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
今天晚上和大家探討一個話題。古人說“有德配位”,也說“德不配位”。我們通常說一個人:別的領導坐在這個位置上都很和諧,很太平,爲什麼你這個領導坐上這個位置以後,單位就接二連叁地出問題,內部也不和諧呢?通常我們會說這個領導的福報不夠。什麼是福報?德性就是福報,一個人的德性夠了,福報就夠了。可是,我們甯願承認自己的福報不夠,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德性不夠,德不配位。
有些領導帶著他的團隊幹得很開心,團隊很和諧,大家的收入很不錯,工作量也不大。即便工作量大,大家也不抱怨。換了一個領導,他一心想提高大家的福利,而且不讓大家累著、餓著、渴著。可是爲什麼大家卻不願意跟著他幹,很多人還想造他的反呢?還是他的德性不夠,德不配位。如果他的德性夠,坐在這個位置上,一定是內部和諧,外界平安。
在民間有一種情況:有些人發了大財,結果生了大病,或者家人生了大病。某個人升了大官,結果家人去世了,或者家人生了大病。我們都說這是福報不夠。實際上就是德性不夠,德不配位。一個人敢承認自己的德性不夠,而不是福報不夠,再通過一種方法修德,當德性提升到一定高度,就配位了。如果德性不夠,坐在一個高位上,不僅自己像熱鍋上的螞蟻,手下的團隊也像熱鍋上的螞蟻,彼此都坐臥不安。
一個人的德性從哪方面體現出來呢?如何證明他的德性呢?一個德性夠的人首先一定量大。量大又如何體現出來呢?他做任何事情都不爲自己考慮,不以自我爲中心,他考慮的是大家的利益、大家的感受。我們佛門裏說的“無我”就是這個意思。當一個人達到了無我,他的心量、他的胸襟自然就大。胸襟夠了,才能容納萬物。既然胸中包含了萬物,需要什麼時,自然就會擁有。
一個有德性的人一定能忍辱負重,不能忍辱負重,說明他的德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一個有德的人做事肯定不會從自我出發,而是從大局著想。比如你是一個部門經理,你首先考慮的是你這個部門員工的利益和感受。你是一個總經理,你會考慮整個企業所有員工的利益。只有處處考慮大家的利益和感受,大家才會接納你,擁護你。至于個別人不理解你,不接納你,那也在所難免。一個團體裏如果有叁分之一人說你的過錯,那說明你真有這方面的過錯。
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們如何完善自己的德性呢?必須通過修五戒十善,行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否則我們的德性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也不可能完善。如果一個人的德性還沒有建立起來就已經有了一定的位置和影響力,結果是非常可怕的。單憑我們的能力是很難讓世人信服的。別人即便所謂的服你,也是帶著不屑一顧、貢高我慢的心態,是不得不服你。古人說如果你以能力服人,別人會造你的反;如果以德服人,別人絕對不會造你的反,甚至會效忠你,爲你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當你做事不順心,遇到逆緣的時候,如果你抱怨,你不僅沒有進德,而且還在失德。無論何時遇到逆緣,都要忏悔自己無量劫以前沒有廣結善緣,傷害了衆生,所以現在做事才會遇上逆緣。有些人很有才華,但是到處漂流,不被重用。世間上並不缺乏有才華的人,尤其是我們中國最不缺人才。中國的人口占了世界的五分之一,什麼樣的人才都有。可是爲什麼有些人會懷才不遇,不被重用呢?因爲別人不信任你,不敢重用你。他所謂的用你,只不過是利用你,或者是看著用你,絕對不會對你敞開,把舞臺、空間完全交給你。只有當你把內在的德性展露出來,讓人家確信你的德性過關了,人家才會把舞臺完全交給你。
一個人被人喜歡,或者不被人喜歡,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們喜歡一個人或者不喜歡一個人,也是有原因的。在座的可以問一問自己:老板爲什麼不喜歡我?或者老板爲什麼喜歡我?老板不喜歡你,你可能會說:“老板有眼無珠,老板偏心。”老板爲什麼會偏心呢?實際上沒有一個老板是傻子,每個老板對屬下都很了解,只不過不說而已。凡是能達到一定層次的老板,他的心量比一般人都會大一些。有時候你不認可你的老板,那是因爲你只看到他的缺點,沒有看到他的優點。如果你的老板真的像你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他不可能坐在那個位置上。如果你真的像你所說的那麼有能耐,爲什麼會久居人下,沒有坐在某個位置上,而且還一直在抱怨呢?
一個人才一定有德性,只有有德性的人,才能稱之爲人才,單有專業知識和技能是不能稱之爲人才的。尤其是只有專業知識技能、沒有德性的人絕對不能用,他的破壞性和殺傷力是非常大的。德性比學識、能力、技能更重要。你有學識,有能力,有專業技能,沒有德性,永遠也找不到立足的空間。一個人憑知識、能力、智慧可以征服某個人、某個空間,但是很快就會被否定,被推翻。除非他先以德立足,在立德的基礎上把才華、能力施展出來。
我們崇拜佛菩薩是崇拜他們什麼呢?就是他們的慈悲。如果佛菩薩沒有慈悲,只有智慧、神通,我們會崇拜他們,仰慕他們嗎?芸芸衆生之所以崇拜、仰慕佛菩薩,是因爲他們在慈悲的基礎上有智慧,有神通,否則我們怎麼會把自己當作佛菩薩的工具,把一生都奉獻給他們呢?奉獻也是慈悲的表現,沒有慈悲心,你是不可能奉獻自己的。忘我也是因爲你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我今天講的德性。有德方配位。做世間事,很多人是憑手段,用心計,這些只能逞強一時,最終都會被識破,被推翻。
出家人修德最爲先,而不是開智慧、了生死。你的德性不夠,是不可能開智慧,了生死的;德性不夠,想有好的身體、好的人脈關系也是不可能的;德性不夠,好的寺廟、富的寺廟,你也住不進去;即便住進去了,你也會渾身不自在,睡不著覺,做惡夢,生病。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往往會說是自己的福報不夠。剛才我說得很清楚,何爲福報?德就是福報。因爲你沒有膽量承認自己的德性不夠,所以甯願說自己的福報不夠。你找原因沒有找到根上,所以你怎麼修福報也修不起來,福報永遠都不夠。如果你承認自己的德性不夠,再去修福報,福報很快就會修起來,衆生看到你都生歡喜心,都認可你,都願意與你相處。
爲什麼有些人一見面就讓人不喜歡,不接受呢?我們通常說與他無緣。什麼是緣?還是你的德性不夠。如果你的德性夠,爲什麼和衆生沒有善緣呢?善緣也是建立在德性的基礎上。縱觀古今曆史,很多人位高權重,顯赫一時,但下場都很慘,這就是德不配位。很多人有知識、有學問、有能力、有頭腦、有手段,通過這些爬到了一定高度。高位置容易爬上去,但是你坐在上面是否舒服呢?你面對的是和風細雨,還是狂風暴雨?你受到的是八面來風的攻擊,還是八方來朝?
所以,在此奉勸大家一句:當你碰到別人不喜歡你的時候,你不要抱怨。你越抱怨,他越不會喜歡你,久而久之,你沒辦法接受他,他也沒辦法接受你。當你碰到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他不喜歡你的時候,你除了在心中虔誠地、默默地向他鞠躬、忏悔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可以改變你們之間的逆緣。學佛的人都相信輪回,我們今天見面一定是前世有緣。可是見面之後,結果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是善緣,有的是惡緣,有的是無記性的緣。何謂無記性的緣?彼此見面以後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如果碰到這種緣,你可以主動向對方示好,把內心向他敞開,接受他,這就叫做當下結善緣。
今天我們不講善緣,只講如何對治惡緣。當你碰到逆緣,與對方無法溝通時,回到家裏,你焚上一支香,在心裏默默地、虔誠地向他忏悔。當我們的頭腦無法彼此溝通時,就要用我們的心靈與對方的心靈溝通,這是一種化解惡緣的方法。如果你和他有機緣一起共事,你就不要處處把你的智慧、能力、才學顯露出來,而要想辦法把你的德培養起來,讓你的德自然地流露出來。但絕不是炫耀你的德,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地爲對方著想。凡夫的定力是有限的,很容易被動搖。比如在這裏大家都認可我剛才講的觀點,也願意這樣去做。但是一回到社會上,又不由自主地被所見所聞的現象所轉了,當你發現別人騙了你,心裏很不平衡,也要想辦法騙回來,把今晚我所講的都忘到九霄雲外了。
別人騙你可以,但你千萬不要去騙別人;別人陷害你可以,但你千萬不要去報複別人。否則,彼此的惡緣永遠沒完沒了。如果你從來都是很本分地做自己的分內事,突然飛來橫禍,有人陷害你,那一定是無量劫以前你和對方結了惡緣。你從來沒有和他見過面,也觸犯不了他的利益,爲什麼他一聽到你的名字就反感,就厭惡,就想陷害你,搞你的鬼,說你的是非呢?就如同我們都不認識觀世音菩薩一樣,爲什麼我們一聽到她的名字,內心就會崇敬萬分呢?那說明在無量劫的輪回中,觀世音菩薩曾經做過我們的六親眷屬,與我們結過善緣。所以這一世當我們聽到她的名字時,自然就喜歡她,接納她,信奉她。同樣的道理,當你聽到某個人的名字時,可能沒有感覺沒有反應,也可能很喜歡或者很厭惡。喜歡是有原因的,厭惡也是有原因的。所以佛教有一句話:“未成佛,先結衆生緣。”這個緣指的是善緣。一旦你成了佛出來弘法,處處碰到的都是善緣,而不是惡緣。
今天在座的有凡夫,有羅漢,有菩薩,還有再來佛。但是大家都是以凡夫的身份在示現,彼此並不知道對方的來曆。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第一願就是稱贊如來,他把每一個衆生都當作如來來稱贊。衆生佛性平等,人人具足,所以衆生即是如來。如果我們把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當作凡夫,只把大殿裏的釋迦牟尼當作如來,那說明我們真的無知到了極點!
什麼才是釋迦牟尼佛的樣子呢?我們中國人心中的釋迦牟尼佛是天庭飽滿,地閣方圓。東南亞地區,比如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老撾,他們心中的釋迦牟尼佛通常是尖下巴,鼻子像刀…
《德不配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