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的佛性要把它找到,佛性找到之后,你就不会迷在眼耳鼻舌身意。所以观音菩萨这叫无眼耳鼻舌身意。眼睛,非眼,是名眼。“无色身香味触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尘,色身香味触法。这时候你对外境的时候,你也不会迷在外境当中。你安住在你的佛性当中的时候,色身香味触法,无色身香味触法。色身香味触法,非色身香味触法,是名色身香味触法。所以有,对你来说,没有障碍的。就像没有一样。也就是古人所讲的,“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啊。”你觉悟到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佛性的显现,你觉悟到色身香味触法,都是佛性的另一个名字,你既然不会有爱恨取舍之心啊,所以无色身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我们现在迷在眼里面,你眨眼,我明明有眼界嘛,我只看到这些嘛。这个因为什么呢?这个你被色法所障了。如果你回归到佛性的时候,你的眼睛。所以在《楞严经》里面有,佛陀放一道光,到阿难的左肩,阿难回过头来看。放一道光到阿难的右肩,阿难尊者又回来看这个右肩的光。佛陀问了:你左右摇头在看,是你头在摇,还是你的眼睛在摇?眼有没有摇过?你眼皮现在可以眨眼了,你看一下看清楚了。然后再眨眼,再闭起来。请问是你的眼皮子在开合?还是你的眼它的这个功能在开合?眼皮子开合还是眼睛在开合?是眼皮在开合啊。
但是我们看到这个色法的时候,它这个影子就落在你的心里,其实你眼睛能看的、眼睛本体的那个,就被这个讲堂障住了吗?是讲堂障住了你的眼睛那个光吗?其实不是。这是讲堂的影子落在你的心里,你以为这个就是讲堂,它堵塞了你的心,其实眼光并没有被障住。
佛所以告诉我们,眼是没有界限的。所以你要领悟到这个,你就可以修出天眼通了。你坐到这边,可以知道家里,可以知道天下事。甚至你这样的眼睛还可以当其他的用哦,眼睛看别人一眼,你会知道别人在想什么。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你的心意识会有边界吗?也是没有边界的。所以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你能找出一个东西什么叫愚痴,你拎一个出来,愚痴是什么东西?愚痴有体相吗?有形状吗?没有的。无明就叫愚痴,我换了一句话,无明,无无明。无明没有体相,也没有本质的。所以正因为没有本质、没有体相,也没有谁会生出一个无明来。
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像我们现在讲,我们把这个灯“啪”打开了,黑暗没有了。这是我们的人的一种分别念,黑暗真的有生和有灭吗?黑暗只是个光的对比度。我们误认为有黑暗?只是光的对比度而已。你开的那个车稍微旧一点,然后别人开了一部车比较新,然后他那个灯光比较亮,你会觉得你的灯光是暗的,对不对?明明你那灯光是亮的。但是你一对比出来,别人是越野车灯很亮,然后你觉得我的这个车灯好暗,对不对?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个时候其实就是打破了我们的狭隘的分别,当你自性光明出来的时候,这个就告诉我们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我们那个佛性,我们前面讲了,“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那已经笼统的讲过了,这是再具体的讲。
“无老死”,前面讲这个不从父母所生的,我们死了,这个身体像一件衣服脱在哪边,但是你的那个佛性没有死啊,对不对?它有老死吗?你的佛性会长皱纹吗?你的佛性会长白头发吗?它会死亡吗?所以无老死。
为什么普贤菩萨说:虚空有尽,众生业尽,我愿无穷。因为如来的体性有尽吗
所以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边际的。你看学佛多好,我们这个生死轮回,一会就看到一个障碍,老、病、死,一层一层障碍。一学佛了之后,好像你就会升空升起来。让我们就超越了这个生老病死的沟坎啊、障碍啊。所以要了生脱死,超越生老病死。原来我们这个生老病死当中,还有一个不生不死的。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佛陀一开始跟我们讲的时候,就我们的观点来讲,你看人多少苦啊,有生老病死啊,苦哪里来?苦是迷惑造业感召的。有灭苦之法,有道可修啊。那个时候是对一般性,大家都听得懂的。那这个时候呢,那不是从众生烦恼的角度,迷惑的角度,而是从佛性的角度、觉悟的角度来讲,哪里有苦集灭道啊?
我们现在喜欢乐,不喜欢苦,到那时候你会觉得乐很享受,苦也很享受,苦也很亲切啊,这时候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到功夫?就是当你生病时候,以前生病你都会恐惧,赶快找医生去,赶快干嘛。你找到医生,打针啊比那个病还要痛,对不对?当你病痛的时候,你就不要排斥它,完全接受它。甚至你可以赞美它,哎哟我还有这个感觉呢。你拥抱它,赞美它,马上阴的就变阳的了,这很奇怪的。本来它是痛苦是阴的,它是来侵损你的。但是你拥抱它,你赞美它的时候,它变成朋友了,发现没有了,了不可得。这很奇特的。
接受一切,般若的智慧就是接受一切。看破一切,超越一切,没有对立的。这就是佛性所展现的大平等,大清净。“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乃至你的佛性是你的,你动脑筋想出来的吗?不是啊。它一直就在,不管你觉悟不觉悟它都在。是不是?大家有没有听法,是不是都在?以前你没有学佛的时候,它在不在?现在是不是也在?我讲了老半天,我讲三天三夜,我能给你那个佛性增加一点吗?能不能增加?所以叫不增。然后你就三千年不学佛,跑到地狱里去,请问你那个佛性能减少吗?所以叫在佛不增,在生不减啊,所以叫无知亦无得,它不是你动脑经造作出来的。不是。不需要什么智,所谓的智慧,为什么般若不翻译成智慧?就这个意思。智慧它还是从积累里来的,从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一种,一个人经验越丰富,他见识越广,有可能他懂得东西越多。但是你的佛性要你那个嘛?不需要的。是不是得到的?你有没有得?没有得的。因为从来没有失去过吗?对不对?
所以无知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你现在你心是不是很平静、很平静,这个时候不需要有为造作,它本来就不减,本来就是零零零零.无法去消灭掉它。所以不懂这个道理的人,他就我的仇人,我要把他杀掉,我把他消灭掉。你把他消灭掉,你能消灭掉他的肉身,你能消灭他的佛性吗?消灭不掉的。但是在他八识田里,他的根就种下去了,你今天消灭他,他明天消灭你。所以大家叫冤家宜解不宜结。因为一旦八识田里种下那个怨,你生生世世就是冤冤相报啊,都是很痛苦的。
所以叫善有乐报,恶有苦报。这个很重要的,标准的佛教用词,就是这样。社会上一般性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这个还不是,佛教严格来说,你做善的人,以后有快乐的果报。造恶的人,以后有痛苦的果报。乐受和苦受的区别。所以作为菩萨一个觉悟者,他在这个因地上非常的细,很细的。种什么因它会得出果。
所以这个“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因为它安住在这样的如来的体性里面,智慧的本体当中的时候,“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比如说你领悟到这个的时候,你走黑夜,你有什么声动,有什么响的时候。你如果安住在这个智慧本体里,你还会怕吗?你不会怕的,非常的平静,非常的平静。
所以接下去“远离颠倒梦想”。我们平时是不是颠倒梦想?你看,色受想行识,然后就忘掉了这个般若空性,只看到色身香味触法,就迷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里,对不对?如果你多回光反照,安住在这个般若空性当中,那就不会有颠倒梦想了。就能够究竟涅槃。什么叫究竟涅槃?你的也就是说后天的我们的生命,回归到你的佛性当中去了,佛性本来就是大涅槃、大清净的。当你完全合进去的时候,就究竟涅槃,这个才是究竟涅槃。不是说我穷,然后我赚一笔钱,或者别人给了我一笔钱,我很开心。我困了,我睡一觉,然后那个。这些都是相对的。究竟的涅槃,只有当你完全跟这个,就是自己的般若性恢复了,安住在里面的时候,这才是究竟涅槃。这才是究竟的。告别生老病死。
我这讲告别生老病死,是不是我们还在老嘛?我们还在病?对不对?但是你不跟老,不跟病对立。你完全还是还安住在,你不随着你的业,你不随你的业去。你还安住在你那个清净的如来本性当中,这个般若空性当中,这个就是诸佛的心。这也是我们本有的心,这也是佛说八万四千法的精华。
所以今天我都是叫大家怎么样去受用,读这个《心经》,读了,你就安住着,读到一句安住一句去修。“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一切诸佛都是依着这个,而圆满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因为那个无上正等正觉,不能离开这个佛性的因。这个因才会有那个果,一切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是无智亦无得的,但是果却是讲“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看到没有?有一个“得”字。果确实需要你净念相继,护念着,最后才能有这个成果的,对不对?
这个因是不需要得的,因每个人都剥夺不掉的,每一个人的佛性的因都剥夺不掉的,但是这个果确实需要一个缘起,因缘。你有没有护念?所以佛陀在《涅槃经》里,最后祂要离开我们了,就说:不能说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一定成佛。这样是错误的。应该怎么说呢?一切人都有佛性,当他觉悟到自己佛性的时候,他戒恶修善。就是积累功德资粮,最后圆满,他最后就成佛。佛在《涅槃经》里很清晰这样告诉我们。
也不能跟这个说:你这个人很坏,你永远成不了佛。也不能这样跟他说。应该说他现在无明,他不觉悟到自己的本性。他如果觉悟了之后,他以后能够忏悔业障,能够戒恶修善,他最后圆满了,他也是可以成佛的。所以才总结说:不能说一阐提不能成佛;也不能说他有佛性,他就能成佛。所以因缘很重要啊。…
《《心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