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的資糧 - 正確的修行——有規律的修行▪P2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只會在他們感覺精力充沛時才修行;過去我就是那樣子的。

  現在你們大家問問自己,這樣是對的嗎?在你想做時才修行,而不是在你不想做時修行:那樣遵循法了嗎?對了嗎?它與教法一致了嗎?也就是這樣,使修行前後沒有連貫。

  不管你覺得喜歡或不喜歡,你應該還是同樣地修行:這就是佛陀的教導!大多數的人在修行前都要先等待好心情,當他們感覺不喜歡時,他們不會費心去做;他們再也不能更進一步了。這稱作“災禍”,就是沒有修行。真正的修行是,不管快樂或抑郁,你修行;不管容易或困難,你修行;不管熱或冷,你修行;就是這樣地直接。真正的修行是,不管行、住、坐或臥,你都必須有意向去繼續這有規律的修行,使得你的正念在一切威儀中能前後持續一貫。

  起先會想,看起來你似乎應該站的和走的一樣久,走的和坐的一樣久,坐的和躺的一樣久……我試過,但卻做不到。如果一位禅修者要讓他的行、住、坐、臥都相等,他能持續幾天呢?站五分鍾,坐五分鍾,躺五分鍾……我無法做得很久。因此,我坐下來更仔細地思考:“它整個的意思到底是怎麼樣呢?在這世間的人們不可能這樣子修行啊!”

  而後,我了解到……“噢,那是不對的,那不可能是對的,因爲那不可能辦到。行、住、坐、臥……使它們都能前後持續連貫;他們在書中解釋去使各種威儀前後連貫的方法是不可能的。”

  但是,這樣去做是可能的:心……只要考慮到“心”,去擁有正念——憶持力、正知(sampajanna)——自我覺醒、般若智慧(panna)——一切智……這個你可以辦到;這才是真正值得修行的東西。其中意思是,正當站的時候我們擁有正念,正當走的時候我們擁有正念,正當坐的時候我們擁有正念,正當躺的時候我們擁有正念——前後連貫地;這樣是可能的。我們將“覺醒”放進我們的行、住、坐、臥中——放進所有的威儀中。

  當心有了這樣的訓練之後,它會持續不斷地憶持補多、補多、補多……那就是“覺”。覺知什麼呢?覺知什麼是對和什麼是錯——無時無刻。是的,這是可能的;這便是取得了真正的修行;那是,不論行、住、坐或臥都有不間斷的正念!

  那麼,你應該了解那些狀況——哪些該被舍棄,哪些該被培養。你知道快樂,你知道不快樂;當你知道快樂與不快樂時,你的心將會安定在一點上——沒有了快樂與不快樂。快樂是松弛的路——樂行,不快樂是緊的路——苦行。如果我們知道這兩種極端,那麼,縱使心可能傾向一邊或另一邊,我們拉它回來;當我們知道這心正傾向于快樂或不快樂時,我們便拉它回來,不讓它傾斜過去。我們擁有這類的覺醒,我們堅守這一條路,這唯一的法。我們堅守覺醒,不讓心去追隨它的喜好。

  但是,在你的修行中,卻不是那樣的,是嗎?你們追隨你們的喜好。如果你們追隨你們的喜好,那容易,不是嗎?然而,就是這個輕松,導致了痛苦。好像某個不願費心工作的人一樣,他輕松自在,但吃飯的時間到了,卻什麼也沒得吃。事情就是這樣!

  以前,我曾與佛陀教導的許多觀點有過爭論,但我無法真正擊敗它。而今我接受了它,我承認了佛陀的許多教導是直接正確的;也因而,我拿那些教導,利用它們來訓練我自己和他人。

  修行,重要的是道迹(patipada)。什麼是道迹呢?它單純地就是我們所有各類的活動——行、住、坐、臥,以及其他每樁事;這是身體的道迹。而心的道迹是:在今天的過程裏,你感受到多少次的情緒低落了呢?你感受到多少次的情緒高昂了呢?已經有了任何可注意的感覺嗎?我們必須這樣地清楚自己。既然看到了那些感覺,我們能否放下呢?無論還有什麼我們不能放下的,我們必須處理它;當我們看到我們仍然無法放下的某些感覺時,我們必須以智慧測試它;找出原因來!處理它!這就是修行。例如,當你感到熱心時,修行;當你感到懶惰時,也試著去繼續修行。如果你無法“全速”繼續,那麼至少同樣地做一半;別只是一直懶散而浪費掉日子不修行;那樣子做將導致災害,而不是一位修行者的方式。

  看吧!我聽到有些人說:

  “噢,今年我真的是很不幸!”

  “爲什麼?”

  “我整年都在生病,我完全不能修行。”

  啊!如果他們不能修行,當死亡臨近時,他們還能修行嗎?如果他們感覺舒適,你想他們會去修行嗎?不,他們只會迷失在快樂當中;如果他們痛苦,他們仍然不會去修行,他們迷失在痛苦裏。我不知道什麼時候人們才會想到,他們要去修行了!他們只會看到他們生病、疼痛、發燒到快要死了……這就對了,越重越好,那就是修行所在。當人們感到快樂時,它只會使他們過分興奮;他們變得得意而自負。

  我們必須耕耘我們的修行,這意思是說,不管你快樂或不快樂,你必須同樣地修行。如果你正感到舒適,你應該修行;如果你正感覺有病,你也應該修行。那些人想:“今年我完全無法修行,整個時間都在生病。”……如果這些人感覺舒適,他們只會到處走著唱歌。這是錯誤的想法,不正確的想法。這就是爲什麼過去的修行者都會保持心之持續訓練。如果會有什麼不對勁,就讓它們只是在身體上吧!別在心裏。

  曾經,在我修行了大約五年之後,有段時間,我開始感覺到與他人共住是一種妨礙。我慣于坐在我的茅篷裏試著去打坐,人們卻不停地走近來閑談而打擾了我。我逃了開去自個兒住,我想我不能和這些煩擾我的人一起修行。我受夠了!因此我跑去住在一個小小的、在森林裏荒蕪了的寺院;離一個小村落很近。我獨自居住在那兒,不跟任何人說話——因爲沒有其他的人可以談話。

  我在那裏,大概十五天之後,念頭升了起來:“嗯,如果有位沙彌或白衣與我同住在這兒會是不錯的,他可幫我一些小雜務。”我知道念頭會前來,果然,它就來了!

  “嘿!你是個古怪的人,你說你受夠了你的朋友,受夠了你的同修比丘和沙彌,這又是什麼呢?”

  “不,”念頭說:“我想要一位好沙彌。”

  “看吧!好人都在哪裏呢?你能找到任何一位嗎?你要上哪兒去找一個好人呢?整個寺院裏,只有不好的人。你必然是那唯一的好人,所以會如此這般地逃開吧!”

  ……你必須像這樣地緊追念頭不舍,追隨著你念頭行經的途徑,直到你了解。

  “嗯,這是重要的一點,哪裏是找到一位好人的地方呢?沒有任何一個好人!你必須在你自己內心裏面找到這個好人。”

  現今,我仍然如此地教導我的弟子;你不會在別的地方找到良善,你必須在你自己的內心找。如果你自己是好的,那麼無論你去哪裏,都會是好的;不管別人批評或贊揚你,你仍然會是好的。如果你不好,那麼,當別人批評你時,你會生氣,而當他們稱贊你時,你就高興了。

  那時,我反省到這一點,並且從那天起一直至今,都覺得它確實是這樣。良善必得在內心裏才能被找到,當我了解到這一點,想要逃離的念頭立刻便消失了。到後來,只要一有那個欲念生起,我就放下它;無論何時它生起,我警覺,並在上面保持我的覺醒。于是,我有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無論我住在哪裏,不管人們如何非難我或說些什麼,我都會反省到,重點不在于他們是好或是壞。善或惡必得在我們自己的內心裏才能被見著;不管人們如何,那是他們的事。

  別去想:“啊!今天實在太熱了!”或“今天好冷!”或“今天……”不管這日子如何,它就是它的那個樣子;事實上,你只是因自己的懶惰才去責怪天氣。我們必須在我們的內心裏見到法,而後才會有一種更確然的平靜存在。

  因此,對于來到這裏修行的你們來說,雖然只是幾天的時間,仍有許多的事情會發生。有許多的事情可能在發生,而你卻沒有覺察到;有些是正確的想法,有些是錯誤的想法……許多許多的事。所以我說,這個修行是困難的!

  雖然你們有些人在禅坐時,可能經驗到一些甯靜,且先別忙著向自己道喜;同樣的,如果有一些困惑,也別責備自己。倘若事情看起來很好,別樂在其中;而如果是不好,也不要對它們憎惡。只要整個地看,看你擁有什麼;只要看,不用去判斷。如果那是好的,別抓緊它;如果是壞的,別黏著它。好和壞都會咬住人,因此別緊抓它們。

  修行,單純地便是“坐”,並且整個地注意看。好心情和壞心情的來和去正是它們的自然本性;別只是贊美你的心或只是譴責它,對這些事情要適時地知曉。該是道賀的時候便道賀,但只是稍微地,別過度了。就好像教導一位孩子,有時你可能需要稍稍地打他一下。在我們的修行中,有時我們必須處罰自己,但別經常地處罰;如果你常常處罰自己,不久你就會幹脆放棄修行。但你也不能只給自己過得舒適和輕松,那並不是修行之道。我們遵循中道修行。什麼是中道呢?這中道是很難依循的,你不能依賴你的心情和欲望。

  別認爲只是閉著眼睛坐著就是修行;如果你是這樣子想的,那麼趕快改變你的想法吧!持續不斷地修行,是在行、住、坐、臥的當兒就擁有修行的態度。當禅坐結束時,不要想你已結束了禅坐,要思考到你只是改變姿勢罷了;如果你這樣反省,你便會擁有甯靜。無論你在哪裏,你將會時常地擁有這種修行的態度,你將會在你自己的內心擁有持續不斷的覺醒。

  你們中有些人,結束了他們的晚坐之後,只會耽溺在他們的情緒當中,花上整個白天讓心任意遊蕩;到了第二天晚上禅坐時,將會發現,他們所得到的,只是來自白天漫無目的的思想“回流”。他們沒有安靜的基礎,因爲他們已經讓心“冷卻”了一整天。如果你這樣子修行,你的心會逐漸地離修行越來越遠。當我問我的一些弟子:“你的禅坐做得如何了?”他們說:“啊!現在一切都跑了!”你知道嗎?他們可以持續一或兩個月,但在一、兩年後,卻全都結束了。

  爲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爲他們沒有將這個重點放進修行裏。當他們禅坐…

《心靈的資糧 - 正確的修行——有規律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