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人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根本原因還是缺了德。我也時常跟我們東華寺的和尚說:“萬行今天什麼都不缺,缺的就是德。”這是我的肺腑之言。因爲我碰到事情一樣會憤怒、暴躁。但是我很快會意識到:作爲一個師父,作爲一個領導,作爲一個雙引號的大師,你必須把德做到位了才能服衆。人家認可你,不是因爲你蓋了一間大寺廟。現在的寺廟都是鋼筋混泥土結構,最多叁百年,過了叁百年不拔掉就屬于危房了,不像木頭石頭蓋的房子可以存在千年。但是,如果我把德建立起來,我立了德,那就不是叁百年的問題了,可能叁千年後萬行還活著!
德的確是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但是你必須有這個意識,必須認識到你的生命能長存不死靠的是德,能把小事做成大事靠的也是德。沒有知識,可以學習;沒有能力,也容易培養。但是如果沒有德,想把德培養起來,那不是短時間內能達成的。
今天在座的有好多老板。你說你開公司沒有錢,那只是第一步的問題;你說沒有人脈關系,那也只是第二步的問題。最終你缺的不是錢,也不是人脈關系,這些都容易達成,都不是問題。最難達成、最難建立起來的,還是德性,還是人品。爲什麼很多人很有錢,很有權勢地位,卻不受人尊重;而有些人沒有錢,也沒有權勢地位,卻很受人尊重呢?我想這個問題大家心裏都有答案。前幾天我寫微博時說,和諧社會、和諧團體不僅靠我們個人的能力、業績,更靠我們的道德、修養。相反,一個人一味地想表現自己的能力,顯示自己的業績,這就是社會、團體動蕩的根源。你們覺得這個道理不對嗎?(答:對!熱烈的掌聲)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團體、一個家庭注重的是德性,大家都在修爲上用心,下功夫,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爲了表現自己的能力,不是爲了顯示自己的業績,也不是爲了展示自己的才華,那麼,這個家庭、這個團體、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不是很和諧、很安甯?所以我們要讓別人認可我們,能力、業績只是一方面,甚至是一小方面,更重要的、更大的方面是我們的人品、我們的修養和德性。
東華寺也有一些人能力超強,很會做事。但是,如果你所做的事讓你的師父,讓你的老板感到不踏實,那你已經失敗了。既然你那麼能幹,爲什麼你做的事讓你的老板感到不踏實呢?說明你還不是真能幹。你要是真能幹,你不做事也讓你的老板感到踏實,那才是真本事,你也就成功了(衆笑)。如何才能做到你能幹,讓你的老板感到踏實;不能幹,也讓你的老板感到踏實呢?就是要用德把自己完全武裝起來。可不是讓你把自己僞裝起來呀,而是讓你用德裝滿自己的身心,讓你的血液裏流出來的都是德,都是最好的人品,讓你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都流露出德性,人人見你都喜愛,都歡喜。
並不是一個人沒有做害人的事,沒有做對不起別人的事,就證明了他有德行。他所謂的沒有做,只是沒有機會;一旦有了機會,就會做一些對不起別人的事、有背德性的事。好多人沒犯錯誤,是因爲他沒有機會;個別人犯錯誤,是因爲他有了機會。檢驗一個人有沒有德性是要等機會的。認識一個人,一定要與他一起共事,尤其是共患難,不是見見面,吃吃喝喝就能認識一個人的本性。只有在共事的時候,在利益面前,一個人的本性才會真正暴露出來,你才能真正看清這個人是否有德性。
一個領導實際上就是一個老師。老師的職責是什麼呢?就是育人。如何育人呢?高明的老師、有智慧的老師是育人以德。沒有智慧的老師,或者說沒有開悟的老師是育人以術,也就是教人方法、手段、技巧。
在座的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社會上創業,或是在單位企業裏做經營管理,要想穩定自己的家庭、企業、團體,甚至要想穩定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你就要想到我今天所說的話。如果你有智慧,有眼光,有胸襟,有氣量,你就育人以德;如果你沒有智慧,沒有眼光,沒有胸襟,沒有氣量,你就育人以術。你們知道育人以術的結果是什麼嗎?我來告訴你們:如果今天我以術來教育我的徒弟,結果他們就會用術來對待我;如果我是用德來教育他們,感化他們,將來他們就會以德來回報我。你們說是不是這樣?(熱烈的掌聲)
很多父母一輩子省吃儉用,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撫養長大,培養他上大學,最後還要幫他找工作,甚至賣掉房子幫他成家立業。可是爲什麼孩子長大以後,非但不回報父母,不孝順父母,還跟父母對著幹呢?因爲這些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教育,甚至根本沒有教育孩子,他們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了學校。有一部分父母也教育孩子,但他們教孩子的是術,是技巧、方法、訣竅、手段,沒有育孩子以德。術是用來解決眼前問題的,德是用來平衡、穩定、發展的。術只會帶來短期效應,德則會産生長期效果。爲什麼現在社會上那麼流行短平快的手法,用的全都是術呢?就是因爲缺了德,只顧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的結果。實際上如果你有足夠的膽識和氣魄敢在今天這個時代用德,而不用術,你會發現用德的效果並不比用術來得慢,而且一旦生效就會持續地發展,持續地獲得利益!
問:感恩上師的教導!您今天談的,包括您著作中的觀點,結合我的生活實踐,我都非常認同。但是在實踐中我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單純地使用道和德,有時候會行不通。如何以道德爲基礎,在實踐中輔以智慧,這是我很欠缺的地方,我不能很好地把您的教導和實際相結合,請您指點迷津。
師:其實我們在展現德的同時,就是在展現自己的智慧。一個人只有擁有足夠的智慧、足夠的胸襟、足夠的氣量,才敢用德。沒有智慧的人是不敢用德的,只敢用術,用一些技巧、伎倆。爲什麼他不敢用德呢?因爲他沒有足夠的胸襟和氣量。所以有智慧的人,手裏拿的永遠是“德”這把無上鋒利的寶劍。千萬不要耍小聰明,用投機取巧的方式來爲人處事、處理問題。
一個有智慧的人敢承受不好的結果,敢把不好的事情攬在自己身上——你們都是對的,都是我的錯。其實這樣做更容易得人心,更容易把福報聚集過來。可是有些人恰恰相反,所有的責任都是別人的,功勞都是我的。久而久之,你就成光杆司令了!
學佛的人,尤其是出家人,有多大的心量,就能證多高的果位。你有菩薩的心量、菩薩的心胸,你就證菩薩的果位;你有佛的心量、佛的心胸,你就證佛的果位。我經常告誡我們東華寺的小和尚:你能容納一百個人,你就能當一百個人的方丈;你能容納十個人,你就只能當十個人的方丈;你誰都容不下,最後你自己也瘋掉了。爲什麼?你連自己都容不下了,不就瘋掉了嗎?(衆笑)
其實一個人能接受自己,慢慢地擴大,就能接受身邊的人,再慢慢地擴大,就能接受天下所有的衆生。一個連自己都抱怨,都不能接受的人,又怎麼能接受身邊的人呢?當然,我所說的接受自己,並不是指一個人每天都沾沾自喜,自以爲是,夜郎自大,自我陶醉。這不是接受,不叫認可,而是不自知。所謂的接受自己,是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知道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如何規避自己的缺點。
一個人有缺點也不需要總是譴責自己,對自己的缺點感到憤怒,非把它打死不可。缺點也是你自身帶來的一種力量,是爲了平衡你的,是你成長的需要。因爲你身心不平衡,所以你身上的缺點就多。當你身心平衡後,會發現你身上既沒有缺點,也沒有優點。這才是一個真正的高人。如果你認爲自己有很多優點,你還不是一個高人。或者你覺得自己有很多缺點,你也有問題。當身心平衡後,你什麼都看得見,也什麼都看不見。但是當需要的時候,你什麼都有,只要你想發揮,就來力量。
佛教把地球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還有一個別名叫“器世間”。什麼叫器世間呢?就是在這個世間,人與人之間是通過物質交換來達成自己的意願,來認可彼此。比如當我擁有某種物質,我把它分享給你時,你願意或不願意,自覺或不自覺地都會回報給我我想要的東西。只有在舍的同時,你才會得到你想要的。你舍多少,就會得到多少回報。看一個人是否成功,不要看他創造了多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不要看他從社會上獲取了多少財富,獲得了什麼名利地位。要看什麼呢?要看有多少人認可他,有多少人到他這裏來回報他,有多少人到他這裏來跟隨他,爲他付出。其實,當大家來到他面前回報他的時候,他不會把這一切視爲自己的東西,不會把成功據爲己有,他會把所獲得的一切回饋給大家,而這時候他得到的更多。這時候他使用的就是德的手法。有德的人從來不會據功爲己有,從來不會據物爲己有。功是別人的,物也是別人的。有德的人應該據什麼爲己有呢?
答:據道爲己有。
師:道具體體現在哪裏呢?
答:責任。
答:據過爲己有。
師:那位同學說對了!據過錯爲己有,也可以理解爲據災難、禍害、困難爲己有。把不好的都據爲己有,把好的都分享給別人;好事都是別人的,壞事都是我的。一個人有這樣的心態,當師父就成功了,當領導也成功了,當父母也成功了。
我一直給東華寺的和尚灌輸一個理念:我容不下你們好吃懶做不做事,希望你們多做事,哪怕做錯了,我也能包容,因爲我自己也做錯了很多事。我能包容你們做錯事,但不能包容你們不做事。你做了一百件事,哪怕九十九件都做錯了,只要有一件做成了,你的人生就成了。你不要想著做一百件事,一百件都成,那是不可能的,天下沒有一槍擊中的事。所以一個人有德性不僅體現在任勞上,更體現在任怨上。我們說任勞容易任怨難,任勞是一種責任,任怨是一種境界。如何才能做到任怨呢?還是要有深厚的德。只有在德上做足了功夫,才能無愧地行走于天地之間,也就是我今天講的主題——德行天下。
釋萬行2013.7.30
《德行天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