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章,供學佛者作爲茶余飯後之文藝享受。
以上四書大小格式與《隨筆》一樣連前共五本,一、二兩冊約十月份可出版,屆時當寄奉,希不吝指正。
上述《書簡》考慮到原刊“書信”,亦有舉一反叁作用,爲節省精力,此次不擬補充,仁者印來信劄謹閱,特表感謝!敬頌秋祺。
愚朽恒志草上
2002年9月12日
慨夫仁者、石某仁者均鑒:
《心中心密修證要義》已由石某居士寄來,我看其內容大體上還不錯,因許多內容是上師們所說過的,有些是王骧陸上師“證體起用百則”翻譯過來的,但其譯文不能盡其原義,有詞不達意之處,特別把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中“淨念相繼”誤作“靜”念相繼,說靜念相繼,也叫“陰念”,佛學上似乎沒有這個名相。由于用字錯誤,意義也就不同。此外,“用六識作資糧而叫他生慧”,“靜的境界實質也就是定”等等,都有語病。如能作必要修正,就好了。
所說上坐前先吐口氣,念自度大光咒,打另一個手印,一小時後下坐,到廁所大便,說這是度衆生,實是胡言亂語,心中心法沒有這樣修法。必須慎重才好。草草奉複,祈諒鑒。此頌定慧圓明!
恒志合十
2002年11月24日
明仁、明如兩仁者慧眼:
手書敬悉。魏老師[牧牛老人,編者注]既舍己從人,以仁者名義捐印《般若花》,且亦符合出資人的實際情況,故仍以尊名捐印爲宜。兩位皆重視無相功德,叁輪體空,仁者必能無我無人,隨緣無礙也。
知賢伉俪均曾受心密灌頂,仁者嗣又改六字大明咒,二法皆是無相密乘,與有相密修法不同,故均易與無相、無念、無住的禅宗“叁無”境界相應,而開正法眼藏,徹見本來面目。惟六字大明咒修法簡便,時間又可較短,故更適宜于老年、病者、忙人的學修耳。
修無相密,上座時死心塌地,依法修持以得定;下座時將座上所得移用于人事、日用境界中,由定起慧,時時凜覺,轉化煩惱、習氣。久則定慧交資,打成一片矣。
愚老朽無用,出門較少,來青[青島,編者注]之囑,只能看因緣矣。熱忱爲法,敬表欽仰!草複即叩寂照。
愚 徐恒志 拜上
2月27日
慨夫仁者慧眼:
來函拜悉。來青[青島,編者注]問題,蒙多次誠意邀請,心感不已,能否前來,屆時看情況,謹函奉告,並表感謝!
魏老[牧牛老人,編者注]兩篇大作,不克細看,既經仁者潤筆,內容絕無問題。書名是否定爲《對心經的一些體會》,基本照原意不動,“題名”一般以簡短爲妙,故略去幾個字。“序文”想請仁者作之,當能當仁不讓也。現在先打字(照愚所編系列書格式)印出交佛學書局呈宗教局審批核准後,即可付印,但審查時間較長,只得聽之。大致情況如此。複頌春健。鳳如仁者均此問好。
愚朽 恒志合十
2003年2月
慨夫大居士:
已悉。承關心賤疾,謝謝!目前生活起居有人照料,請勿念。印書款暫不寄,後當通知。書名擬改爲《心經蠡測》,因原來題目太長,可否?(現印的書都是四個字的題目)。聞喬遷新居,謹表祝賀。此祝春健!
徐蘊文 代筆
2003年4月7日
慨夫、鳳如二仁者慧鑒:
來信拜收。關于來青[青島,編者注]灌頂問題,本是弘法利生,佛弟子應盡之義務,按照目前情況,天氣轉暖,且看情況如何,再當考慮。仁者等一片慈心,深爲感動,且看因緣如何。由衷之言,必蒙垂諒。
兩位退休在家,共修聖法,此乃無上福德因緣。人生苦短,數十年光陰,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爲法都靠不住。悟後起修,于日用中磨練,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庶不負佛菩薩一番苦心。春節將至,敬祝合府康樂,吉祥如意!
愚朽 恒志 敬複
2005年1月28日
答西安劉志強居士
志強仁者慧鑒:
接陳鋒居士轉來手書,至誠懇切,甚是感謝!自愧無德,豈敢幹擾仁者,所彙款五百元,實不敢接受:一則德薄慧淺,不應花費淨資;二則,目前一般生活都較緊張,賢伉俪辛苦所得,愚不能無功受惠。故除由衷感謝兩仁者德意外,彙款拜托陳鋒仁者如數彙還,至祈查收,違命之處,當祈垂諒。
欣知,兩仁者精勤辦道,並對《般若花》有所體會,此乃您們善根、福德因緣之所感召。敬祈由悟起修,奮除無始習染,直達無上菩提,了此一番大事因緣,不勝祝禱。
最後再次致以由衷感激之忱!敬頌寂照不二、定慧圓明!
愚徐恒志拜啓
1997年8月8日
志強仁者慧照:
接11月24日手書,愚自返滬以後,常思往臥龍山頂禮叁寶,但因家務不能離滬他往,致臥龍之行,也一拖再拖。知仁者擬于明年七月赴蓮社淨修,如能有緣見面,實爲欣幸!
仁者乃上乘根性,又親修見性大法,善根、福德不可思議!《金剛經》雲:“應生無所住心”,所謂“無所住心”是什麼心?乃是心無所住,而不斷滅之心,也即妄念不起而了了分明之心,能時時寂而常照,心寶常現,即能于現前得無邊受用,願與仁者共勉之!來書雲:“時有妄念”,無始以來積妄,原非朝夕可除,但能于妄念來時,不取不舍,不予理睬,習氣力盡,則自然脫落;當妄想脫落,而靈知不昧,功用不失,即是體用不二之自性真實境界,只要不執,妙用無盡!
余不一一,再次向賢伉俪致謝!並頌寂而常照,寂照同時!
愚朽徐恒志和南
1997年12月4日
志強仁者慧眼:
3月6日手書敬悉。蒙寄賜智敏、慧華兩上師結緣的寶瓶,內附金剛明沙,並多種咒輪金貼紙一幅,仁者舍己從人,加持愚夫婦,謹致以由衷之感謝!
知法駕將于4月18日到滬,聞後不勝歡喜!一別叁年,兩心相印,當祈屆時一路順風,平安到滬,愚當竭誠歡迎,共商大事因緣。
關于真如是否緣起問題,仁者所述乃是正知正見。凡因緣和合的一切諸法,有生滅、有造作,正像經說:“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緣生緣滅,如幻如化。而真如妙體,則是虛靈凝寂,絕諸戲論,不生不滅,無實無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決非因緣和合之體;凡因緣和合皆生滅有爲之法,真如是“無爲法”也。
真如之體,雖是不變,但能隨緣起用。《般若花》上“真如緣起”,不僅如仁者說“真如通過緣起顯現”(全相即性),而且也說明真如能隨緣起染淨二種功能。隨汙染之緣,便成“六凡”,隨清淨之緣,則成“四聖”,所謂隨染淨之緣,成凡聖之事。至于徹證本體,則雖無所住,而生其心,隨緣起用,體用一如,證大體大用矣,是名妙用。又《法華經》說:“佛種從緣起”,此乃指成佛的種子,也即聞、思、修、六度萬行,皆成佛之緣起,非指佛性本身由緣生緣滅(即仁者所說:“而是通過修持(緣起)來顯真”)。總之,若以佛性爲緣起,則緣滅時,佛性亦滅,豈不成“斷滅論”耶?
仁者真知灼見,深爲欽佩!某居士病況,既經醫檢查,頭部並無病變,則系業力障礙之病,請以“心密”第二印試治;《大藏經》中《佛心經》上說,修此印時:“世間小小諸病及難治不可識者,但結契咒滿一日(可分數次修之),癫病亦除,除不至心”。某居士即“舍命不舍法(法尚應舍,但目前尚非其時),決心證菩提”,請至心持之,當有感應。又修此印時,注意氣沈丹田,加強氣血流暢。又一法,即結大蓮花手印,持六字大明咒,念時也氣沈丹田,也會有效,此咒本可消災治病也。不一一,順頌得大自在!
愚朽 徐恒志拜啓
1998年3月11日
志強仁者慧眼:
仁者精進用功,于尋常日用處,徹見本來,因緣不可思議!古人雲:“平常心即是道”,仁者于此有所體會,是真見道者。世人將此本來平而常者刻苦分別,顛倒使用,遂致流浪生死,今悟“平常”則恢複本來,了無一法可得,故《金剛經》說:“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但雖是平常,能得到它,卻也是不平常的,“萬世古今不離當念,十方刹土不隔毫端。”迷則四生六道由它作;悟則叁賢十聖由它成。如此說來,平常之中有不平常的,又不能小看它啊!仁者說:“佛法只在覺與迷”,甚當!一念迷,苦海茫茫;一念覺,超登佛地。又說:學佛秘訣“只是無我二字”,說到點子上了,故《金剛經》須菩提問如何降伏其心時,佛開門見山,就先破我相(四相主要是我相),然後再破法相、空相。小乘人悟“人我空”,證入偏空涅槃;大乘人悟“法我空”,證入叁德涅槃。凡夫因人我執起煩惱障,小乘因法我執起所知障,成分段、變易二種生死。印光老法師曾說: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皆化爲大光明藏!故仁者之體會可說是“畫龍點睛”。
仁者願力堅強,善根深厚,洵不愧爲“志強”矣。草草奉複,余俟秋涼面敘。即頌寂而常照!(某居士說:仁者可能在10月下旬回去,當能見面。)
智正老法師,先此頂禮,來山時當一傾積愫。
愚恒志和南
1998年7月23日
志強仁者慧鑒:(向智正老法師頂禮請安!)
手書敬悉。下列見地,略陳管見:
一、觀心即是修心,兩者不別,知“叁心”不可得,當下見性!我們修心地法門,要悟在當下,修在當下,證在當下,用在當下,時時返照,刻刻用功,五蘊若空,苦厄頓消。
二、世尊在證道時曾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可見修心要領就在轉化妄想(第六意識)、執著(第七識),也即是破除人我執和法我執。我執若化,勢如破竹矣。仁者以“無我”二字,爲學佛要訣,可謂提綱挈領。
叁、佛法所說“諸法”,即指…
《大音希聲 二、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青島金慨夫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