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目的
摘自:《深度禅修》 作者:德寶法師
禅那對內觀禅(毗婆舍那)必不可少,能夠幫助我們深入地洞見經驗世界的本質特征。禅修的目的是洞見諸法萬相中的“叁法印”,即苦、無我、無常。
修習正念的精髓就在于:毫無貪、嗔、癡念地覺察諸法萬相的變化。而其修行方法就是觀照出入息、感受、覺知、念頭、意圖和意識,以便觀察無常。當你意識到諸法萬相都處于瞬息萬變之中時,你會發現自己想要終止這種變化。所有的念頭和感受,包括那些好的,那些你想挽留住的,都會無情地逝去。
不幸的是,你對此無能爲力。這就是諸法萬相的無常本性。
這種無常讓你倍感失望和不滿。這就是苦,是娑婆世界的所有體驗的內在本質。你意識到自己的無能爲力之後,也會逐漸意識到並不存在努力終止這種變化的“我”,這個所謂的“我”就如遷流不息的萬法,彼此都空無自性。這就是空,是娑婆世界諸法萬相內在的無我本質。任何你視爲獨立的事物或行爲,其實都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成,本身並無真實自性。
因此,你最終就能體驗到苦、空、無常的真相。通過觀照自身的出入息、感受、覺知、意圖和意識,你最終就能獲得這些了解和洞見。這就是正念。
無論禅坐與否,無論是行住坐臥、吃喝拉撒,還是言談舉止、舉手投足,做任何事情時,你都應當這樣修習。修行應該融入生活中的每個瞬間。你應該覺察到你做的任何事情的無常本性,而不必徒然用言語思維來進行分別。苦、空、無常並不僅僅是言辭或觀點,而是所有緣起諸法的內在本性。這就是正念的力量。
通過禅那,我們就能深入地洞見無常的真理,並將這種洞見融入生活中的每個瞬間。
下面,我們將詳細地探討“叁法印”。
無常
在巴利文佛經中,無常或變化通常被稱爲Anicca。這個詞的含義頗深,比其英文譯法要豐富得多。Anicca並不僅僅是個字或概念,而是你身心的真實體驗。
一切皆變。
當然,你知道這個道理,以前聽說過它,並且十分認同。你的座椅有一天將會散架,然後被運到廢品站。這就是無常,對嗎?是的。但這只是最膚淺的理解。這個層次的理解並不能治愈你的痛苦或讓你獲得自由,因爲它缺乏使你獲得解脫的能力和覺悟。只有進入甚深禅定之後,你才能在微妙而深刻的程度上觀察無常,並獲得自由。
當周圍的所有事物都如此來去匆匆,毫無任何停留之意時,你應該心如止水,坐看白雲蒼狗。你往往還來不及對事物有所認識,它就已經縱身而逝。或者,你剛剛注意到它,它就已經化成了雲煙。在我們覺察到它的瞬間,它就消失無蹤。它們來去無影,就如雁過寒潭,風吹疏竹,不曾留下任何痕迹。新事發生之時,舊事往往就被忘于腦後。而發生的所有事情,在你的心中並沒有留下任何深刻的記憶。萦繞在心頭的唯一印象就是:諸法萬相生滅不止,瞬息萬變,心靈根本無瑕捕捉到它們。此時,你無須說話或思考,只需要覺照內觀而已。
諸法萬相來去起滅,猶如洶湧的湍流,你溺沒其中,毫無救命稻草可抓。但你並不會被淹死,因爲你其實並不在湍流之中。“自我”只是個另外的事物,只有當你將過去的經曆串聯起來時,這個“自我”才會存在。這種狀況下的洞見就是純粹的覺照,平靜而毫無波瀾。你置身事外,並不執著于諸法萬相之中,僅僅只是觀照而已。
當你這樣洞見萬相之時,你就無意執著于任何事物。你知道執著是徒然的、有害的,不能引導你獲得任何真理或幸福。你也不想再執著于生命中那些至關重要的事情,這些事曾經讓你輾轉反側,焦慮不安。你當時認爲:只有得到它們,才能夠幸福。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爲無論是幸福還是焦慮,都只是虛妄的幻影而已。同時,想要獲得幸福的人也並不是真正的“你”。無論是這件事,還是所謂的“你”,都處于永無止息的變化之中。
此時,抓牢某些事情就如同在移動的針尖上放上芥籽。這幾乎不可能做到,那麼你何必徒費心神呢?然而,可悲的是,我們仍然想要抓住某些愉快而歡樂的東西,並躲避那些不如意的事情。這當然是竹籃打水,因爲生活的本質就是如此,無論是身體、意識、觀點、記憶、態度還是欲求,都是昙花乍現,最終必然歸于空寂。
觀察無常爲什麼如此重要?
無常是你遇到的最複雜的教義,也是最基本的教義。它與你對萬相的任何了解相背而馳。無論是在意識還是潛意識中,心靈都拒絕接受這個真相。我們浮光掠影地理解無常,又同樣膚淺地將之抛諸腦後,心靈毫無改變。然而爲了獲得自由,心靈必須如實理解無常。
你應該覺察到萬相的變化,並在電光石火的瞬間深入地觀察無常。然後,你便可以到處洞察到無常。當你在自身經曆中觀察無常時,你的心靈就會厭倦于這種永無止息的變化。這就是苦,亦即對無常的體驗。佛陀向我們揭示並闡揚的真理就是這樣,他說:諸行無常,一切皆苦。
如果你能夠在所有經曆中覺察到苦谛,你就不再迷戀于紅塵。破除執著之後,你就會變得冷靜從容。從前,欲念緊緊地纏繞著心靈,將自我和世界緊密地聯系起來。如今,這種欲念被擯棄之後,你願意棄絕塵累,出離諸苦。
你可以撇開思維,修行正念和作意。想法和念頭猶如荊棘、沸水、傷口、路障。沒有它們,你的心靈就能如同激光束,專注于五蘊。然後,心靈就能覺察到:只有當色、受、想、行、識存在時,“自我”才存在。而這五蘊原本就是無常之物,空無自性。因而,你在五蘊中找不到任何“本性”、“靈魂”或“自我”。
假如你加工許多組件,做成了一根笛子。然後,你吹響橫笛,笛中傳出優美的樂音。如果有人將笛子摔得粉碎,然後點燃碎片,來尋找笛子中的聲音,他絕對不可能尋找到那種美妙的聲音。同樣,你也不能從五蘊中找到“自我”,這就是“無我(空)”的道理。
如果不能觀察無常,你就會執著于無常之物,最終痛苦不堪,因爲當你試圖攫住無常之物時,它就會背叛你。它們會讓你措手不及,防不勝防。它們會巧言蒙騙你,讓你相信,它們會永遠取悅于你。同時,它們也會讓你相信,它們將會永遠伴隨在你身邊,並給你帶來永遠的幸福。如果你擁有這種可靠而持久的事物、感情,你的生活從此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事實上,這些全部是謊言,因爲它們無法保持不變,但會給你造成永遠不變或不會消失的假象。
當你用慧眼觀察這些幻象的暗流時,你再也不會懵懵懂懂,混淆真假,也不會想著它們會永遠使你幸福。觀察諸法無常之後,你就會謹慎地應對它們的欺騙和變化無常。此時,精進、正念和禅定齊修並進,就能打開你的慧眼,讓你如實洞見五蘊聚成之物。在清淨心與正念的護持下,禅定和精進就會粉碎無明窠臼。
以內觀觀察無常
觀察無常分爲兩個層次,你可以分別運用內觀和禅那來觀察無常。我們首先來了解內觀禅修的無常體驗。
你應該從每天的禅修入手,主要通過觀照出入息來集中注意力。當出入息變得平靜、細微而放松時,心靈就會變得安靜自在。你越是精進不懈,深入洞見到無常實相,你就會更多地看到這種真相在日常生活體驗中逐漸昭示出來,因而心中會充滿更多喜悅。
每個瞬間都是新的,生機勃勃,每個瞬間也都會使你獲得新的洞見和了解。你開始洞見到以前從來不曾覺察到的事物,收獲空前。同時,你看待事物的視角也會煥然一新,而每種新體驗都使你體驗到惬意、平靜而清涼的法喜和安樂。
有時,伴隨著這種看待世界的新視角,你會産生非凡的體驗。你也許會感到平靜和清涼之感彌漫到整個面頰、眼底、眉間、前額以及頭頂和後腦勺。隨後,你的頸部、肩膀和胸部也許會感受到極微妙、平靜而明顯的顫動。伴隨著這種顫動,當你呼吸時,你可能還會感受到腹部和肚臍下部之間身體的膨脹和收縮。此外,你還可能感受到全身的每個微小細胞都以難以想象的速度,不斷發生著變化,起伏不停。但你不必刻意做任何事情,以便獲得這種體驗。因緣成熟之時,這些會自然發生。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會在相同的身體部位或按相同的方式,感受到這些變化。有些人也許會在身體其他部位或其他過程中感受到這種現象,感受的方式也可能完全不同。但這並不是說,缺乏這種體驗就不正常。重要的並不是這諸般感受,而是它所具有的意義。
沒有什麼是靜止的,萬物皆動,生滅不休。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你感受到的全部是變化。除了變化之外,再沒有別的體驗。
現在,你會發現,任何你曾經認爲永恒的事物都是無常的,始終變化不息。即使在兩個連續的瞬間,你也無法使任何事物保持原樣。某個瞬間看似令人愉快,心靈想要挽留住它,但心靈甚至還來不及表達這種願望,電光石火之間,事情就已經發生了變化。同樣,心靈也會發生變化。然而,無論心靈的動作多麼迅速,它還來不及攫住那些幸福的體驗,後者就已經消失無蹤。這種體驗就如同一場夢,眨眼之間,無數細微的體驗就會來而複去。它們有如閃電。不,比閃電更加迅速!你無法跟上它們變化的速度。
或許,你會想:讓我看看這種體驗産生、持續和消失的過程。
然而,事實上,這個念頭還沒有産生,你的感官體驗到的事物就已産生、成熟並且消亡。有時,心靈能夠捕捉到某種體驗的發生,但無法察覺到它的持續或成熟;有時,心靈可能半途體驗到它,但不能覺察到它的消亡;有時,心靈也許能體驗到它的消亡,但不能體驗到它的産生或持續。你應該留心這種變化,至少意識到變化的發生。當然,如果能夠意識到這些變化的迅速,那無疑會更好。在每個清醒的時刻,你都能體驗到無常,知道娑婆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永恒的無常”。
就此而言,你也許能夠感到你與整個…
《禅修的目的(德寶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