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提要求要有本钱▪P2

  ..续本文上一页不会做事是水平问题,而不做事就是心态问题。谁都是学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为什么有的人说一句话,在我心目中的分量会那么重?如果我要拒绝,就要给出一个拒绝的理由。如果他话有道理,我没有理由拒绝,就必须去做。可是有些人无论怎么说,我都不会听,再说我就要骂他了,因为他没有资格、没有本钱跟我讲条件,讨价还价。我刚才讲到的这几个人,他们都有资格跟我谈条件,跟我讨价还价。甚至他们不说,我心里都觉得非常惭愧,是我的德行不够,招感不了像他们这样的人才来到我身边,替换他们的工作岗位。尽管他们做的工作我不是十分满意,但是他们所做的工作是无人能代替的。

  我本身就不是一个圆满、全能的人,我没有理由要求大家十全十美。但是我有理由要求大家尽心尽力,不能敷衍了事。不能什么都没有做就想讲条件,讲享受,就让人家高看你,重用你,器重你。我很想高看你,但是你没有让我高看的本钱;我很想器重你,但是我在你身上找不到优点和特长,找不到你的过人之处,我怎么重用你呢?比如HF,一个22岁的小和尚负责东华寺水电部有四年了。他的确很牛,但他牛的有本钱,他敢牛,我也允许他牛。水电工作大家都知道,如果电出了问题,必须随叫随到;有时正在吃饭,水龙头出了问题,马上得放下碗去解决。但他的境界还不够高,如果即使有贡献,有才能,但是还没有脾气,那才是高境界!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了多少工作,大家都看得见。你可以抱怨,但工作还是要做,人都有脾气,我也允许你发泄。

  在我们学佛的人身上如果体现不出奉献精神,就不配学佛。我们常说要把身心交给常住,要把性命交给龙天。你真能做到把身体归常住,把性命归龙天,哪里还有自己呢?嘴巴上都会这样讲,但在我们身上却没有体现出这种精神来。

  我刚才点名的这几个人,他们是十年住一个庙。我们东华寺也有几个和尚是一年住十个庙。你们说谁有修行,谁没有修行?人家十年就住一个庙,你一年跑了十个庙,你还以为自己有修行。就看你那颗浮躁的心,怎么证明你有修行呢?环境对谁都一样,为什么人家能住下来,你的心却安不下来呢

  

  东华寺在2008年开光后,吃住条件才得以改善,之前什么都没有。但他们能在这里住这么多年,在一个岗位上坚持这么多年,虽然他们的功夫智慧都不够菩萨果位,但他们的心态、境界都已经是菩萨了。一个人要想叫人服你、认可你,就要有东西摆在这里。一个人是不是大师,能不能干,不是自己说了算。要拿你的业绩,拿你的工作来说话,要让大家来点评。如果好,大家自然会认可你。一个人在单位有地位,说话管用,都是靠多年默默无闻的工作干出来的。如果只是有身份,没有工作量,没有业绩,说话也不会管用的。就像CN,什么执事都不是,但他说的一句话,在我心目中比执事还管用。还有我们寺庙众所周知的西堂——XM老和尚,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幕是当初四面观音开光,敲法器的人都凑不齐,记得当时叫旁边的一个法师敲引磬,他不敢敲,XM老和尚当时做维那,我看到他眉头一皱,一手拿着大磬棒,一手拿着引磬就敲起来了。我知道他一看当时那个场面,没人,没办法,只能身兼两个角色,叮当叮当的就敲起来了。开光那天非常热,大家都唱不起来,老和尚唱的虽然听不懂,但声音却最大。每当想起这些情景,我都会说他们是东华寺的功臣,是为东华寺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们今天有理由、有本钱在东华寺享清福。他们以后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是我应该考虑的。

  一个人有没有气节,就看他在关键时刻能否直下承担,独挡一面。有些人,平时不需要他启用,不需要承担时拍着胸脯说自己这也能行,那也能干,可是一到关键时刻,他比谁退得都快。曾国藩有句话“大事、难事看担当”。只有在大事、难事面前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气量和胸襟。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仗就在一、二十分钟,一、两个小时内决定胜负,机会是不可能再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我们的首座和尚能够稳下心来,在东华寺一住就是十二年。谁还能做得到?一口气住了十二年!这些都是功臣。

  我在不做事的时候有说有笑,但一做起事来就会翻脸无情,六亲不认。做人注重过程,不求结果,而做事必须有结果。一个人建庙没结果,做生意没结果,做什么都没有结果,还能说是在做事吗?没有结果的事,还有什么价值呢?做事必须有一个圆满的结果。有的人在工作时进入不了状态,嘻嘻哈哈。做人可以轻松活泼,做事就要进入状态,要忘掉身体,玩命地干。

  我不是一个好权力的人,但是大家错得太离谱了,以至于影响到他人,影响到团队,我实在看不过去了,就不得不开口,甚至不得不骂人。有人说我喜欢改革,喜欢标新立异,我绝对不是喜欢改革,喜欢标新立异的人,其实我最讲究实用。有些规矩,有些工具不合时宜了,效率不高了,已经被淘汰了,我们就要改进,不能循规蹈矩,苟且偷生。为什么在工作中我特别要求工具一定要过关,因为没有好工具必然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和质量。我也不是一个爱出风头、爱说话的人,但有时看到身边的一些人太邪了,为了维护真理,我不得不出来呼吁。在大家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我如果不出来主持公道,是我对大家不负责任。

  太虚大师率先提出“人间佛教”,主张把佛教贯穿于我们的整个人生,推向人间,就是我现在提倡的“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后来其继承人印顺大师,包括现在的星云大师也提出的“人间佛教”,使佛教普及化——将佛教带入了家庭,带入了生活,带入了人间。即所谓“佛法即生活,生活即佛法”。

  佛法是为活人服务的,不是为死人服务的。如果活着的时候都没有受益,说自己死了能受益,那不是自欺欺人吗?我们学任何东西都是为了活着的时候能受益,上乘佛法是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只有当下。中小根器人心中的佛法才有未来,永远是未来。这种人学佛法,其内心根本无法受益。他学佛法是指望未来受益,如果今天没受益,他会说明天受益,如果明天还没受益,他还会说明天,明天复明天,永远是明天。学佛的人讲福慧,看看我们的所作所为,怎么能够修到福慧呢?如果你没有为任何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哪里来的福慧呢?

  佛教讲离开众生就没有三藐三菩提,就是说离开众生不可能证得佛位。佛法是建立于世间,用于世间,修在世间。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山林悟道后必须进入红尘呢?仅仅是因为他的悲心才进入红尘吗?最初他并不想进入红尘,因为他知道,佛法必须让众生受益了才有价值,三宝才能立足人间。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正知正见的佛法?

  学佛之所以上不了路,就是理上不明白。纵然理上明白,也未必能得心应手。理论和实际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并非掌握了理论就大彻大悟了。但掌握了理论再去修行,肯定会事半功倍。如果连何为正知正见的佛法理论都不知道,又怎么去修行呢

  

  答:使习气、毛病越来越轻,身体越来越健康的佛法,就是正知正见。

  师:对了,这是他心中的正知正见。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心中的正知正见。我们没有佛的正见,难道自己的正见也没有吗?

  答:自己和众生获得快乐幸福的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

  答:觉悟人生,快乐人生,奉献、力行。所做的事既能改正自己的毛病,也能让他人受益。给大家做一个榜样,把人的根本做好就是正知正见。

  师:没有正知正见,都是邪见,所以走的都是邪道。你都不知道北京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你就出发了,你说会是什么结果呢?你认为自己修行多年了,在我看来,根本没有迈步,方向都搞错了…

  答:向佛看齐,向明师看齐才是正知正见的佛法。按佛的要求,佛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就是正知正见。

  师:后面的人怎么不回答啊?

  答:为大众服务,奉行三法印。

  答:为众生着想,让众生受益。

  答:我觉得正知正见,不是利益众生,也不是为他人服务,那是共勉词。学佛法最重要的是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的本心。要知道自己是谁。找到之后,让它成为习惯,时刻把它提起,活在本心当中,做真正的自己。慢慢地就会体会到这种安心的快乐。再把这种快乐带给其他众生…

  师:大家把自己的想法简单的归纳成一句话,越简单越好。归纳不清楚,就说明真的是不懂啊!

  答:明心见性,完善自己,正念、行愿,丰厚自己的灵魂。

  师:女众这边怎么没声音呐?

  答:先自度,再度人。

  答:如来佛法,无生灭故,犹如虚空,究竟圆满。正知正见就是说,佛与众生只在一念之间,应该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答:佛法分见地、修正、行愿。

  答:觉照当下,了了是非,做而无错。

  师:大家讲的都太复杂了,都是舍近求远,正知正见的佛法都不知道。也难怪几个小和尚发短信说自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干什么了。穿了这身衣服,信了佛,还能干什么呢?

  CN: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师:还是我们CN大师厉害,全部都概括了。这就是正知正见的佛法,这就是正知正行的僧人,这就是我们永远要做的一件事情。永远永远都要做的就是这件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其他跟佛不相干,跟众生不相干的都不允许你去追求,那都不是正知正见的佛法。和尚去开工厂、做生意都不是正知正见的佛法,和尚可以做这些事,也可以用这些钱来办道,但都不是正知正见的佛法。释迦牟尼佛说,虽然有很多众生的法不究竟,但那不叫邪道也不叫外道,只是跟究竟的道相比有差别而已。《金刚经》上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所做的一切,跟究竟比,都不究竟,都是旁门左道。这也不是错,因为我们的水平、根器不够,所以抓不到核心,只抓了个表皮。…

《提要求要有本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而立不惑知天命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