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淺釋▪P4

  ..續本文上一頁們的佛性要把它找到,佛性找到之後,你就不會迷在眼耳鼻舌身意。所以觀音菩薩這叫無眼耳鼻舌身意。眼睛,非眼,是名眼。“無色身香味觸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外塵,色身香味觸法。這時候你對外境的時候,你也不會迷在外境當中。你安住在你的佛性當中的時候,色身香味觸法,無色身香味觸法。色身香味觸法,非色身香味觸法,是名色身香味觸法。所以有,對你來說,沒有障礙的。就像沒有一樣。也就是古人所講的,“我若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啊。”你覺悟到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佛性的顯現,你覺悟到色身香味觸法,都是佛性的另一個名字,你既然不會有愛恨取舍之心啊,所以無色身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我們現在迷在眼裏面,你眨眼,我明明有眼界嘛,我只看到這些嘛。這個因爲什麼呢?這個你被色法所障了。如果你回歸到佛性的時候,你的眼睛。所以在《楞嚴經》裏面有,佛陀放一道光,到阿難的左肩,阿難回過頭來看。放一道光到阿難的右肩,阿難尊者又回來看這個右肩的光。佛陀問了:你左右搖頭在看,是你頭在搖,還是你的眼睛在搖?眼有沒有搖過?你眼皮現在可以眨眼了,你看一下看清楚了。然後再眨眼,再閉起來。請問是你的眼皮子在開合?還是你的眼它的這個功能在開合?眼皮子開合還是眼睛在開合?是眼皮在開合啊。

  但是我們看到這個色法的時候,它這個影子就落在你的心裏,其實你眼睛能看的、眼睛本體的那個,就被這個講堂障住了嗎?是講堂障住了你的眼睛那個光嗎?其實不是。這是講堂的影子落在你的心裏,你以爲這個就是講堂,它堵塞了你的心,其實眼光並沒有被障住。

  佛所以告訴我們,眼是沒有界限的。所以你要領悟到這個,你就可以修出天眼通了。你坐到這邊,可以知道家裏,可以知道天下事。甚至你這樣的眼睛還可以當其他的用哦,眼睛看別人一眼,你會知道別人在想什麼。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你的心意識會有邊界嗎?也是沒有邊界的。所以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你能找出一個東西什麼叫愚癡,你拎一個出來,愚癡是什麼東西?愚癡有體相嗎?有形狀嗎?沒有的。無明就叫愚癡,我換了一句話,無明,無無明。無明沒有體相,也沒有本質的。所以正因爲沒有本質、沒有體相,也沒有誰會生出一個無明來。

  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像我們現在講,我們把這個燈“啪”打開了,黑暗沒有了。這是我們的人的一種分別念,黑暗真的有生和有滅嗎?黑暗只是個光的對比度。我們誤認爲有黑暗?只是光的對比度而已。你開的那個車稍微舊一點,然後別人開了一部車比較新,然後他那個燈光比較亮,你會覺得你的燈光是暗的,對不對?明明你那燈光是亮的。但是你一對比出來,別人是越野車燈很亮,然後你覺得我的這個車燈好暗,對不對?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個時候其實就是打破了我們的狹隘的分別,當你自性光明出來的時候,這個就告訴我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我們那個佛性,我們前面講了,“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那已經籠統的講過了,這是再具體的講。

  “無老死”,前面講這個不從父母所生的,我們死了,這個身體像一件衣服脫在哪邊,但是你的那個佛性沒有死啊,對不對?它有老死嗎?你的佛性會長皺紋嗎?你的佛性會長白頭發嗎?它會死亡嗎?所以無老死。

  爲什麼普賢菩薩說:虛空有盡,衆生業盡,我願無窮。因爲如來的體性有盡嗎

   所以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邊際的。你看學佛多好,我們這個生死輪回,一會就看到一個障礙,老、病、死,一層一層障礙。一學佛了之後,好像你就會升空升起來。讓我們就超越了這個生老病死的溝坎啊、障礙啊。所以要了生脫死,超越生老病死。原來我們這個生老病死當中,還有一個不生不死的。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佛陀一開始跟我們講的時候,就我們的觀點來講,你看人多少苦啊,有生老病死啊,苦哪裏來?苦是迷惑造業感召的。有滅苦之法,有道可修啊。那個時候是對一般性,大家都聽得懂的。那這個時候呢,那不是從衆生煩惱的角度,迷惑的角度,而是從佛性的角度、覺悟的角度來講,哪裏有苦集滅道啊?

  我們現在喜歡樂,不喜歡苦,到那時候你會覺得樂很享受,苦也很享受,苦也很親切啊,這時候在什麼時候可以用到功夫?就是當你生病時候,以前生病你都會恐懼,趕快找醫生去,趕快幹嘛。你找到醫生,打針啊比那個病還要痛,對不對?當你病痛的時候,你就不要排斥它,完全接受它。甚至你可以贊美它,哎喲我還有這個感覺呢。你擁抱它,贊美它,馬上陰的就變陽的了,這很奇怪的。本來它是痛苦是陰的,它是來侵損你的。但是你擁抱它,你贊美它的時候,它變成朋友了,發現沒有了,了不可得。這很奇特的。

  接受一切,般若的智慧就是接受一切。看破一切,超越一切,沒有對立的。這就是佛性所展現的大平等,大清淨。“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乃至你的佛性是你的,你動腦筋想出來的嗎?不是啊。它一直就在,不管你覺悟不覺悟它都在。是不是?大家有沒有聽法,是不是都在?以前你沒有學佛的時候,它在不在?現在是不是也在?我講了老半天,我講叁天叁夜,我能給你那個佛性增加一點嗎?能不能增加?所以叫不增。然後你就叁千年不學佛,跑到地獄裏去,請問你那個佛性能減少嗎?所以叫在佛不增,在生不減啊,所以叫無知亦無得,它不是你動腦經造作出來的。不是。不需要什麼智,所謂的智慧,爲什麼般若不翻譯成智慧?就這個意思。智慧它還是從積累裏來的,從經驗的積累而産生的一種,一個人經驗越豐富,他見識越廣,有可能他懂得東西越多。但是你的佛性要你那個嘛?不需要的。是不是得到的?你有沒有得?沒有得的。因爲從來沒有失去過嗎?對不對?

  所以無知亦無得。以無所得故。你現在你心是不是很平靜、很平靜,這個時候不需要有爲造作,它本來就不減,本來就是零零零零.無法去消滅掉它。所以不懂這個道理的人,他就我的仇人,我要把他殺掉,我把他消滅掉。你把他消滅掉,你能消滅掉他的肉身,你能消滅他的佛性嗎?消滅不掉的。但是在他八識田裏,他的根就種下去了,你今天消滅他,他明天消滅你。所以大家叫冤家宜解不宜結。因爲一旦八識田裏種下那個怨,你生生世世就是冤冤相報啊,都是很痛苦的。

  所以叫善有樂報,惡有苦報。這個很重要的,標准的佛教用詞,就是這樣。社會上一般性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這個還不是,佛教嚴格來說,你做善的人,以後有快樂的果報。造惡的人,以後有痛苦的果報。樂受和苦受的區別。所以作爲菩薩一個覺悟者,他在這個因地上非常的細,很細的。種什麼因它會得出果。

  所以這個“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因爲它安住在這樣的如來的體性裏面,智慧的本體當中的時候,“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比如說你領悟到這個的時候,你走黑夜,你有什麼聲動,有什麼響的時候。你如果安住在這個智慧本體裏,你還會怕嗎?你不會怕的,非常的平靜,非常的平靜。

  所以接下去“遠離顛倒夢想”。我們平時是不是顛倒夢想?你看,色受想行識,然後就忘掉了這個般若空性,只看到色身香味觸法,就迷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裏,對不對?如果你多回光反照,安住在這個般若空性當中,那就不會有顛倒夢想了。就能夠究竟涅槃。什麼叫究竟涅槃?你的也就是說後天的我們的生命,回歸到你的佛性當中去了,佛性本來就是大涅槃、大清淨的。當你完全合進去的時候,就究竟涅槃,這個才是究竟涅槃。不是說我窮,然後我賺一筆錢,或者別人給了我一筆錢,我很開心。我困了,我睡一覺,然後那個。這些都是相對的。究竟的涅槃,只有當你完全跟這個,就是自己的般若性恢複了,安住在裏面的時候,這才是究竟涅槃。這才是究竟的。告別生老病死。

  我這講告別生老病死,是不是我們還在老嘛?我們還在病?對不對?但是你不跟老,不跟病對立。你完全還是還安住在,你不隨著你的業,你不隨你的業去。你還安住在你那個清淨的如來本性當中,這個般若空性當中,這個就是諸佛的心。這也是我們本有的心,這也是佛說八萬四千法的精華。

  所以今天我都是叫大家怎麼樣去受用,讀這個《心經》,讀了,你就安住著,讀到一句安住一句去修。“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過去一切諸佛都是依著這個,而圓滿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因爲那個無上正等正覺,不能離開這個佛性的因。這個因才會有那個果,一切諸佛都是“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是無智亦無得的,但是果卻是講“得”。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看到沒有?有一個“得”字。果確實需要你淨念相繼,護念著,最後才能有這個成果的,對不對?

  這個因是不需要得的,因每個人都剝奪不掉的,每一個人的佛性的因都剝奪不掉的,但是這個果確實需要一個緣起,因緣。你有沒有護念?所以佛陀在《涅槃經》裏,最後祂要離開我們了,就說:不能說每一個人都有佛性,一定成佛。這樣是錯誤的。應該怎麼說呢?一切人都有佛性,當他覺悟到自己佛性的時候,他戒惡修善。就是積累功德資糧,最後圓滿,他最後就成佛。佛在《涅槃經》裏很清晰這樣告訴我們。

  也不能跟這個說:你這個人很壞,你永遠成不了佛。也不能這樣跟他說。應該說他現在無明,他不覺悟到自己的本性。他如果覺悟了之後,他以後能夠忏悔業障,能夠戒惡修善,他最後圓滿了,他也是可以成佛的。所以才總結說:不能說一闡提不能成佛;也不能說他有佛性,他就能成佛。所以因緣很重要啊。…

《《心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