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頭腦與靈感的區別

  頭腦與靈感的區別

  師:想聽什麼呢?今天好像沒有靈感。你們說靈感怎麼來呀?

  答:靈感就是靈性的感應。

  師:(笑)說的好!靈感就是靈性的感應,它絕不是用頭腦來感應的。可我們往往是用頭腦,不用靈性。用頭腦怎麼會有靈性的感應呢!打個比喻,如果頭腦是個到達十層樓的梯子,靈性這個梯子卻能達到一千層。十層與千層的梯子就高度來講是有天壤之別的。所以無論你用頭腦再怎麼修道,對于真實的道——本來面目,頭腦是永遠無法達到的,甚至連想像都無法想像。只有抛棄頭腦,用靈性這個梯子才能進入靈性的層次,否則你所修的、所講的、所悟的、所運用的全是頭腦的産物。一切法門都不外乎先把頭腦集中,再進一步把頭腦抛棄。要想抛棄頭腦,首先要在瞬間能夠集中的前提下,才能達到。頭腦處于散亂狀態,你是無法抛棄它的。

  打坐時我們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想把頭腦集中起來,方法和手段在頭叁腳可能有用,超過第叁步以後頭腦就用不上了。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性的用頭腦思維,有時遇到難題,無論我們怎麼思維,答案就是出不來。此時不妨放棄思維,就讓腦袋空空的,一無所住,什麼都不想反而能發揮它的潛能。越是給頭腦施加壓力,它越發揮不了作用。頭腦是無常的,它無法總處在一個頻率上,佛教講諸法無常,其中包含了頭腦的思維也是無常的。

  古往今來,老祖宗們不知創立了多少法門,都是爲了對治我們的頭腦和身心。由于頭腦的瞬息萬變,所設計的方法只能在短時間內有效,所以佛門有句話“法門無量誓願學”,即是說任何方法都不能以一貫之。人的身體和情緒經常會産生不同的反應和變化,今天身體喜歡動,頭腦也很活躍,采用的方法就不同;明天頭腦和身體都不願意動,那麼用功的方法也不一樣。作爲一個修行人,至少要掌握叁個以上的用功方法。方法在身體和頭腦沒有空掉之前尤爲重要,而身體和頭腦空掉以後就只有一個方法,即所謂的“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究竟哪個階段爲“方便有多門”階段呢?就是指在身體和頭腦未空掉之前,這個階段才需要有多種方法。身心俱空進入靈修階段後就只有一個方法——即靈性的感應。只有當頭腦和身體空掉之後靈性的力量才會蘇醒,才能生發。此時使用的力量,或者說工具,就是這個靈性。一旦把這個工具拿到手,做任何事情所使用的都是靈性的力量。頭腦的力量是極其有限的,就像再硬的木頭也抵不過最差的鐵。木頭再硬,遇火則化,逢水便腐。鐵雖然也能被火融化,被水腐蝕,但在時間上要比木頭長久得多。靈性的力量無論你怎麼用,她永遠不會少,所謂的不增不減,指的就是靈性的力量。駕馭不了頭腦,就無法使用靈性的力量,更何況做她的主。正如佛門裏講的,要想生死做主,首先要做身口意的主人。任何一個成功的人都不外乎能管住自己的身口意,能支配自己的情緒,不被它們牽著走。

  一個人對自己的身心能夠主宰幾分,主宰到什麼程度,且不說在出世間靈修方面要有所成就,即使在世間生活中要想有所成就,也和你主宰自己身口意的程度有著絕對的關系。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每天早晨有好多人都起不來,如果你連身體都支配不了,你又如何支配你的心呢?修行人無論在任何時侯、任何地方,都不要被環境左右、改變,包括到了居士家裏或賓館裏,都應視如寺廟,都在用功。你不要想今天是在賓館或在信徒家裏,四點鍾就不用起來了,這樣回到廟裏你會很痛苦。

  找到一個方法,投入足夠的時間,功夫才會慢慢出來。並非給你個方法,你就能成佛。佛,或者說道,是不需要修的,就在你這裏,拿來就可以用。若說道是修來的,打造出來的,那說明她是有爲的,既然她是靠人爲來的,修來的,而人本身就是不究竟的,不究竟的工具怎麼能造出究竟的産品呢?

  大家說說,爲什麼我們不能啓用這個道?感覺不到道就在我們周圍彌漫?爲什麼我們人人都有佛性,都是佛,但卻發揮不了佛的力量?是什麼原因呢?

  答:是頭腦的慣性很難止住。

  

  答:散亂,身上的習氣太重了…

  答:每個人身上都有太多的貪,嗔,癡,惡習。因爲言行舉止不符合道,自然也就無法把握道,入道…

  

  師:太多的愛好分散了你的精力,每個愛好都會分散掉你的一股心力。問問你自己有多少嗜好?如果你是得道後再回來,無論你有多少嗜好,它就永遠也拉不動你了。你可以隨時拿起任何一個嗜好,把玩之後隨即扔掉,真的是來去無痕。可是我們現在尚未入道,本來就在世俗的愛好裏,同時還想尋求道,你怎麼可能找到道呢?昔日祖師說的“世俗一切皆是道”,是建立在他已經從世俗中跳出來,進入到道裏後再度回入世俗,此時他才有資格說“世俗一切皆是道,皆不違背道”。就像六祖說的“自性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本自圓滿,無修無證。”既然六祖已經達到這種境界,幹嘛還要跑到五祖那裏求法呢?還要隱藏到獵人隊裏修煉十多年呢?六祖二十九歲就悟到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道理,但是五十七歲時他才講了《壇經》。現在在坐的,人人都會講這個道理,它是我們的嗎?既然這個基本的道理都不是我們悟到的,更不要說實證了。

  前幾天我在廣州和一個佛學博士聊天,談到佛教現狀和一個令大家很擔憂的現象,現在有好多年輕方丈,一方面爲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另一方面在社會上做任何事都講究學曆,教育背景(當方丈也要有一定的學曆),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學校出臺了讓教授自己找外快、創外彙的政策。于是好多大學的哲學系便以宗教科目招收宗教人士去讀書,學製四年,學費八萬元。每年在校讀兩個月,其余時間爲函授,最後專家教授給你簽字、頒發證書。出家幾十年的和尚也要讓這些專家教授頒發證書,你的修證、你的佛學要讓他們來給你印證。長此下去,佛法的中心就轉移了,就不在和尚身上了。

  學曆只是一種經曆。經曆的再多,沒有感悟,沒有悟道,有什麼用呢?學校給老師政策,讓他們自己去找外快,老師要的是錢,這些法師要的是虛榮心。一說我是北大的,我是清華的,我是人大哲學系佛學研究班畢業的研究生……你想當方丈,某些地方官員甚至會問你:“有沒有大學畢業證書啊?”因此,一些想當方丈的也不得不去學。你的修行再高,某些領導不認可你,他只認可你的學曆,你沒有北大清華的經曆,我是領導就不用你。這樣下去佛法也會變味,這是何等的悲哀!如果你在內在找到了“道”,你擁有了這個大力量,你還需要到外面去尋求學曆嗎?

  我並非說學習沒用,我也不反對讀大學。你必須清楚——你需要什麼,你學這個東西用來做什麼?若僅僅是爲了滿足虛榮心而去做這件事,那就沒有意義了。就像有的人從六歲開始讀書,到了叁十幾歲還在讀,他把讀書當成了目的,當成了他人生的事業。殊不知讀書只是做人做事的一個手段和工具,讀書的目的旨在讀完書後到社會上去啓用,它只是人生的一個短暫時期。結果讀書所獲取的知識的力量從來沒有得到發揮,讀了幾十年書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讀對了,還缺哪方面的知識。讀書固然重要,但是讀社會讀人更重要。書不是道,書只是通向道的一個路標。讀再多的書,若無實踐,也如同我們天天聞法,卻沒用自己的身體去驗證,去感受一樣。

  我始終持一觀點,各個宗教的經典都是他們的教主在開悟以後和信徒們喝茶聊天的記錄,所講的無非是他證道後的感悟與感想,記錄成文後留給了後人,我們就當成經書了。的確,我們應該尊重古聖先賢的思想並封其爲經典,但是,我們更應該向他們一樣去實踐,沿著他們走過的路去驗證他們所經曆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與其相同的思想,也就不需要再讀經書了。如果不拿自己的身心去驗證,縱然你把叁藏十二部背得滾瓜爛熟,也是沒有用的,既開不了智慧,也了不了生死,無非是增加一些知識而已。

  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必須配合禅定。經書對于有禅定功夫的人來講屬于智慧,對你們來講就屬于知識,仍屬于頭腦的産物。就好比鋒利的寶劍,你不會用,拿回家只能切菜劈材;你會用,就能撥亂反正,保一方太平。人人有佛性,人人心中有道,有上帝,有神,爲什麼這些大的力量出不來呢?HL來了沒有?

  答:來了。

  師:你每天靜坐幾個小時?

  HL:早上一個小時,晚上兩個小時,不到叁個小時。

  師:唉呀,那也不錯了。一天能坐叁個小時,有幾個能坐叁個小時?舉手讓我看一看。就你一個人嗎?不會吧,這麼多出家人,一天還保持不了叁個小時?

  衆:夜不倒單。

  師:夜不倒單也算叁個小時以上,低于叁個小時就不要舉手了。每天不管幹什麼,在哪裏,我都是雷打不動,絕不少于叁個小時靜坐。晚上睡覺前最少一個小時,早晨起來一般是兩、叁個小時,白天要麼上午,要麼中午,不少于一個半小時。

  沒幾個人舉手。想成佛的人有多少呢?哎喲!想成佛的還不到一半,也不多。沒有舉手的想成什麼啊?

  衆答:學佛。

  師:學佛的目的不就是成佛麼?不成佛我們學佛幹什麼呢?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最終我們也做佛。只是信佛是成不了佛的,只有學佛,將來才能成佛。身爲出家人,你的心不能每天保持在道裏,就有違你出家的本懷。每天心裏想的最多的就是對道的思念,就是在念道。念佛、念法、念僧都是在念道。盡管我們還有世俗的種種愛好,但它占據你心靈空間的比例應該少之又少,有時看一眼,嘗試一下就要馬上丟掉。否則,一旦它在你的心靈上落地生根,這邊有所得,那邊必有所失,力量永遠是平衡的。紅塵中你什麼都擁有,你還想擁有道,那是不可能的!

  出家人走出去還是會受很多人尊重的,因爲你跟俗家人不一樣。許多俗人做不到的,你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所以世俗人會高看我們一…

《頭腦與靈感的區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提要求要有本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