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叁個殊勝的開示

  關于叁個殊勝的開示

  修任何法時都應該由叁個殊勝來攝持,這樣才是修行。否則都不是修行,也不能成就。所以,叁個殊勝非常重要。

  第一個是前行發心殊勝,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分兩種: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一地以上菩薩的發心,世俗菩提心是一地以下菩薩的發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爲了自己解脫,爲了自己能成就佛果而學佛修行,都不是大乘修行者,都不是菩提心。爲了救度衆生而學佛修行,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者。

  世俗菩提心中的願菩提心要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是爲了度化叁界六道一切父母衆生;第二個是發自內心地渴望修持成佛,就是下決心要修持成佛。這兩個條件都具備了,才是願菩提心。它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對衆生的悲心一定要強烈;第二個特點是對衆生的悲心是平等的,面對的是法界所有的衆生。如果爲了某某衆生,或者爲了一部分衆生想修持成佛,就不屬于菩提心。

  爲了度化一切有情父母衆生而發誓修持成佛,這是願菩提心;爲了早日圓成佛道,而要精進聞思修行,這是行菩提心。願菩提心是爲衆生成佛的決心,行菩提心是爲了早日能圓滿,爲衆生成就佛果的因緣早日具足而聞思修行。爲了成佛,我要聞思,我要修行,這個決心叫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是菩提心,前者是爲果發的心,後者是爲因發的心。

  我們已經發心了,修行的時候,就要從自身做起,從周圍的人做起,然後再一步步擴大範圍,不是要求你立即就爲所有的衆生做事。從自身做起,從身邊有緣的衆生做起,這才是如法的。無論我們爲衆生學法修行,還是去利益衆生,都要從自身做起,從自己的家人做起,從自己的家裏做起。先把與自己最有緣分的衆生度好,再慢慢擴大範圍,擴大到一個地區,然後擴大到一個國家。

  無論我們發心出家修行,還是在家修行,都要爲衆生。實際上我們真正能爲衆生、爲大家,我們才能得到解脫。自私自利、我執我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假如我們繼續自私,繼續爲了自己暫時的利益而奔波忙碌,一定會陷入輪回,會無休止地感受難忍的痛苦。

  我們爲什麼要發這樣的心呢?是爲了衆生。我們爲什麼要發爲衆生的心呢?就是要斷除私心雜念。因爲每個人都有私心,都在爲自己的利益而忙碌,但這都是煩惱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不自私,不爲自己的利益,一定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所以,這都非常重要。

  我們爲什麼要發慈悲心、菩提心呢?因爲要斷除私心,不能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忙碌!否則,我們一定會痛苦的。我們通常會爲痛苦找很多很多的理由,但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所以一定要統統斷掉私心,一定要多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很多人也發心,但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發心還是不到位。要從內心裏發出菩提心,這個非常難。如果我們真正把菩提心發出來,其他的就不難了,解脫就不難了,可以說是解脫了,圓滿了。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功夫!開始的時候,肯定發不出來,一定要多練多發,通過各種方法來修菩提心,隨時都要修菩提心,慢慢我們才能發出來這個心。

  我們修法的時候要發菩提心,平時也要發菩提心。如果平時也能發菩提心,那麼行住坐臥都是修行的過程,吃喝玩樂都是修持的方法。我們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衆生,吃喝玩樂都沒有罪過。爲衆生吃喝玩樂都有功德,爲自己吃喝玩樂都有罪過。

  我們修行是爲了衆生,爲了成佛。爲了修行,我們需要健康,需要有好的身體,需要有好的心情。這樣才能學,才能修。如果身體不好,心情不好,修行就會有障礙。所以我們可以吃,還可以吃好。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吃有營養的東西。一定要休息好,我們的身體是個肉體,如果休息不好,就會受影響。身體總是處于疲勞的狀態,慢慢就會生病。如果身體不好,很難修行。所以,我們可以吃,要吃好;可以喝,要喝好;可以休息,要休息好。吃好了,喝好了,休息好了,才能有好的身體;有好的身體才有利于修行。我們修行是爲了成佛,成佛是爲了衆生。我們爲衆生吃,爲衆生住,爲衆生休息,爲衆生玩樂。出去散步、鍛煉、遊玩,都是爲了衆生。

  這怎麼是爲衆生呢?這不是自己吃,自己喝嗎?這不是貪吃貪喝貪玩麼?不是!如果你沒有發菩提心,你是爲了自己,那都是貪吃貪喝貪玩,是造業;如果你發菩提心了,就不是貪了,而是爲衆生吃,爲衆生穿,爲衆生玩樂,都是爲了修行。

  一定要轉念,我們有好的身體,有好的心情,才能學佛,才能修行,才能精進,否則很難。尤其是我們這些初學者,對佛法、對修行還沒有生起定解的人,如果身體不好、心情不好,就會影響修行,這都是魔,都是障礙。很多人會灰心退步或者走火入魔,這樣多危險啊!

  所以我們應該吃好喝好、休息好,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情,這都是爲了修行,爲了遣除修行上的障礙,爲了修行更有進步,這叫發心。我們修行是爲了什麼?不是爲了自己能得到解脫,或者能得到一些神通。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爲了衆生而成就佛果。我們修成佛了,福德智慧都圓滿了,可以轉*輪,可以有自己的教法,這樣才能獨立自主地饒益衆生,度化衆生。

  我們還沒有成佛,還沒有轉*輪,所以我們現在還沒有自己的教法。現在這個教法,不是我們自己的教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也可以說是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的事業,我們現在是在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他的教法。按世間的觀點來說,我們現在還沒有自己的事業,在給釋迦牟尼佛“打工”。我們也希望能有自己的教法,那才是真正獨立自主地度化衆生、饒益衆生,我們成佛的目的就是爲了這個,這都是爲了衆生。當我們真正有了自己的教法,自己的事業時,也有很多佛菩薩、善知識們來幫助我們,給我們“打工”,自己是主人,那多好啊!

  我們的事業是利益衆生,饒益衆生,救度衆生,這都是爲了衆生,始終是爲了衆生。在表面上看,他貪吃貪喝貪玩,還像個修行人嗎?實際上,他吃喝玩樂是爲了衆生,而你吃喝玩樂是爲了自己,這兩個能一樣嗎?表面上看,你們兩個都在吃,都在喝,都在玩,但是發心不一樣。一個是爲衆生,無私的;一個是爲自己,自私的。

  還有些人認爲自己是修行人,就什麼也不講究了:生的、爛的都吃,穿得破破爛爛,用的破破爛爛,家裏也破破爛爛,人不像個人,家不像個家,哪有這樣的修行人啊?真的,都修偏了!

  發心非常重要。如果你不發心,只是覺得輪回太苦了,世間事太多了,阿彌陀佛救救我吧,我要往生,我要往生!然後到處求啊念啊,把自己關在屋裏,我什麼也不管了,你們自己去做吧,我要修行!這都是自私自利,都是貪——貪修行,貪念佛,貪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懂什麼是輪回,就認爲輪回苦,人間苦,做人苦,做人難,事太多,煩惱太多,無法忍受……實際上這是種逃避心,不是出離心。

  有的人逃避心特別強烈,到處跑,念這個修那個,把自己鎖在屋裏,閉門不出,自認爲很精進。這都是貪淨土,貪西方極樂世界這些清淨美好的東西。一說西方極樂世界好,那裏沒有痛苦,沒有煩惱,而且地、樹都是瑪瑙等各種珍寶,貪心就生起來了,“哎喲,那個世界多好啊,我一定要到那個世界。”一說阿彌陀佛如何如何好,就貪阿彌陀佛,這也是一種貪心,因爲私心還沒有斷啊!

  爲什麼說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希望見到阿彌陀佛是貪心呢?因爲私心還沒有斷,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想法不是願望而是欲望,是貪心。這樣念佛求往生,絕不可能往生,因爲這與佛講的往生的四個條件正好是相反的。佛講往生的四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發菩提心。念佛法門也講菩提心,而且講的是勝義菩提心,更殊勝。現在很多念佛人都不懂這些道理。

  如果不發菩提心,自私地念、修都是貪,都是有罪過的,都是造業。我經常說,嘴上念佛,心裏念魔,表面上修行,實際上造業。難道不是嗎?嘴上念的是阿彌陀佛,但心裏都是私心雜念,都是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最根本的發心都是自私的,都是爲了自己能解脫,爲了自己能避免現世的困惑或煩惱,都是逃避心,連出離心都沒有。沒有菩提心,都是自私自利,這樣不是念佛而是念魔!“我學了那麼多年的佛,念了那麼多佛,怎麼還不好呢?”雖然你嘴裏念的是佛,但是心裏念的是魔。你已經著魔了,還能好嗎?這樣念佛沒有意義。

  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我們發心後,怎麼都可以,可以吃好喝好,把家裏的事做好。爲家人做家務,爲家庭上班、工作,都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我們學了佛,發了心後,不是不要家,也不是不要照顧家人,而是更需要家,更需要照顧家人。

  每一個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是要饒益每一個衆生,但是我們的兒女等家人,與其他衆生不同。他們都是與我們最有緣分的衆生,是最需要我們的衆生,也是我們的冤親債主,我們應該先度化他們。我們與他們在同一個環境,互相都會受一些影響。我們做不好,很容易傷害他們;我們做好了,很容易利益他們。我們可以照顧、關心他們,可以爲他們付出,但是要知道這樣照顧和關心他們的動機是因爲他們是衆生。

  我們以前對他們也關心、照顧、付出,但都是自私的,都因爲是“我的”——“我的家人”、“我的兒女”、“我的親朋好友”,才去照顧、去關心。這都是自私的,都是在造業。我們現在發心了,因爲他們是衆生,是與我們最有緣分、最需要我們的衆生,所以要去關心、照顧他們,這樣發心,念就轉了。我們這樣關心他們,照顧他們,爲他們付出,這也是一種修行。

  真的,這些都是修行啊!你想修,就把家務幹好,把家裏弄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這樣你自己的家就是淨土,就是佛國!家人都是佛菩薩!其實打掃衛…

《關于叁個殊勝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