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佛的慧眼裏沒有邪教,沒有邪道,也沒有什麼外道,只有究竟與不究竟。我們所做的一切跟究竟的佛法比,都不究竟,都不是正知正見。既然我們學佛,就要按照佛的正知正見來做,一切與生死不相幹的,不能夠幫助我們上求佛道的,都不是正知,不能夠利益社會大衆的,都不是正行。只有具備了正確的見解才能有正行。我們之所以做錯,抓不到核心,就是因爲見地不夠,所以永遠在邊緣摸來摸去,盡管沒少下功夫,但就是與道不相幹,偏離了方向。
佛法能夠延續到今天,而且我們還能聞到正法(佛經在就是正法在),全靠古聖先賢們的無私奉獻。如果真像在座的某些人的想法,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出家就是爲了了生死,那幹嘛還要出家呢?在家不是一樣可以了生死嗎,幹嘛非要出家呢?你們說說爲什麼要出家?出家人回答一下啊!
CN: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做人天師表。
師:今天晚上CN師樣樣都回答得對。出家並不是僅僅爲了了生死。如果僅僅是爲了了生死,就不需要出家了。出家是爲了弘揚佛法,把自己奉獻給衆生。如果你不能把自己奉獻給衆生,還出什麼家呢。今天我們在這裏姑且不談奉獻給衆生。如果你連自己的基本工作都不能出色的完成,都是在推叁推四,牢騷抱怨,你還能弘揚佛法嗎?如果你不能把自己奉獻給佛教,奉獻給衆生,就不要出家,做個居士一樣可以修道了生死啊。
在出家人的圈子裏的確有很多機會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祿,但是沒有一個出家人因爲追求世間的功名利祿,而有一個圓滿人生的,全部都是悲慘的結局。我的確有很多機會追求世俗的財色名利,我也想過,但是我已經出家,就應該把自己奉獻給我們的信仰,忠實于我們的信仰,就要對我們的信徒和信仰負責。我們穿上了這身僧服,如果不去追求名利,看上去會有很多機會,一旦真的去追求了,所有機會頃刻間就沒有了。之所以看上去有那麼多機會,是因爲你不去追求,才給你那麼多機會。因果就是這樣,你越不喜歡的,它會越多的圍繞著你;你越是渴望的,反而讓你看不見摸不著。
出家人唯一的、永遠的追求就是上求下化。至于功名利祿,你不用追求,保你衣食住行無憂。如果你想在這個環境裏,在這個舞臺上,利用出家人的身份大發其財,大撈一把,那是絕對辦不到的,你將爲此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最終還是一場空。佛教裏有有形的護法,也有無形的護法。有形的護法是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信衆,如果你做一些或追求一些和你身份不相幹的事,社會上的信衆就會拒絕你,斷了你的外緣;無形護法會從宇宙的另外一個空間切斷你的這些因緣。
有人說出家是一種行業,好多出家人不喜歡聽這句話,認爲自己不是在從事某個行業,而是在修行、了生死。我很喜歡這句話。我認爲我出家就是我選擇了這個行業,我也的確把它當成了我的終身事業——當作一種信仰的行業來做。世間各行各業,行行都出狀元,我們爲什麼不力求自己成爲這個行業的狀元呢?古人在這個行業裏出了很多狀元,我們今天沒有理由在這個行業裏不成爲狀元。古人可以做到的,我們今天一樣可以做到。
如果建廟能堅持十年、二十年,就這一件事情,廟怎麼能建不起來呢?如果講法能堅持十年、二十年,哪裏會沒有信衆,沒有追隨者!前輩們都是十年一個計劃,一輩子就計劃這一件事情——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只是分了階段:何時需要上求佛道,何時需要下化衆生。就像這幾天來了一個給大家做按摩的老菩薩,她非常有功夫,一輩子幾十年她只做按摩這一件事,所以她對人體非常精通。她的手往人身上一搭,就知道問題在哪裏,估計要多久可以治好。人家在一個領域裏能默默無聞地幹叁、四十年,怎麼可能不成就呢!如果你能把一件事做叁、四十年,你也能成爲專家,成爲教授,成爲大腕,成爲泰鬥。可是我們做不到,我們一直都是朝叁暮四,好高骛遠,舍近求遠。
學佛要以人爲本,首先要具足一個人應有的基本素質,比如承受、包容、奉獻、忍辱,以及良好的爲人處事能力。作爲人首先要生存,因此要有生存的本錢。如果作爲一個人該具備的你都不具備,你又怎麼能成神,怎麼學佛呢?成神,學佛都是建立在成人的基礎上。所以我說我們開始修的是人道,最後修的還是人道,雖然在中間的過程中我們修佛道,但是完善佛道,充實佛道,展現佛道,都是在人道中起用、體現,佛道離不開人道。爲何佛門裏講,一個人縱然通達內明,若前四明不曉得,他就無法把內明給予衆生。內明只有自己知道,俗人並不知道,你也無法介紹給別人。你所能介紹給人的就是前面的四明,真正的內明是無法介紹給一個沒有開悟的人。但是前面的四明,只要是你會的,你完全可以複製給一個沒有開悟的人。
古人講,立足社會要靠我們的德性;體現價值要靠我們的能力和技藝。一個人如果沒有一技之長,沒有能發揮的長處,沒有讓身邊的人得到任何好處和利益,你的存在還有什麼價值呢?其實我每天寫段微博,都是針對東華寺的一些學佛人的現狀有感而發,若沒有這些現狀,我還真的沒有靈感,沒有這麼深的感觸。
下面的時間留給新來的居士,有問題可以提出來一起聊聊。
問:請問您有沒有機會再回第一次閉關的地方看看呢?
師:以後肯定會有機會。最近幾年我主要想在山裏住住,靜靜心,學習,充實自己。以後會有機會去轉一轉,還有一幫老居士呢,要回去報恩,報答他們。
問:你說以後不再搬家了,是不是以後你就定居在兜率天了。
師:住在哪裏並不重要,關鍵是我的心在哪裏。其實我的心都在你們身上。
問:上師,我和我的家人千裏迢迢來到東華寺,今天有緣聽到您講法,非常受益。我有一個難題,想請您指點迷津,我的兒子就坐在那邊,他今年上高一。讓他自己說,行嗎?
師:可以。
問:師父,我現在有點厭學。
師:哦,人在青少年時期都是不愛學習的。但你現在必須學習,因爲你這個年齡段正是學習的時侯,是不允許你出去打工、掙錢的。等你過了這個年齡段,你想坐在家裏、教室裏學習都不允許了,到了工作崗位就要好好工作。人的一生大體分叁個階段:學習是第一個階段。你現在就處在這個階段,所以必須學習。你是否想工作我不知道,但是以你現在這個年齡,只能讓你好好學習。至于爲什麼厭學,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你可以和你的父親探討探討,聊一聊。如果真的實在學不下去,也可以休學半年,自己在家裏學,或者出去走一走,調整一下心態。像你這個年齡到社會上打工,一般的工廠都不敢要。
我常說人在什麼年齡階段,就老老實實的去做這個階段該做的事,如果該做的事情你不願意做,將來到了另一個年齡階段,該做的你一樣不願意去做,也做不好。讀書的時候如果不願意讀書,該工作的時候也會不願意工作。無論是讀書還是工作,我們都要把心靜下來,去接受它,適應它。你今年十幾歲啊?
答:18歲。
師:真是讀書的好年齡。現在是知識的時代、智慧的時代。沒有知識,沒有智慧就沒有辦法適應這個社會。他現在的這種情況和我們東華寺的一些小和尚一樣,智商都很高,但每天既不安心做事,也不安心學習,一般來講,不喜歡研究經教,應該喜歡做事;不喜歡做事,就應該喜歡研究經教。可是他什麼都不喜歡。如果你問他喜歡什麼,他會說沒有喜歡的東西。如此說來,他應該算個解脫、無煩無惱的人。但是並非如此,他比誰的煩惱都多,比誰心裏的擔子都重。其實他不是什麼都不要,而是什麼都想要。只是他知道自己什麼都拿不起來,也放不下。
沒有本錢,拿不起來,怎麼辦呢?那就把想要的東西放在一邊,爲自己設定一個遠期和近期的追求目標,先想辦法充實自己,一旦自己的實力夠了,想要的東西自然唾手可得。如果你沒有實力,拿不起這個東西,即使別人拿來送給你,你也沒辦法消受。只有當自己的力量夠了,能拿得起這個東西了,這時你把它放在手裏,才能完全的消受它。我們通常說一個人的福報不夠,智慧不夠,所以消受不起,實際上指的就是他的能力和心態。如果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都不夠,他就不配擁有那麼多。即使別人把一些東西拿來給他,他也會很快把它敗光。
在東華寺我一直鼓勵大家出去建寺廟。如果你能建起一座寺廟,就有能力管理一個寺廟,更有能力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不要指望別人把寺廟建好給你,建廟的過程你沒有參與,將來也就不知道如何管理。即使別人幫你把寺廟建起來,或者別人把寺廟建好給你,你也管理不了。
有個依止我的徒弟,建廟已建了好多年,一直都沒建起來。我就問他出家多少年了?他說16年,建廟8年了,還沒建起來。他說自己福報不夠,業障深重。我說,如果你的左邊是福報,右邊是業障,他們會“啪!啪!”一人給你一耳光。這個業障和福報會罵你這個和尚,怎麼不向自己找原因,就知道怪自己業障深重,福報不夠!是他自己德行不夠,不會爲人處事,不能忍辱負重,貪生怕死,還喜歡擺臭架子,什麼都不是,還裝模作樣當老大,誰願意扶持這種人呢?誰到他的寺廟,一看這個和尚是個扶不起來的阿鬥,辦起事來像個二百五,信徒來後捐個香油錢就走掉了。若真有德行,會爲人會處事,8年怎麼還建不起一座寺廟呢?
信衆:法師,非常感謝您的點化。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東華寺能在您的手裏發揚光大,我看到、感覺到了。非常高興有像您這樣很有德行的大師。
師:東華寺能否在我手裏發揚光大,我現在心裏都沒底。但是我會竭盡全力,讓它能在我的手裏發揚光大。如果能在其他人手裏發揚光大,我也非常開心。我一直想,到我50歲的時候,如果能夠辭掉東華寺的方丈,就是我的德行累積夠了,還有8年時間。如果找不到方丈,那真是我的德行不夠,感招不來這樣的人才。如果十幾年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老是呆在這個位置上沾沾自喜,還有什麼意義呢?也應該退下來,讓身邊的人都試一試。
如果真有本事,這麼多年早就該發揮展現出來了。如果盡力了,但是沒有成功,只能說明自己的力量就這麼大,只能做這麼大的事。如果還有更多的力量,應該舉得更高才是。希望你們在座的都好好發心,接班人就在你們當中選取。
釋萬行2012.10.14
《提要求要有本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