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德不配位▪P2

  ..續本文上一頁刃一樣。而西方國家的釋迦牟尼佛像都是鷹鈎鼻子、藍眼睛。你說哪一種才是釋迦牟尼佛真正的樣子呢?如果佛是以一種形象度衆生,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所以說佛是千百億化身,對方需要什麼樣的身份、形象、方式,他就不惜犧牲自己的身份、形象,以對方需要的身份、形象和方式去度他。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衆生醒悟,讓衆生學佛,讓衆生了脫生死。但是他一定會看因緣,因緣未到,他示現化身也沒有用。當佛菩薩化身來到我們面前時,一定是我們的菩提心萌發的時候,只有這時候示現在我們面前才有用,提前和推後都沒有用。

  作爲一個法師,當衆生向我們請教時,我們要及時地回答。如果他不信佛法,不需要佛法,我們也不需要做他的工作說服他。他的菩提心沒有萌發,你越做他的工作,他越反感,他內在的菩提種子越往下沈。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前途一帆風順,都渴望出門遇貴人。實際上我們的前途、我們的貴人都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如果叁界內外有一個萬能的主宰者,這個主宰者就是我們自己。今天的果是昨天的因,今天的因又是明天的果。你今天的五官、今天的命運,和你昨天的起心動念、前世的起心動念有密切的關系;你未來的結果和你現在的起心動念也密切相關。

  我們每生起一個念頭,都會在宇宙中留下一個烙印。這個烙印會落在哪個衆生身上,被誰接收到呢?當我們生起念頭時,有時是有針對性的,有時沒有針對性,只是內心自然地生起一個念頭,比如:我想發財。我們並沒有把這個念頭鎖定在某個人身上,或者鎖定在某個區域內。當這個念頭生起以後,就會在虛空中自由地飄蕩。如果我們是想與某個人合作發財,或者想做某件事發財,這個念頭就是有目標、有針對性的。

  第一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事情剛開始都是善緣,但做著做著就變成了惡緣,通常就是因爲彼此的起心動念沒有針對性。第二種有針對性的起心動念。比如你與某個人合作,你們之間是善緣,那麼從始至終都是善緣;如果是惡緣,則從始至終都是惡緣。因爲無量劫以前你們彼此的起心動念是有針對性的,這一世重逢時,看似無緣,實則有緣在先。所以,所有的結果都是我們自己一手打造的。

  既然結果是自己一手打造的,我們學佛人就有一個不可更改的理念:每一個起心動念都必須是善念,不能起惡念。當你意識到自己剛才起了惡念,馬上就要忏悔。如果不忏悔,這個惡念就會在虛空中飄蕩,一旦被誰碰上,這個人就會被影響。我們每個人既是發射器,也是接收器。每一個念頭投射到宇宙中,都會被不同的衆生接收到。我們起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影響到整個地球、整個宇宙。所以我們的和諧不是取決于別人,而是取決于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如果每個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保持內心和諧,那麼整個地球、整個宇宙都會很和諧。

  人有兩套系統,一套是身體,一套靈性。靈性這套系統是不需要睡眠的,從古至今無論過多少年,它都是蘇醒的,宇宙有壞,它不會壞。而身體這套系統百年就要輪換一次,它健康與否,莊嚴與否,聽話與否,取決于心靈這套系統。兩套系統彼此關聯又互相影響。當我們的耳朵聽到不如意的話,眼睛看到不如意的事,如果我們沒有智慧,心量不夠,就無法接受,無法容忍,就會生煩惱,生嗔恨心。這時候受傷害的不僅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靈也會深受其害。

  數千年來,世間人都把我們出家人視爲天人師,當作人中模範。既然如此,天人師與人中模範一定有衡量的標准,天人師的標志是什麼呢?就是德。德不夠,何以稱爲天人師?有一種人很有能力,做成了很多事,卻遭到了同行的嫉妒、毀謗和陷害。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把精力都放在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上,沒有放在修德上。所以對于一個天人師,修德方爲上,不是修禅定、修智慧、修能力。其實當你把德修好了,自然會有能力、智慧。即便沒有能力、智慧,也會有護法、外援,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會向你靠攏,變成你的能力和智慧。所以你也不需要專門去修能力,修智慧。有德就擁有一切。無德,什麼都得不到,什麼都會失去;即便你通過自己的智慧、能力、手段、計謀把想要的拿到手,你也沒辦法永久地擁有,沒辦法獨享。世間事就是這麼微妙:你不想要的東西,大家都給你;你想要的東西,大家都不給你。

  我十八歲出家,讀佛學院四年,閉關七年,建設東華寺十叁年,在東華寺講開示過千堂,從來沒有出去和人家爭奪市場,爭奪利益。徒弟把我這麼多年講的開示集錄成書,在內部傳閱,自然流通到了社會上,卻遭到了不少人的诋毀。所以這幾年我深深地認識到,今天我坐在這個位置上,真的是德不配位!數十年來,我都是努力在學識上修煉,在能力上修煉,在爲人處事上修煉,根本原因還是我自己的德性修煉不到家,德不配今天的位置,德不服衆。所以坐在這個位置上,無論是同行的诋毀,還是外界的毀謗,包括一些信徒的不認可,都是在所難免。

  在對大家的教育和引導上,在德性修爲方面,比如在戒律的修爲方面,我的確講得很少。一個人注重戒律的修爲,一定也注重德性的修爲。但是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注重修禅定、培養見地,強調爲人處事,要求大家一心追道。按理講,一個一心修道的人應該是有德的,一個在道中的人怎麼會犯規失德呢?你的心都在向往道,都在求道,都在道裏面,哪裏有機會犯規呢?但事實上大家並沒有入道,這麼多年來只是在苦苦地思道、覓道,並沒有入道。只有一個真正入道的人才有德。一個沒有入道的人,他的德性一定是不過關的。德是道的基礎,也是道的用。你得了道,在用道的時候,體現出來的一定是德。德體現在哪裏呢?就是剛才講的胸襟廣大,能忍辱負重,能犧牲自己,奉獻自己,能抛開自我來考慮問題,來做事。道是體,德是用。其實,真正的德就是智慧和能力。

  最近一段時間,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人的德性太重要了!智慧、神通、禅定、知識、能力,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德性。如果不在德性上下功夫,而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可以說就是舍本逐末。其他東西你抓得越多,你越狂妄,越浮躁。只有抓住了德,在你的身上才會體現出甯靜、柔和、寬廣,否則體現出來的都是鬥志昂揚,極端自我。

  按理說一個人關起門來默默無聞地做自己的事情,不應該遭來外界的非議。可是爲什麼很多閉門造車的人最終還是失敗了呢?我們會說這個人不善于搞外交關系,只會待在自己家裏,在自己的一畝叁分地上幹活。何爲外交?搞外交用的不是手段手腕,也不僅是靠學識、能力、智慧,這不叫外交,真正的外交靠的是德性,是慈悲,是奉獻,是無私。如果你的外交不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是很危險的。在某個範圍內,可能能力、學識、智慧很管用。可是到了一定高度,靠的就不再是知識、能力、技巧了。這時候如果你沒有超然的德性,別說你坐不住這個位置,就是坐在這個位置上,無數個衆生用心靈發射過來的冷箭也把你射死了!

  你們看咒語的“咒”字,上面兩個“口”,下面一個“幾”,幾是無數次的意思,兩個口,一個是心的口,一個是口齒的口,內外兩個口不停地念叨就是咒。當大家都向你投遞善念,你的能量體就增大了;如果大家都帶著惡念,帶著抱怨向你投射,你的能量體就越來越小。如何讓衆生都帶著善念向你投射,而不是帶著惡念向你投射呢?除非你的德性修爲到位了,這時候聽到你的衆生不會毀謗你,見到你的衆生也不會藐視你,大家都會贊歎你,仰慕你。

  想修行到一定高度,需要的是德性,而不是知識、能力。如果修行以一百層爲圓滿,禅定、知識、能力只能幫你達到五十層。要想達到五十層以上,必須加強自身的德性修爲。德性修爲不夠,不僅上不去,可能到了五十層以後還會出問題。爲什麼會出問題呢?就是古今中外數千年來大家都講的一句話,也就是今天晚上我講的主題——德不配位。

  今天在座的大家是想在世間法上成就,還是想在出世間法上成就呢?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你的知識、能力、智慧有用;超越了這個時間空間,你的知識、能力、智慧就沒有用了,只有德才有用,只有道才有用。要想進入道裏面,首先德要過關。德不過關,你所謂的入了道、得了道,肯定不是究竟的道、圓滿的道,盡管這時候你會有力量,會有果位。佛教說羅漢分四個級別,菩薩分十個級別,佛分叁個級別。

  一般人從來不會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只有當不好的果出現時,才會後悔,才會反省,才會忏悔。果來的時候能反省,能忏悔,也還算是個明智的人。可是更多的人是果來的時候,都是抱怨、憤怒、抵觸。我們東華寺目前就有這種現象。小和尚個個先天的智商都很高,學曆、學識也不錯,可是心量都很小,心胸都很狹隘,承受力一點都沒有!可是我們的身份卻是天人師,是佛的侍者、佛的工具、佛的代言人,最終都想成佛!在座的同仁,請問問自己:以你目前的心量,配成佛嗎?以你目前的德性,配成佛嗎?以你目前的承受力,配成佛嗎?我知道我不配,連目前“上師”這個頭銜,“東華寺方丈”這個頭銜,我都不配!因爲我的德性、我的承受力、我的心胸都不夠,所以今天坐在這個位置上,才會招來那麼多毀謗,那麼多無事生非的事情。

  但是我從來沒有抱怨過,一絲嗔恨的念頭都沒有動過。這麼多年來我都在忏悔自己的福報不夠,自己的德性不夠。從2000出關到今年十叁年,總有那麼一兩個人在信衆之間诋毀我,在網絡上诋毀我,在領導面前诋毀我。剛開始說我是邪教,我告訴這位仁兄說:“我是個和尚,穿著和尚的僧裝,穿著袈裟,我就代表了佛教,你說我是邪教,那就意味著佛教是邪教了?你是不是用詞不當啊?應該說我是“邪僧”才對啊。我是佛教徒,你也是佛教徒,…

《德不配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