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生極樂,以便不斷惑業,橫超生死,即所謂禅淨雙修,大德高僧如徹悟、蓮池、藕益、印光諸老皆作出榜樣,是在各人之行願矣。實際上禅之“靈光獨耀”,淨之“一心不亂”,都是自心寂照境界,故禅淨本同一家,惟下手方便,及自力、他力略有不同耳。略陳如此,謹供參考。
元音老人近尚在南京門人家暫住,未回。愚處亦少通信,互相神交而已。複頌道健。
愚 徐恒志 和南
慨夫仁者道席:
1月17日示悉。《淨宗心要》正在看樣,封面因素(蓮花)原爲黑色線條,覺得不甚莊嚴,現擬改爲金色,正在打樣,已請書局照印,因一書封面,觀瞻有關,使讀者能生歡喜心,仁者以爲當否?此事主要是仁者牽頭發動,愚不過略盡綿力耳。
來書所說“見、定、行”之“見”,正是所說乃“明心見性”之“見”,因見道而後修道,實爲不易之定則,否則未見于道,而言修持,豈不盲修瞎練?所說:“前年已斷、後念不生,當中那個了了分明的靈知,正是吾人的本來面目。”此語不錯!因前念已滅(用“斷”字不好,煩惱即是菩提,妄念是息滅,而非斷滅)後念不生時,中間靈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吾人的本來覺性。這就是“親證”,但一般人往往不能自我體會,自我默契,隨便錯過,悟後又迷,成爲口頭活計,實爲可惜!若能時時返照,無念無相境界,時時現前,即進保任、除習階段,理應如是。
至于“言下大悟”,有些只是理解,有些則是親見,像惠明在五祖處多年,與初學不同,故他當時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六祖教他“善自護持”,可見其確實有所體會,與理解不同。故同樣“言下大悟”,境界迥然有別,因人而異。
總之,凡修持言至一念不生,妄想脫落,而不同木石,靈光獨耀,靈知不昧;雖靈知不昧,但不粘不著,這正是自性的本來面目,仁者當能當仁不讓,直入實相妙境也。摸象之言,未知當否?尚祈斧正。近段忙,草草奉複,乞鑒諒。新春在即,敬頌新年百益,法喜充滿。
愚朽 徐恒志合十
2001年 1月 21日
鳳如仁者慧鑒:
3月10日來信收到,至誠懇切,縷述身世,至誠懇切,甚爲感動!根據仁者情況能經兩位老人[元音老人、牧牛老人,編者注]灌頂傳法,虔修大法,非善根福德因緣具足者不能辦到。茲將所詢各點,敬複于下,一知半解,敬供參考:
1、過去多有怖畏之夢,乃是夙業所致,學佛以後,善境多于怖畏之境,說明業障漸消,善根增長;特別能自知是夢,能持名號及咒語,這是日間功夫得力,乃有此夢境。夢中有一分,醒時即有十分。實足欣慰!
2、能護送小毛蟲之類,並送之他往,這是大悲護生之表現。殺害生靈,是最殘忍無德的表現。故《涅槃經》說:“夫食肉者,斷大悲種。”仁者此舉,即是施無畏于衆生,是“無畏布施”的表現,十分難得。
3、勤儉節約,本是美德,與悭吝有所不同。學佛後捐贈淨資,請購經書,從不計較,並能作到無相布施,心無挂礙,說明過去堅固執著之根已經拔松,逐步進入隨緣自在境界。
4、仁者常覺心境空空蕩蕩,這是學佛的根本,衆生著“有”,故初下手時,即須以空對治,萬緣放下,心常空寂,但應體會心空之時,並非如同木石無知,雖一念不生,但了了分明,靈知不昧,這一心境,即是仁者的本來面目,也即是明心見性,但功力不足時,容易打失,漸漸能至心不散亂地步;甚至忽覺妄想脫落,此時常覺心無挂礙,而靈光獨耀,毫無粘滯,隨緣起用,自在無礙。仁者按照目前情況,切勿得少爲足,繼續前進,雖然行住坐臥,時時空空蕩蕩,但空空蕩蕩處,照樣起用,照樣應付一切,不起分別,這就是所謂真空妙有,空有不二,體用一如;也即是“應無所住(空)而生其心(有)”,到此地步,繼續保任除習,從有相到無相,從生滅到不生滅,行住坐臥,常與習氣、煩惱作鬥爭,自能增強定慧力量,逐步打成一片。若以此定慧功德回向西方,更能得上品往生,生死大事,在此一著,願與仁者共勉之。
5、“主人翁惺惺著”,仁者已初步做到,乃至夢中亦有映迹,但這是定相初現境界,繼續用功向“打成一片”處努力,菩提道長,功夫無有止境,好在慨夫居士互相參證共同切磋,伉俪雙修,乃無上福德因緣也。古德有偈,錄供參考:
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
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
複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寂而常照,法喜充滿!
向慨夫仁者問好,《心要》正在印刷,裝訂中,順告。
愚朽 徐恒志 拜啓
2001年3月15日
慨夫、鳳如兩仁者道席:
手書瑾悉。知《隨筆》已荷覽及,一得之愚,不知可借參考否?關于試管嬰兒及克隆羊問題,謹述遇見,未知當否?
佛家講四生六道,四生即胎、卵、濕、化,除胎卵交配受孕外,濕化可能不屬兩性交配範圍,尤其是化生,如天道、地獄皆是化生,故試管嬰兒也好,單性細胞生長的克隆羊也好,只要條件具備(因緣具足)即可成長,不僅物質是這樣——諸法因緣生,從精神上講,有不少中陰身,不遠千萬裏,能隨緣入胎。佛法上也說,有些大德臨産時才入胎,十月懷胎中,是以其它中陰代爲住胎。此種說法,不信佛法,不信心性者,不易講清。
又沒有中陰投入的生物,實際是不可能,白癡也還有本能反映,還有接觸、感受、知覺等“遍行心所”及思衣思食等生理功能,不過他們比較單純,沒有高級思維活動,按佛法說,可能是“業障很深”的表現。十二因緣,專談生命因緣所生的過程,其中“業識”是主要的,一切生物,概莫能外。以上論點,與仁者所說:克隆羊、人是“沒有中陰生”觀點不同,與佛法也有出入。因佛法所說“有情”,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身心)的和合,故“識”、“中有”都列在重要地位,因此凡是生物,大概不會沒有中陰生。不知仁者以爲如何?
順祝俪安,新春吉祥!
愚朽 徐恒志 和南
2002年1月19日
慨夫、鳳如二仁者道席:
知近日來風塵跋涉,外出多時。近諒安健爲頌!“約四月中旬”之書愚曾收到,並有函複,旅居時久,恐已遺失。
範業信所著“度亡簡易法”,愚意感到原來的《中有聽聞教授密法》,一來善知識難遇。二來作法須長達53天,難遇其人,感到範業信居士簡易法,在無條件實行“中有聽聞法”的人家,可以試行此法,總比不行超度法爲好,且所誦《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及“彌陀聖號”有不可思議之加持力,可作命終之後,最後一次救度。當然信仰“中有聽聞法”,且有條件者仍可照行,不必受其影響。一切諸法,莫非善巧方便濟度衆生,無有定法可說,不知尊意以爲如何?
仁者以宗門棒喝自勉,深爲欽仰。的確“向上一著者,千聖不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始有少分相應,願與仁者共勉之。
鳳如居士近況諒好,謹一並問安。複頌法喜。
愚朽 恒志 拜上
2002年7月3日
慨夫、鳳如兩仁者道席:
手書奉悉,知在河北之行中,曾見到大愚師公之女兒,因緣難得!其所說偈語,乃修持之要,愚早有所聞,並寫錄于所作大愚初祖“碑銘”中,印發山東李長吉居士等處。據愚體會:衆生不知有照,菩薩尚有無明,照而不常,佛是常寂常照,若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便度一切苦厄矣,甚要、甚要。
魏鴻勳老居士別名牧牛老人,曾著《心經解釋》[後由徐恒志上師定名《心經蠡測》,編者注],有修有證,實乃高人,不易多得。
鳳如居士書簡中述及之問題,願叁寶加被,逢凶化吉,對仁者來說正是大考驗之時,骧公說:“無論千萬最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千萬個死,抵不過我一修,千萬個修抵不過我一覺,覺則心空,此是最上福德。”願仁者善巧應付之,同進加念觀世音菩薩,冥冥之中當有不可思議之轉變。“主人翁惺惺著”,實際功夫,即是寂照、照寂。“不是一番寒徹骨,安得梅花撲鼻香”,願共勉之。
娑婆世界,八苦交煎,精神文明,亟須補課,而不學佛法,更是沒有出路,說到底宇宙人生莫非衆緣和會,如幻如化,正是仁者所說“都是虛幻不實”,一切隨緣,不生執著,才能徹底解脫。賤體托福粗安,惟法務較忙,廖化暫作先鋒,不勝慚愧。順祝兩位隨緣度日,一切吉祥!
愚朽 徐恒志 拜啓
2002年7月13日
慨夫仁者道席:
知賤墨已收到,甚好。承寄來書箋壹冊,古色古香十分可貴,謹當保存,以作紀念,高誼美意,不勝感謝!當于有興時,塗鴉數紙,雪泥鴻爪,足志與仁者一段因緣也。複來,以免錦念,秋風涼爽,不盡欲言!順祝秋綏,俪安。鳳如仁者故此問好。
愚朽 恒志 拜上
2002年9月1日
慨夫、鳳如仁者俪鑒:
兩位好!手書敬悉。仁者慈悲用心,欲將書簡文鈔,設法出版,令愚感德彌甚!事有巧合,仁者之良苦用心,實際上已在進行。因自上次“隨筆”出版後,式樣輕巧,適宜閱讀,有人建議將《般若花》諸文及未曾流布各文,再分類出成“系列書”。目前計劃共再出四本,其內容奉告如下:
一、《法藏碎金》即摘錄各種經論之要句、警句,便于學佛者參考、警覺。此書原曾出過,此次再予增添。共計采自76部經論,雖挂一漏萬,但不妨“嘗海一滴,知百川味”。
二、《般若之花》,即將原來《般若花》諸文,有重點的選擇出版,也略有新添內容,聊供一得之愚,請教諸方大德。
叁、《書簡文抄》[現書名《書簡吟草》,編者注]亦系《般若花》所有,惟序文均爲新選入者,乃曆年諸方大德囑寫序言,近30篇,此次趁機出版,聊酬愚衷。
四、《佛海拾趣》采撷選擇常識性、可讀性的…
《大音希聲 二、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青島金慨夫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