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眼。如果我們穿著出家人的衣服,想的、做的卻與俗人一樣,那你幹嘛還要穿出家人的衣服?穿俗家衣、做俗家事不是更爽麼?無論你忙什麼,追求什麼,首先要考慮你所做的一切是否在輔助自己修道?能否讓自己修道有進步。如果對修道是掣肘的,再好也要馬上放下。每天都要看住自己的心與念頭,不要讓念頭落入世俗的紛爭裏,要把它牽過來放在道裏,每天都要看自己的心是否沾染上世俗的信息、心靈是否清淨,要像神秀說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如果我們的心量與慈悲心一直沒有增長,說明我們的修行根本沒有進步。
偶爾你聽到聲音,看到周圍有股光,感覺有股力量向你靠攏,這是功夫(境界)。何謂境界?現象就是境界。生理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界現象合起來謂之境界。既然是現象,就是虛幻不實的,有生有滅有來也有去的。天天追求這些境界有何用?該來時它就來了,該去時自然去了。只有時時刻刻看住自己的心,不住在俗事上,不被俗事牽走,這才是你真正要做的。
盡管我們出家了,但是並未脫離現實社會。其實出家人和衆生更接近,融洽的更好,同時又不會被社會染汙,不會被衆生牽著走。我們是引導社會,引導衆生的,不能讓社會來誘導我們。作爲出家人,如果你見一樣東西愛一樣東西,見一個人追求一個人,放不下,說明你已迷失方向。見到你的人應該仰慕你,跟你走,而不是你跟著他走,你要轉動他,而不是被他轉。有時我們之所以被俗人轉,就是因爲沒有管好、沒有牽製住自己的身口意,所以才被對方牽引過去。
能夠做身口意主的是我們的心和頭腦,頭腦與心只不過是不同層次的力量而已。你駕馭不了頭腦,就無法使用心靈的力量。我一上來就問何爲感應,心靈的力量就是感應。爲什麼我們感應不到心靈的力量呢?因爲我們每天感應的都是世俗的財色名利和世俗的貪嗔癡。都與它們感應了,你哪來的靈感去和道感應呢?靈感是不會與世俗的財色名利、貪嗔癡産生感應的,如果你使用的是靈感,靈感只和靈産生感應,或者說靈只與靈感感應。頭腦自然就和世俗的財色名食睡,貪嗔癡慢疑感應。你手裏拿著什麼工具,就發揮什麼工具的力量。你手裏拿的是靈感,就和靈感應;你手裏拿的是頭腦,就和世俗的貪嗔癡感應。我們身上就兩股力量——頭腦的力量(人的力量)和靈性的力量(佛的力量)。在座的都是佛教徒,所以我們說佛的力量、佛性的力量。如果在座的都是基督徒或伊斯蘭教徒,我們就說是上帝或真主的力量。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佛的力量,有佛性在也有人性在,所以我們身上始終是兩種力量在較勁。
你想讓哪一種力量發揮的更好呢?你學佛,想成佛,你就要讓人性這股力量靠邊站,用佛性的力量來取而代之。怎麼取代呢?要想辦法讓頭腦的力量減慢,讓它靠邊站。因爲人性的力量是以頭腦爲主,所以古聖先賢才設計了許多方法和技巧給頭腦玩兒,把它拴住。頭腦不再胡蹦亂跳了,只作用在一個法上或一件事情上,比如說用打坐、誦經、數數給它玩,它就沈醉了,一旦頭腦醉了,佛性的力量就生發起來了。所有的方法就一個目的——讓頭腦先醉下來。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參禅參到一心不亂,不都是頭腦醉了嗎?只有當頭腦用到一心不亂時,這邊的力量才能生發。當這邊的力量發生了,你會發現,頭腦的力量自然會跟隨真正的主流力量——也即靈性的力量走。
如何讓頭腦醉呀?就是我平時教你們的蓮花生靜功之法。我在東華寺先後給常住公開傳授過四次,對大衆講過四次用功的方法。你們誰來複述一下?(弟子們相繼講述了蓮花生靜功之法)
師:幸虧我在外面給叁十個人傳了我的法,另外斷斷續續散落在我的每一本書裏。在我的微博裏是原原本本、一字不漏地將老祖師傳下來的法公布于世了。不過多數人可能看不懂,因此不會用功。有的人也許看得懂,但也未必會用功。誰能把我到兜率天之前寫的那段傳法偈子背下來?
衆:你個癡漢,二十余年打成片還不能說了算,如今又上兜率天,你咋用功!目前無法意目前,閉目開眼往前看,有眼無珠人不識,一目了然觀大千,剔眉瞠目黑變白,綿密不絕,能所脫空知己滅,原來家風依舊,學佛做人,做人學佛。
師:這裏面的用功方法會不會呀,會多少?我先不問你用不用得上手,這個方法你會用吧?
衆:會用。
師:當初五祖手下有一千多個徒弟,結果衣缽卻被外人,一個南蠻子給拿跑了。將來東華寺也是這樣,越是親近的人越是學不到東西。並非跟隨明師多少年就學到多少東西,恰恰相反,真正得利受益的,讓明師靠得住、有指望的都是圈外的人,圈內的人是得不到的。就相當于父母越喜歡的子女,最後養老送終盡孝的,恰恰是父母親最不喜歡的那個子女。
衆:師父,你說這話讓我們心裏很難受。
師:(笑)本來就是這樣。你們可以看看世間上是不是這樣的。父母親越是不喜歡的子女,最後撐起家族的,就是小時候父母最不喜歡的那個,最後讓父母受益的也是這個父母最沒把他當回事兒的子女。在公司也是這樣,老板越是器重的人,最後反而沒能起多大作用,恰恰是老板沒有放在心上的人,最後力挽狂瀾,掌管公司。翻開祖師傳記你們也會看到,真正能夠接他衣缽,傳承法脈,弘揚他的思想的都不是他的弟子,而是他的法子(法子也屬于弟子的一種)。弟子不管什麼素質,只要來了,爲了不斷他的慧命,給他種個因,師父就給他剃度了。而法子,沒有一定的成就和影響力做基礎,他是不敢開口向明師——有影響力的和尚提出接法,並弘揚他的法脈的。就像虛雲老和尚剃了一千多個弟子,而繼承他的衣缽的卻沒有一個。能弘揚他的思想,繼承他的衣缽的恰恰都是他的法子。
我今天就是再講一遍靜功,你們還是記不住。我在公開場合講過四次,剛才有幾個人記的還算比較多,有幾個要害都沒記住。你對這個東西不渴望,給你講,你沒感覺。就像偷技藝的,他對這個東西渴望,當你在表演、訓練時,他瞟一眼就記住了。如果他對你的東西不渴望,你在他面前練十遍也沒用。所以我一貫主張不要保守,他不喜好這個東西,你教他,他也不會學。他好這個東西,你不教他,他也學得會。他不從你手裏得到,他會從別人手裏得到。他是這塊料子,你不給他,他將來也會擁有,不如早一點給他。是人才,你是壓不住的。不是人才,你怎麼提拔培養都沒用。
其實我們寺院的小和尚,論智商都比我高,但就是不去做。個個都有理想,就是不爲自己的理想去努力,不爲自己的理想去死,去活,去忍氣吞聲,去流血、流淚、流汗。那你的理想就成了妄想。有了理想就應該爲這個理想而活,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這個理想。咬定青色山不放松,十年、二十年、叁十年,就這一個目標,就咬著這一件事不放,就憑你們的智商,叁十年磨一劍,絕對能夠成爲權威。我出家二十六年就幹這一件事,現在基本上都上手了,無論是坐著,躺著,還是蹲在衛生間裏,任何環境、任何時候、任何一個姿勢都可以隨時進入狀態。二十六年來就渴望這一件事,就做這一件事情。如果你們像我一樣就做這一件事,會比我容易的多,因爲你們的智商都比我高。你們只是投入的時間太少,愛好太多,這個也想做,那個也想做。你看我二十六年來,其他的什麼都沒學,什麼都沒做,什麼愛好都沒有。當然我也有很多想法,但是想一想馬上就扔掉了,絕不會留在心裏。20歲的時候我就立定了志向,就有了目標,所以無論碰到什麼機會、機緣、好事我看都不看,就怕受到影響,讓我分心。經不起誘惑的,拿在手裏看一看,發現這個不是我的初衷,馬上就把它扔掉了。爲什麼很多人做不成事呢?因爲初衷立定之後一路走來,沿途風光太多,于是見一個愛一個,見一個抓一個。有個成語怎麼說的啊?
衆:“朝叁暮四”。
師:不是朝叁暮四。
衆:“見異思遷”。
師:大聲一點,叫什麼呢?
衆:“見異思遷”!
師:對!見異思遷。愛好太多了就忘掉了初衷。出家了,只允許你有一個愛好——就是悟道、成佛、了生死!與這個無關的都不允許你愛好,都不允許你去做。只要和這個有關的,怎麼做、怎麼愛都行。人的精力有限,不能分心,一輩子只能幹一件事。這一件事沒幹成之前,不許你去幹第二件事。一個方法你學不通,無論你有多少方法都學不通。前面這個方法你之所以沒學通,就是因爲你沒有駕馭住自己的身口意,確切講就是自己的頭腦。你能駕馭自己的頭腦和妄念,任何一個法給你,五分鍾就上手了。你能開一個牌子的汽車,所有牌子的車你都會開。你會在淨土門中用功,禅宗你也會用功,天臺宗、密法你都會用功。
所有的宗與法都是人劃分的,都是人爲的鬼把戲。無論創立多少宗派,立多少山頭,設立多少法門,“道”只有一個。耶稣基督稱其爲上帝,穆罕默德稱其爲真主,印度教稱其爲大梵,釋達多稱其爲本來面目。明天你再創了個教,可以起名OK。當今世界都在玩“正能量”,便稱之爲“正能量”。再過叁、五十年還會有人給它起千百個名字。不管它有多少個名字,都要在你駕馭了身口意之後才能擁有它。否則你不配擁有它,因爲你無法與之對接。
只要你得到了這個力量,成神也好,成佛也好,成上帝也好,成什麼都可以。否則不管你是教徒還是凡夫,都無法了脫生死。盡管你信她,但你沒有與她溝通並與其融爲一體,就像手機沒開機,沒有接到信號一樣,不管你多麼虔誠,照樣輪回。只有和她溝通了,融爲一體了,你吃喝嫖賭也是和它融爲一體的。當然,得到這個力量的人是絕對不會再吃喝嫖賭的,因爲他已經得到了最高的力量,根本不需要這些低級的東西了。一個擁有根本的人,怎麼還會回來走過程呢?他今天之所以能得到這個東西,是因爲他之前已經放下了世俗的這些低…
《頭腦與靈感的區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