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德不配位▪P3

  ..續本文上一頁說我是邪教不就等于說你自己也是邪教嗎?”他想想有道理,後來在網絡上就不再說“萬行邪教”,改成“萬行邪僧”了!

  他不認可我的觀點很正常。你可以闡述你的觀點,我可以闡述我的觀點,學術爭論是很正常的。學術從來都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尤其在當今這個世界,全球政治一體化,全球經濟一體化,唯獨全球文化是多元化,百花齊放,萬家爭鳴。學術觀點不同,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你可以發表你的觀點,我可以發表我的觀點,他可以發表他的觀點,爲什麼非得要求你我他對一件事情的觀點是相同的呢?難道你和我的觀點不同,我和他的觀點不同,我們彼此就要互相诋毀嗎?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不流行一言堂了!今天這個時代在學術上就流行百花齊放,各抒己見!

  一個人的作風沒有問題,你不需要诋毀他;他的經濟沒有問題,也不需要诋毀他;他在政治上沒有問題,你也不需要诋毀他。政治有問題,有黨組織會處理他;作風有問題,他的內部會處理他;經濟有問題,他的領導會處理他。學術觀點不同,能叫有問題嗎?所以在座的將來出去弘法,如果別人的觀點和你的不一致,你不需要诋毀他,你可以談你的觀點,沒有必要把精力放在诋毀他人上。

  比如今天在座的吃了同樣一個蘋果,有的人說這個蘋果是酸的,有的人說是甜的,有的人說是澀的。爲什麼大家的感受會不一樣呢?因爲每個人的身體不一樣,業力不一樣,所以感受也不一樣。大家都學佛,對佛的感受和認識也不一樣。所以每個人說的都是一家之言、一己之言、個人之言,代表不了佛陀。就如同我寫的五本書,談的只是我個人的觀點,誰的觀點也代表不了。你認爲有用,就看一看;認爲沒有用,就把它扔進垃圾桶裏,沒有必要诋毀我。你越诋毀我,你的嗔恨心就越重,你的靈魂受到的傷害就越深,你離道就越來越遠。你不喜歡的東西、你不認可的東西,別人未必不喜歡,不認可。想在學術上搞一言堂是永遠行不通的,想在學術上搞壟斷是絕對不可能的。在學術上永遠都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張嘴,就有多少觀點。如果沒有一部分人把心放在學術上,大家都把心放在政治上、經濟上,這個社會會和諧嗎?會穩定嗎?會太平嗎?你們可以想象這個世間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可怕不可怕呀!

  爲了衆生進步一點點不惜犧牲自己的形象,只有菩薩才有這樣的氣量,才有這樣的胸襟,才有這樣的膽識。只要衆生好,犧牲我個人的形象算得了什麼!只要這個團體、這個企業、這個寺廟受益,犧牲我個人的形象算得了什麼!只要佛教受益、叁寶受益,犧牲我個人的形象又算得了什麼!我時常說:“僧人是魚,佛教、寺廟是大海,是水。海都沒有了,水都沒有了,我們這條魚又能活多久呢?”你想保護你個人的利益,如果你無知,就會損害常住的利益,結果大家都攻擊你;如果你有智慧,換一個手法,維護常住的利益,最終你個人的利益也得到了保全。這就是有智慧與沒有智慧做事的差別。

  只是因爲你的觀點與他的不一致就诋毀你,這是什麼行爲呢?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緣分,不同的空間,屬于你的緣分別人拿不去,不屬于你的,給你,你也接不住。無量劫以前,我們彼此都結了不同的緣,所以佛菩薩才有千百億化身。當觀世音菩薩化身成老子時,度了一部分衆生。還有很多衆生沒有被度,可能觀世音菩薩又身化成達摩祖師,又度了一部分人。仍然有很多衆生沒有被度,可能觀世音菩薩又身化成蓮花生大士、孔子等等。不同類型的衆生需要不同的視覺、聽覺、感覺來滿足他們的感官,所以佛菩薩就變著法子來滿足大家的六根,目的是爲了度凡夫衆生。

  當別人否定你的觀點時,你不要煩惱,不要生氣,更不要生嗔恨心。不同的衆生有不同的根器,不同根器的衆生接受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老師。所以佛教有一個觀點:有多少種類型的衆生,就有多少種不同的法門。法門是明師、佛菩薩的一個設計,真正心靈的法門只有一個。但是進入心靈的法門則無量無邊。只有當你進入心靈的空間,才會發現解脫之道獨此無二,而入手處則數不勝數。

  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都會碰到競爭對手。剛開始競爭靠的是價格、質量、服務、信用。競爭到最後靠什麼呢?也就是最後的服務與信用是什麼呢?就是人品,就是德性。沒有過硬的德性,世間的競爭你無法立足,出世間的修道你也無法得道。而且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團隊。如何才能把一個優秀的團隊凝聚在你的麾下呢?靠手段技巧只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有用,過了這個時間空間就沒有用了。但是有了德,在任何時間,到天下任何一個角落都有用。

  我說一個發生在我身上很現實的例子。比如東華寺這些小徒弟,我說同樣一句話,講同樣一個道理給他們聽。有的人聽完了感激涕零,痛改前非;有的人聽完了覺得有道理,但不去落實;有的人聽完了生嗔恨心,在心裏罵萬行;有的人聽完了馬上跑了,說與我無緣。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不僅佛如此,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如此。你說一句話,十個人聽了有十種不同的理解、十種不同的感受、十種不同的結果。也許你說這句話只有一個用意,但是十個人理解爲你有十個用意。

  我們今天對佛經的理解,如果釋迦牟尼佛在場的話,早就跳起來了!所以古人說:“依文解意,叁世諸佛喊冤。”我們認爲佛經是究竟圓滿無漏的,可是卻被某些教徒視爲歪理邪說,不究竟,他們認爲他們的學說才是究竟圓滿的。這就是衆生與聖人的緣分不同。有時候一個明師說的一句話不夠究竟圓滿,衆生聽了卻悟到了究竟圓滿的大道之理;有時候這個明師說的話是圓滿的,衆生聽了卻覺得不圓滿,沒有觸動他。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沒有度一個衆生,你所謂的被度了,是因爲你自己的菩提心生起了,被我撞上,才所謂我度了你,實際上我並沒有度你。如果你的菩提心沒有生起,我怎麼跟你講經說法,示現神通,無私奉獻,你也不會信奉佛法。”佛教裏面“對機說法”這句話意味非常深長,有幾個人知道何爲對機說法?又有幾個人知道如何對機說法呢?

  爲什麼同樣一句話,每個人聽起來感覺都不一樣呢?因爲每個人的業力不一樣,素質修養不一樣,修爲層次不一樣,人生觀價值觀不一樣……我們學佛的人素質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不要緊,價值觀不同不要緊,能力不同不要緊,智慧有高低之差也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了生死、超叁界、成佛作祖。正因爲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盡管我們的素質、價值觀、能力、學識、智慧都不同,我們仍然能走在一起。既然我們有了這個共同的目標,爲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本位上就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在企業管理上有一個理念:員工的價值觀不統一沒有關系,能力素質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也沒有關系,但是大家的願景,也就是最終的目標必須一致,否則這個企業、這個團體無法管理,無法生存,無法持續發展。

  一個人到任何地方都要工作,都要付出,都要被約束。到任何地方,只要你付出了,也都會有收獲。但是到任何地方你想要完全地自由自在,那是不可能的。當初造化在造人的時候,我們就是一個不完美的個體,需要另外一些因緣的輔助才能發揮十分的作用,否則我們永遠只能發揮五分六分、七分八分的作用。萬事都要因緣具足才能發揮十分的作用。我們所修所行都是把因緣聚集在一起,當因緣具足了,你的理想、他的理想、我的理想都能實現。所以佛教說只有在衆因緣和合具足的情況下才能成事。

  如何讓衆因緣和合具足呢?只要把我們的習氣、嗜好、棱角砍掉,我們自身這個小緣很快就會和宇宙這個大緣聚在一起,衆因緣就和合了,我們自然就入道了。之所以今天我們還沒有入道,無法入道,就是因爲我們身上的棱角突出,習氣太重,嗜好太多了。我們總說自己業障重,什麼叫業障?棱角突出就是業障,嗜好太多就是業障,習氣太重就是業障!一個學佛修道的人是不允許有太多嗜好的,尤其是與修道無關的嗜好,你唯一的嗜好就是學道、了道、成道,否則你不可能獲得究竟之道。你每有一個嗜好,就分散一次精力;每有一個嗜好,就産生一個妄想;每有一個嗜好,就結一個虛幻的緣。所以想培福修德,想學佛修道,想了生死,就不能有太多個人的主觀意志,不能有太多的自我。只有一個人的自我不斷地減少,降低,才能斷惡迎善,才能廣結善緣,才能融入道。

  問:佛教、道教、基督教,每個教講的德好像都不太一樣。請問何謂德?

  師:不管哪個教講的德,真正體現出來的都是無我。如果有“我”參雜進來,就不是真正的德。究竟圓滿的德一定是不包含自我在內的,否則就是自我的表現、自我的需求。我們佛教講修煉的最高境界是無我,無我才是究竟圓滿的德。達到了無我,一切都不從自身考慮,不從自我出發,都是爲了衆生,這才是德的最高體現。道教講人天合一,人天合一也是無我、忘我的境界。只要有一個“我”存在,就無法達到人天合一。以基督教的觀點,別人打了你的左臉,你把右臉也轉過來讓他打,這也是無我的體現,也是無我的境界。

  祝願大家都無我,都忘我,都超越自我,與佛菩薩融爲一體。

  釋萬行2013.8.20

  

《德不配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