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我是邪教不就等于说你自己也是邪教吗?”他想想有道理,后来在网络上就不再说“万行邪教”,改成“万行邪僧”了!
他不认可我的观点很正常。你可以阐述你的观点,我可以阐述我的观点,学术争论是很正常的。学术从来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全球政治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唯独全球文化是多元化,百花齐放,万家争鸣。学术观点不同,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你可以发表你的观点,我可以发表我的观点,他可以发表他的观点,为什么非得要求你我他对一件事情的观点是相同的呢?难道你和我的观点不同,我和他的观点不同,我们彼此就要互相诋毁吗?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流行一言堂了!今天这个时代在学术上就流行百花齐放,各抒己见!
一个人的作风没有问题,你不需要诋毁他;他的经济没有问题,也不需要诋毁他;他在政治上没有问题,你也不需要诋毁他。政治有问题,有党组织会处理他;作风有问题,他的内部会处理他;经济有问题,他的领导会处理他。学术观点不同,能叫有问题吗?所以在座的将来出去弘法,如果别人的观点和你的不一致,你不需要诋毁他,你可以谈你的观点,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诋毁他人上。
比如今天在座的吃了同样一个苹果,有的人说这个苹果是酸的,有的人说是甜的,有的人说是涩的。为什么大家的感受会不一样呢?因为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业力不一样,所以感受也不一样。大家都学佛,对佛的感受和认识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说的都是一家之言、一己之言、个人之言,代表不了佛陀。就如同我写的五本书,谈的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谁的观点也代表不了。你认为有用,就看一看;认为没有用,就把它扔进垃圾桶里,没有必要诋毁我。你越诋毁我,你的嗔恨心就越重,你的灵魂受到的伤害就越深,你离道就越来越远。你不喜欢的东西、你不认可的东西,别人未必不喜欢,不认可。想在学术上搞一言堂是永远行不通的,想在学术上搞垄断是绝对不可能的。在学术上永远都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张嘴,就有多少观点。如果没有一部分人把心放在学术上,大家都把心放在政治上、经济上,这个社会会和谐吗?会稳定吗?会太平吗?你们可以想象这个世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可怕不可怕呀!
为了众生进步一点点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只有菩萨才有这样的气量,才有这样的胸襟,才有这样的胆识。只要众生好,牺牲我个人的形象算得了什么!只要这个团体、这个企业、这个寺庙受益,牺牲我个人的形象算得了什么!只要佛教受益、三宝受益,牺牲我个人的形象又算得了什么!我时常说:“僧人是鱼,佛教、寺庙是大海,是水。海都没有了,水都没有了,我们这条鱼又能活多久呢?”你想保护你个人的利益,如果你无知,就会损害常住的利益,结果大家都攻击你;如果你有智慧,换一个手法,维护常住的利益,最终你个人的利益也得到了保全。这就是有智慧与没有智慧做事的差别。
只是因为你的观点与他的不一致就诋毁你,这是什么行为呢?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缘分,不同的空间,属于你的缘分别人拿不去,不属于你的,给你,你也接不住。无量劫以前,我们彼此都结了不同的缘,所以佛菩萨才有千百亿化身。当观世音菩萨化身成老子时,度了一部分众生。还有很多众生没有被度,可能观世音菩萨又身化成达摩祖师,又度了一部分人。仍然有很多众生没有被度,可能观世音菩萨又身化成莲花生大士、孔子等等。不同类型的众生需要不同的视觉、听觉、感觉来满足他们的感官,所以佛菩萨就变着法子来满足大家的六根,目的是为了度凡夫众生。
当别人否定你的观点时,你不要烦恼,不要生气,更不要生嗔恨心。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根器,不同根器的众生接受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老师。所以佛教有一个观点:有多少种类型的众生,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法门。法门是明师、佛菩萨的一个设计,真正心灵的法门只有一个。但是进入心灵的法门则无量无边。只有当你进入心灵的空间,才会发现解脱之道独此无二,而入手处则数不胜数。
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都会碰到竞争对手。刚开始竞争靠的是价格、质量、服务、信用。竞争到最后靠什么呢?也就是最后的服务与信用是什么呢?就是人品,就是德性。没有过硬的德性,世间的竞争你无法立足,出世间的修道你也无法得道。而且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团队。如何才能把一个优秀的团队凝聚在你的麾下呢?靠手段技巧只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有用,过了这个时间空间就没有用了。但是有了德,在任何时间,到天下任何一个角落都有用。
我说一个发生在我身上很现实的例子。比如东华寺这些小徒弟,我说同样一句话,讲同样一个道理给他们听。有的人听完了感激涕零,痛改前非;有的人听完了觉得有道理,但不去落实;有的人听完了生嗔恨心,在心里骂万行;有的人听完了马上跑了,说与我无缘。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不仅佛如此,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如此。你说一句话,十个人听了有十种不同的理解、十种不同的感受、十种不同的结果。也许你说这句话只有一个用意,但是十个人理解为你有十个用意。
我们今天对佛经的理解,如果释迦牟尼佛在场的话,早就跳起来了!所以古人说:“依文解意,三世诸佛喊冤。”我们认为佛经是究竟圆满无漏的,可是却被某些教徒视为歪理邪说,不究竟,他们认为他们的学说才是究竟圆满的。这就是众生与圣人的缘分不同。有时候一个明师说的一句话不够究竟圆满,众生听了却悟到了究竟圆满的大道之理;有时候这个明师说的话是圆满的,众生听了却觉得不圆满,没有触动他。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没有度一个众生,你所谓的被度了,是因为你自己的菩提心生起了,被我撞上,才所谓我度了你,实际上我并没有度你。如果你的菩提心没有生起,我怎么跟你讲经说法,示现神通,无私奉献,你也不会信奉佛法。”佛教里面“对机说法”这句话意味非常深长,有几个人知道何为对机说法?又有几个人知道如何对机说法呢?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每个人听起来感觉都不一样呢?因为每个人的业力不一样,素质修养不一样,修为层次不一样,人生观价值观不一样……我们学佛的人素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不要紧,价值观不同不要紧,能力不同不要紧,智慧有高低之差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了生死、超三界、成佛作祖。正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尽管我们的素质、价值观、能力、学识、智慧都不同,我们仍然能走在一起。既然我们有了这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本位上就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在企业管理上有一个理念:员工的价值观不统一没有关系,能力素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也没有关系,但是大家的愿景,也就是最终的目标必须一致,否则这个企业、这个团体无法管理,无法生存,无法持续发展。
一个人到任何地方都要工作,都要付出,都要被约束。到任何地方,只要你付出了,也都会有收获。但是到任何地方你想要完全地自由自在,那是不可能的。当初造化在造人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个体,需要另外一些因缘的辅助才能发挥十分的作用,否则我们永远只能发挥五分六分、七分八分的作用。万事都要因缘具足才能发挥十分的作用。我们所修所行都是把因缘聚集在一起,当因缘具足了,你的理想、他的理想、我的理想都能实现。所以佛教说只有在众因缘和合具足的情况下才能成事。
如何让众因缘和合具足呢?只要把我们的习气、嗜好、棱角砍掉,我们自身这个小缘很快就会和宇宙这个大缘聚在一起,众因缘就和合了,我们自然就入道了。之所以今天我们还没有入道,无法入道,就是因为我们身上的棱角突出,习气太重,嗜好太多了。我们总说自己业障重,什么叫业障?棱角突出就是业障,嗜好太多就是业障,习气太重就是业障!一个学佛修道的人是不允许有太多嗜好的,尤其是与修道无关的嗜好,你唯一的嗜好就是学道、了道、成道,否则你不可能获得究竟之道。你每有一个嗜好,就分散一次精力;每有一个嗜好,就产生一个妄想;每有一个嗜好,就结一个虚幻的缘。所以想培福修德,想学佛修道,想了生死,就不能有太多个人的主观意志,不能有太多的自我。只有一个人的自我不断地减少,降低,才能断恶迎善,才能广结善缘,才能融入道。
问:佛教、道教、基督教,每个教讲的德好像都不太一样。请问何谓德?
师:不管哪个教讲的德,真正体现出来的都是无我。如果有“我”参杂进来,就不是真正的德。究竟圆满的德一定是不包含自我在内的,否则就是自我的表现、自我的需求。我们佛教讲修炼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无我才是究竟圆满的德。达到了无我,一切都不从自身考虑,不从自我出发,都是为了众生,这才是德的最高体现。道教讲人天合一,人天合一也是无我、忘我的境界。只要有一个“我”存在,就无法达到人天合一。以基督教的观点,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把右脸也转过来让他打,这也是无我的体现,也是无我的境界。
祝愿大家都无我,都忘我,都超越自我,与佛菩萨融为一体。
释万行2013.8.20
《德不配位》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