不是顛倒?眼見之後才有色,眼見就是現量,在還沒有色的時候你眼見什麼呢?這明明是一句矛盾的話嘛。

  2.1.11 (他接著說)如果同時産生,那麼由于覺與每一個事物相聯系,順序就不存在了。

  這個同時是指在根境結合的當下認識出現,就是現量出現,或者說感知出現。就是說認識和認識對象同時出現,可是我們知道,當下的認識對象也不是一個呀,咱們知道,比如說我往天橋上一站,看見下邊兒是黑壓壓一片人,能不能分出第一個看見、第二個看見?不能!這樣的話,世界上就沒有次序之類了。但我們知道,次序是確確實實存在的,誰能否認呢?所以,不能同時産生。

  前邊兒叁句經文說了,既不能先産生、又不能後産生,還不能同時産生,除了先、後、同時還有沒有其他的了?沒有了,所以,現量不能産生。這就是外人的說法。下邊兒看咱們正理派怎麼回答。

  2.1.12 (我們回答說)由于叁時中都不成立,(你的)反駁也不成立。

  這個妙。現量如果不成立,你能破了現量嗎?因爲根本就沒有一個現量來被你破斥掉。這就象古希臘的那個歐布利德說的,你沒有丟失某東西就是你有某東西,你沒有丟失角,所以你有角。你根本就沒有角何能失去角呢,你既然說根本就沒有現量你又何能破得了現量呢?武俠小說中說的最高武功是無招無式,你見招拆招,可我根本就無招,我讓你拆去~~張商英的故事大家知道吧?張商英最先是不信佛的,他說根本就沒有佛,佛是和尚們瞎編出來的,他要寫一本《辟佛論》,他的夫人看見了就說:根本就沒佛你怎麼辟呀?他一下子楞住了。這說法就是有點兒借力打力,是隨著外人的說法往下來的。

  2.1.13 由于一切量都被否定掉,那麼(你的)否定本身也就不成立。

  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是一物降一物,有了對手他才能表現出它的價值,若無對手是最孤獨的,武俠小說上有個孤獨求敗。得有對手才行,就象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樣,要是沒有諸葛亮的話,司馬懿在魏國的處境就危險了,所以諸葛亮擺下空城計司馬懿就跑,這實際上是把諸葛亮給放了。蘇秦、張儀是更明顯,蘇秦身跨六國相印,趕緊刻意地製造出一個對手張儀,來與自己抗衡,天下被這師兄弟倆玩弄于掌股之上二十多年。有能量才能體現出所量,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狡兔死、走狗烹,你把量給否定了,你這個否定自身的價值就沒了,也就成立不了了。

  注意,在我們一般人看來,有“能取”必有“所取”,二者都有,要沒有“所取”的話“能取”也就沒有了,但在佛教中這樣是不對的,佛教中是只有“能”沒有“所”,我們會說,沒有“所”的話它怎麼能夠被稱之爲“能”呢?佛教說,沒有“所”“能”還是“能”,比如說,你們大概不知道,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中原發生了一股挖古墓之風,當時形勢很嚴重,我們老家那兒因地處中原,在重災區,當時已經驚動中央高層,楊尚昆是當時的國家主席,連下指示解決這個問題。我記得當時有一套書,好象是叫《中國憂思錄》,這個也是其中的一篇。在挖古墓這些事兒之中,比如說一個人造謠說,某地有一個古代什麼將軍、親王的古墓,立馬就真的有人去挖。看,造謠就是根本就沒有,沒有古墓也能使人去挖。能挖者是有的,但是所挖的古墓是根本就不存在的。當然,這是佛教的說法,現在咱們說的是《正理經》,正理派的東西,不是佛教的東西。按正理派的說法,則是:若沒有所的話,能也就沒有了。再往下說。

  2.1.14 如果它(指對方的否定)成立那麼就不能否定所有的量。

  好,這一句話其實還是上一句話,不過是反過來又說了一遍。上一句是說,若沒有量的話,你的否定就沒有一點兒意義,你否定一個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有什麼意思?這一句是說,如果你的否定是成立的,則就是說現量也是成立的。當然了,這是以現量爲代表來說的而已,量不單單有現量,還有比量,譬喻量,聖言量。接著說。

  2.1.15 在叁時中都不能否定它們(量和所量),它們的證成就象從聲音可證得鼓的存在一樣。

  這一句經文是接著前邊兒說的,外人在前邊兒說了,說現量等在叁時都不成立,現在正理派說,不對,現量等其實在叁時中都是成立,你根本就不能否定它。在過去有能量與所量,現在也有能量和所量,未來照樣有能量和所量。只要有能量和所量,則現量、比量、譬喻量、聖言量等就是有的。能量和所量的先後也是不一定的,有的是量在前所量在後,有的是量在後所量在前,有的是同時,這都不一定。富差耶那舉了幾個例子,經文中說,從聲音可以證得鼓的存在,這就是鼓在聲音之前就存在,這是量在前所量在後;再比如說陽光在太陽之後出現,這是量在後所量在前;還有一個是火與煙同時出現。富差耶那所舉的這幾個例子我覺得不好,但好例子我沒有想出來。雖然說我沒有好例子,但這不影響我說他的例子不好。這樣呢,正理派就把外人的問難給化解了。又有人出來提問了,看。

  2.1.16 (有人說)量(也可以成爲)所量,就象秤砣一樣(它本身)也可以被稱。

  這個人說了,說有時候量也可爲是所量,比如佛教說的,“識”就是了別、認識,但是“識”本身也可以成爲被認識的對象,那個《八識規矩頌》不就是研究心識的嗎~~守培法師爲了破《八識規矩頌》還寫了一個《新八識規矩頌》。這裏這個人舉的例子是秤砣也可以被稱,秤是幹什麼的呢?就是稱一個東西的質量的,可是秤砣、秤自己也是有質量的。這兒主要是說根,比如眼根,一方面它是認識工具,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對象。

  2.1.17 (他繼續說)如果量也可以被證明(即如果認識的手段也可以成爲認識的對象),那意味著還有使量成立的量(還應該有認識手段的手段)。

  人一說話就要脫落嘴,這個人也是,他接著說道,既然認識也可以成爲認識對象,那麼這一重認識由什麼來認識呢?認識這一重認識的認識又是由什麼來認識的呢?認識這一重認識的認識的認識又是由什麼來認識的呢?這樣一直追下去有個窮盡嗎?沒有了!這怎麼能行呢?

  2.1.18 (他繼續說)如果沒有它(認識量的量)那麼就象量(不需要證明)就成立一樣,所量也應該(不需要證明就)成立。

  這一句話意思給上一句話是一樣的,不過是反過來說的。上一句說了,認識去認識認識對象,那麼,這個認識由誰來認識呢?認識這個認識的認識又是由誰去認識的呢?這一句是說,如果說認識認識對象的認識不需要誰來認識的話,認識對象也就不需要誰來認識,也就是說,認識對象是自然成立的!既然認識對象根本不需要誰來認識,是自然成立的,則“能”就沒有了,沒有“能”了還有“所”嗎?

  這就給佛教說的四分一樣,用見分去證明(認識)相分,那麼誰來證明見分呢?自證分!又有誰來證明你自證分呢?證自證分!由誰來證明你證自證分呢?證證自證分!由能來證明你證證自證分呢?證證證自證分……這樣就無窮無盡了。可是佛教中並沒有出現這個情況呀~~佛教說的自證分和證自證分二者互相證明就完了,這麼一下就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佛教是這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正理派又是怎麼說的呢?看經文。

  2.1.19 (我們說)不是這樣的,因爲它們(量)的建立就象燈光一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要給下…

《《正理經》簡讀之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