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做不了!你還想功德圓滿,還想成佛?那真的是妄想啊!
所以釋迦摩尼佛最後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喝了以後精神大振,中氣足了,內在的力量一下就升上來了,看到了明星。他可不是看到外面的星星,而是看到裏面的明星。他在雪山上靜坐了六年,夜夜都看到天上的明星,都沒有開悟,爲什麼那一晚看到明星就開悟了呢?因爲喝了羊奶,他的精氣神充足了,內在的明星就升起來了,他才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他看到的星光就是他的自性之光,就是他的本來面目,就是他的佛性。
當然,他是一睹永睹,一見永見。不像我們有些人偶爾也會看到這顆星星,但是卻一去不複返。爲什麼會一去不複返呢?因爲你的惡習沒有斷,惡習的力量比這顆星星的力量還要強大。你之所以看到了星星,是因爲那一刻你的惡習在打瞌睡,在沈睡,所以星星就出來了。可是很快你的惡習又開始擋道,又占主導地位了,所以星星又沈下去了。我們之所以沒有解脫,之所以不能解脫,就是身上的惡習太多了,把我們束縛得太緊太深了。如果你沒有任何嗜好,誰都拉不住你。你的嗜好多了,隨便一個人就把你拉住了——你喜歡錢,他給你錢,你就變成他的奴隸了;你喜歡聽好聽的,我天天對你說好話,你就變成我的奴隸了。如果你什麼都不喜歡,什麼都能隨時扔下,誰都拉不住你,誰也影響不了你!
先不說我們有沒有禅定功夫,只要我們出家人道心堅定,就會影響很多人,走到哪裏就會影響到哪裏,無心無意之中都會結到很多善緣,修得很多福報。你沒有道心,無意之中你也會讓很多學佛的人道心跌落,你還以爲你在學佛,在修功德,實際上你是在做壞事!身爲一個出家人,如果世間人不能從你身上看到佛的影子,就等于你在做壞事。大家看不到佛,只會看佛的化身、佛的代表、佛的秘書。我們出家人就是佛的化身、佛的代言人、佛的秘書。難道你們不認可這個觀點嗎?
答:認可。
師:我從出家開始,就認爲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言人,就是佛的影子,就是佛的化身。人家看不到觀音菩薩,看不到悉達多,只能看到我們光腦袋。信徒有沒有道心,護不護持叁寶,就看我們怎麼做。就像我們有沒有道心,先看我們的師父有沒有道心一樣。我們報不報佛恩,也是看我們的師父怎麼做。我們的師父又看他的師父如何做。佛法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身爲一個出家人,你的任何一個言行舉止都是在做法事。你以爲只有登壇說法才叫講法嗎?有聲的語言講的不是大法,講的是小法啊!佛教不是講“身教重于言教”嗎?耍嘴皮子算什麼功夫?你身體力行做到了才是真功夫!耍嘴皮子是自己不做,叫別人做,這種人是最可惡的!真正的修行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呼籲別人去做,而是自己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不要認爲你穿著這身出家衣服就有功德了。你是一個樣板和尚,能感召大家來學佛,能讓大家的道心堅定不移,你才有功德。可是我們穿著這身出家衣服,看到我們的人並沒有發心,我們怎麼會有功德呢?除非看到你的人發心了,你才會有功德。你能感化多少人,有多少人來修行、學佛、做好事,你才有多少功德。你感召的人多,你的功德才大。所以佛教說自利利他才能功德圓滿。
問:作爲一個學佛的居士,應該怎麼應對社會上同行之間的惡性競爭呢?毛澤東說:“與人都,與天鬥,與地鬥,其樂無窮。”作爲一個在家居士,我們是不是也要懷著一顆鬥的心,還是應該怎麼應對才合適呢?
師:要鬥啊,但是要跟自己鬥!怎麼鬥呢?就看你自己做事符不符合規矩,是不是走在這個行業的軌道上。如果你沒有,就要跟自己鬥,把自己鬥回到軌道上。就像我們當和尚,也要和自己鬥,看看自己有沒有發心,有沒有把自己奉獻出來,自己的惡習有沒有改掉……所以出家人、學佛人也要鬥,要跟自己的惡習鬥!身爲一個出家人,如果你和世間人一樣有那麼多嗜好,還講究吃,講究穿,你已經脫離軌道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就是沒有經常跟自己鬥。如果你經常跟自己鬥,就能時刻保持在出家人的軌道上,走得很正,不會偏離方向,你也就不會翻車,不會造業障。
問:商業的軌道是什麼?現在商場上都是爾虞我詐,惡性競爭。我在火車上聽到一個人說:“林副主席(可能是指林彪)說不會說假話的人幹不成大事。”當時我感覺這句話似是而非,好像有點道理,又好像沒有道理。
師:假話有時候也得說,但要看在什麼情況下說,以什麼心態說。自利利他的假話爲什麼不能說呢?但是自利損他的假話爲什麼要說呢?你剛才談到生意上的爾虞我詐、弄虛作假,實際上真正做大生意的人不會爾虞我詐,弄虛作假,他會實實在在、清清楚楚地告訴消費者這個産品的優越性在哪裏,不足之處又在哪裏。當你把東西買回去後,就知道哪些方面可以放心地使用,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做生意有做生意的道。你想把企業做強做大,想創立自己的品牌,靠爾虞我詐、弄虛作假是行不通的。要想讓你的企業百年不倒,要想創立一個百年的品牌,你的産品不過關,你的人品不過關,那是不可能的。所謂的創立品牌,與其說你創立了一個品牌,不如說你把自己人品的這個品牌打造成功,推銷出去了。凡是能把品牌打出去的人,都是先從打造自己的人品開始,當他把自己的人品這個品牌打造出來,推銷出去以後,大家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他的品牌就打造成功了。所以産品過關就意味著人品過關。人品不過關,怎麼可能製造出過關的産品呢?
剛才講到,我們做的任何一件事,包括我們穿的衣服都帶著我們的氣息,帶著我們的品質、品味和能力,我們的人品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上盡顯無遺。可是好多人接受不了這個觀點,他認爲衣服是衣服,怎麼會是我呢?這就是他的認識有偏差,人生觀有問題,所以他的價值觀、世界觀全都出問題。人生觀是根本。剛才我給學佛人、出家人說了一個觀點,我說:“出家人,你時時刻刻都要想到你就是佛啊!你不要認爲你代表不了佛。沒錯,從你的內心來講,你不應該把自己看成佛,但有一點你必須認可,就是:我是佛的影子,我是佛的代言人,我是佛的代表。世間人看不到佛,會看我們出家人,以我們出家人的言行舉止來評價佛教。”爲什麼這個觀點你接受不了呢?你認爲悉達多是悉達多,你是你,你和他沒有關系。怎麼可能沒有關系呢?我們之所以崇拜悉達多,是因爲我們先崇拜僧寶,然後才會崇拜佛寶、法寶。沒有僧寶的存在,佛寶和法寶會延續到今天嗎?我們會認可佛寶和法寶嗎?所以僧寶就涵蓋了佛寶和法寶,在我們僧人身上就兼具了叁寶。所以你不要小看自己,你的每一個言行,乃至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都非常重要,你隨時隨地都在傳播佛法,都在做佛事。
問:我是一個學佛的人,也感覺自己是佛的影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但在做生意的時候,同行壓製你,不希望你存在。我也想忍讓,但有時候又會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只是下不了這個決心。我也想,如果能用反面的力量去對付他,爲什麼不能用正面的、善的力量去對待他呢?我應不應該跟他鬥呢?
師:要跟他鬥,但鬥的方式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你知道鬥倒對方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嗎?就是自己強大,自己成功。你不需要放下自己個人的修爲,把對方打倒或者“整死”,這不是正確的方式。正確的方式是你只管提升自己的道德人品、行業知識、業務能力、人脈關系,提升自己産品的質量和服務,提升自己的信譽,這就是在跟對手鬥。當你方方面面都超過了對方,你自然就贏了。可是好多人所謂的鬥倒對方,是用低劣的方式去攻擊對方,打擊對方,傷害對方,陷害對方,這是一種無知的鬥、下流的鬥。真正的鬥是讓自己成長,這才是大鬥,才符合道。
問:如果他用這種惡劣的方式跟我鬥,我該如何面對呢?
師:你可以跟他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他示弱啊。當你的力量真的不能與他抗衡時,我相信沒有人會打一個蹲在地上的人。很多人之所以越鬥越勇,是因爲對方在還手。如果對方不還手,他也不會繼續鬥。你應該回避他,不直接跟他鬥,而是好好做好自己的業務。我們佛門裏面也有競爭啊,你不想跟別人競爭,別人也要跟你競爭。我是怎麼跟人競爭的呢?我就躲起來好好閉關,把自己的寺廟建好管好,多讀經典,多修煉,多鍛煉自己講法的能力,把自己奉獻出去,廣結善緣。當自己的影響力大了,就鬥贏了。不需要和他當面鬥,用拳頭去鬥是最無知的;也不需要用陰險的手段去鬥,那是最低劣的。
正因爲身邊有這些人盯著我們,想和我們爭,想和我們鬥,我們在爲人處事的時候才會小心謹慎,提醒自己盡量不要傷害到他人。有時候有些人想跟我們鬥,是因爲我們忘我了,在做人做事的時候傷到別人的自尊了,或者觸犯到別人的利益了,或者在無意之中讓別人感覺到有壓力、有威脅了。所以別人才想把我們吃掉、滅掉。如果我們所做的一切不讓別人感覺到有壓力、有威脅,而是讓別人感覺到我們對他很友善、很友好,他就會讓我們繼續存在,繼續發展。所以我們強大的目的不是吃掉對方,而是要互利互惠,和平友好地共處。但是一般人表現出來的方式都是:我要強大,我要吃掉他,我要吞並他!結果往往還沒有等到你強大的時候,人家已經把你吃掉了!如果你給對手的感覺是:你強大的同時並不是要兼並他,吞並他,而是會幫助他,扶持他,他就不會想吞並你,就不會跟你鬥。所以你可以強大,可以跟自己鬥,但是不要在行業裏稱王稱霸,不要想著:我要兼並這個企業,吞並那個公司,不要這樣想,否則你的敵人會越來越多。
問:我先生人很好,但是工廠經營不善,面臨很大的危機,他讓我來幫他,可是我的能力有限,面對千瘡百孔的工廠,我該怎麼辦呢
師:請你們身邊的朋友指點啊,他們就是你們最好的高人。一個人的能力差一點不要緊,只要人品過關,就會有很多人願意幫你,在你身邊做事。相反,如果你的能力很強,人品不過關,讓身邊的人感到不踏實,靠不住,誰都不願意在你身邊做事,更不會幫你。所以一個老板體現出來的不是能力有多強,而是人品有多好,人有多踏實可靠,這個才重要。
答:但是他的太踏實了,所有員工都貪,沒有一個不貪的。
師:你現在去扶持他,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了。再說他身邊肯定有一些跟了他很久,忠于他的人,這些老員工對公司的現狀是很了解的,也是有辦法解決的,只要你這個老板肯向他們請教,甚至把權利交給他們,請他們來扭轉這個局面,肯定會有人站出來幫助你的。你有多大的心量,敢用這個人到什麼程度,這個人就會爲你發揮到什麼程度。
另外還要慢慢培養自己的人才。一個公司不可能一下就做強做大,它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各行各業競爭到最後都是以人才取勝,競爭的都是人才。包括我們出家人,包括寺廟,最後競爭的都是人才。所謂的人才競爭,到最後就是道德修爲的競爭、人品的競爭。
釋萬行2013.7.07
《如何功德圓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