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人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根本原因还是缺了德。我也时常跟我们东华寺的和尚说:“万行今天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德。”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因为我碰到事情一样会愤怒、暴躁。但是我很快会意识到:作为一个师父,作为一个领导,作为一个双引号的大师,你必须把德做到位了才能服众。人家认可你,不是因为你盖了一间大寺庙。现在的寺庙都是钢筋混泥土结构,最多三百年,过了三百年不拔掉就属于危房了,不像木头石头盖的房子可以存在千年。但是,如果我把德建立起来,我立了德,那就不是三百年的问题了,可能三千年后万行还活着!
德的确是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但是你必须有这个意识,必须认识到你的生命能长存不死靠的是德,能把小事做成大事靠的也是德。没有知识,可以学习;没有能力,也容易培养。但是如果没有德,想把德培养起来,那不是短时间内能达成的。
今天在座的有好多老板。你说你开公司没有钱,那只是第一步的问题;你说没有人脉关系,那也只是第二步的问题。最终你缺的不是钱,也不是人脉关系,这些都容易达成,都不是问题。最难达成、最难建立起来的,还是德性,还是人品。为什么很多人很有钱,很有权势地位,却不受人尊重;而有些人没有钱,也没有权势地位,却很受人尊重呢?我想这个问题大家心里都有答案。前几天我写微博时说,和谐社会、和谐团体不仅靠我们个人的能力、业绩,更靠我们的道德、修养。相反,一个人一味地想表现自己的能力,显示自己的业绩,这就是社会、团体动荡的根源。你们觉得这个道理不对吗?(答:对!热烈的掌声)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个家庭注重的是德性,大家都在修为上用心,下功夫,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业绩,也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那么,这个家庭、这个团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不是很和谐、很安宁?所以我们要让别人认可我们,能力、业绩只是一方面,甚至是一小方面,更重要的、更大的方面是我们的人品、我们的修养和德性。
东华寺也有一些人能力超强,很会做事。但是,如果你所做的事让你的师父,让你的老板感到不踏实,那你已经失败了。既然你那么能干,为什么你做的事让你的老板感到不踏实呢?说明你还不是真能干。你要是真能干,你不做事也让你的老板感到踏实,那才是真本事,你也就成功了(众笑)。如何才能做到你能干,让你的老板感到踏实;不能干,也让你的老板感到踏实呢?就是要用德把自己完全武装起来。可不是让你把自己伪装起来呀,而是让你用德装满自己的身心,让你的血液里流出来的都是德,都是最好的人品,让你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流露出德性,人人见你都喜爱,都欢喜。
并不是一个人没有做害人的事,没有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就证明了他有德行。他所谓的没有做,只是没有机会;一旦有了机会,就会做一些对不起别人的事、有背德性的事。好多人没犯错误,是因为他没有机会;个别人犯错误,是因为他有了机会。检验一个人有没有德性是要等机会的。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与他一起共事,尤其是共患难,不是见见面,吃吃喝喝就能认识一个人的本性。只有在共事的时候,在利益面前,一个人的本性才会真正暴露出来,你才能真正看清这个人是否有德性。
一个领导实际上就是一个老师。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就是育人。如何育人呢?高明的老师、有智慧的老师是育人以德。没有智慧的老师,或者说没有开悟的老师是育人以术,也就是教人方法、手段、技巧。
在座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上创业,或是在单位企业里做经营管理,要想稳定自己的家庭、企业、团体,甚至要想稳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你就要想到我今天所说的话。如果你有智慧,有眼光,有胸襟,有气量,你就育人以德;如果你没有智慧,没有眼光,没有胸襟,没有气量,你就育人以术。你们知道育人以术的结果是什么吗?我来告诉你们:如果今天我以术来教育我的徒弟,结果他们就会用术来对待我;如果我是用德来教育他们,感化他们,将来他们就会以德来回报我。你们说是不是这样?(热烈的掌声)
很多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抚养长大,培养他上大学,最后还要帮他找工作,甚至卖掉房子帮他成家立业。可是为什么孩子长大以后,非但不回报父母,不孝顺父母,还跟父母对着干呢?因为这些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教育,甚至根本没有教育孩子,他们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有一部分父母也教育孩子,但他们教孩子的是术,是技巧、方法、诀窍、手段,没有育孩子以德。术是用来解决眼前问题的,德是用来平衡、稳定、发展的。术只会带来短期效应,德则会产生长期效果。为什么现在社会上那么流行短平快的手法,用的全都是术呢?就是因为缺了德,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的结果。实际上如果你有足够的胆识和气魄敢在今天这个时代用德,而不用术,你会发现用德的效果并不比用术来得慢,而且一旦生效就会持续地发展,持续地获得利益!
问:感恩上师的教导!您今天谈的,包括您著作中的观点,结合我的生活实践,我都非常认同。但是在实践中我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单纯地使用道和德,有时候会行不通。如何以道德为基础,在实践中辅以智慧,这是我很欠缺的地方,我不能很好地把您的教导和实际相结合,请您指点迷津。
师:其实我们在展现德的同时,就是在展现自己的智慧。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胸襟、足够的气量,才敢用德。没有智慧的人是不敢用德的,只敢用术,用一些技巧、伎俩。为什么他不敢用德呢?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胸襟和气量。所以有智慧的人,手里拿的永远是“德”这把无上锋利的宝剑。千万不要耍小聪明,用投机取巧的方式来为人处事、处理问题。
一个有智慧的人敢承受不好的结果,敢把不好的事情揽在自己身上——你们都是对的,都是我的错。其实这样做更容易得人心,更容易把福报聚集过来。可是有些人恰恰相反,所有的责任都是别人的,功劳都是我的。久而久之,你就成光杆司令了!
学佛的人,尤其是出家人,有多大的心量,就能证多高的果位。你有菩萨的心量、菩萨的心胸,你就证菩萨的果位;你有佛的心量、佛的心胸,你就证佛的果位。我经常告诫我们东华寺的小和尚:你能容纳一百个人,你就能当一百个人的方丈;你能容纳十个人,你就只能当十个人的方丈;你谁都容不下,最后你自己也疯掉了。为什么?你连自己都容不下了,不就疯掉了吗?(众笑)
其实一个人能接受自己,慢慢地扩大,就能接受身边的人,再慢慢地扩大,就能接受天下所有的众生。一个连自己都抱怨,都不能接受的人,又怎么能接受身边的人呢?当然,我所说的接受自己,并不是指一个人每天都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夜郎自大,自我陶醉。这不是接受,不叫认可,而是不自知。所谓的接受自己,是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如何规避自己的缺点。
一个人有缺点也不需要总是谴责自己,对自己的缺点感到愤怒,非把它打死不可。缺点也是你自身带来的一种力量,是为了平衡你的,是你成长的需要。因为你身心不平衡,所以你身上的缺点就多。当你身心平衡后,会发现你身上既没有缺点,也没有优点。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高人。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很多优点,你还不是一个高人。或者你觉得自己有很多缺点,你也有问题。当身心平衡后,你什么都看得见,也什么都看不见。但是当需要的时候,你什么都有,只要你想发挥,就来力量。
佛教把地球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还有一个别名叫“器世间”。什么叫器世间呢?就是在这个世间,人与人之间是通过物质交换来达成自己的意愿,来认可彼此。比如当我拥有某种物质,我把它分享给你时,你愿意或不愿意,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回报给我我想要的东西。只有在舍的同时,你才会得到你想要的。你舍多少,就会得到多少回报。看一个人是否成功,不要看他创造了多少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要看他从社会上获取了多少财富,获得了什么名利地位。要看什么呢?要看有多少人认可他,有多少人到他这里来回报他,有多少人到他这里来跟随他,为他付出。其实,当大家来到他面前回报他的时候,他不会把这一切视为自己的东西,不会把成功据为己有,他会把所获得的一切回馈给大家,而这时候他得到的更多。这时候他使用的就是德的手法。有德的人从来不会据功为己有,从来不会据物为己有。功是别人的,物也是别人的。有德的人应该据什么为己有呢?
答:据道为己有。
师:道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答:责任。
答:据过为己有。
师:那位同学说对了!据过错为己有,也可以理解为据灾难、祸害、困难为己有。把不好的都据为己有,把好的都分享给别人;好事都是别人的,坏事都是我的。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态,当师父就成功了,当领导也成功了,当父母也成功了。
我一直给东华寺的和尚灌输一个理念:我容不下你们好吃懒做不做事,希望你们多做事,哪怕做错了,我也能包容,因为我自己也做错了很多事。我能包容你们做错事,但不能包容你们不做事。你做了一百件事,哪怕九十九件都做错了,只要有一件做成了,你的人生就成了。你不要想着做一百件事,一百件都成,那是不可能的,天下没有一枪击中的事。所以一个人有德性不仅体现在任劳上,更体现在任怨上。我们说任劳容易任怨难,任劳是一种责任,任怨是一种境界。如何才能做到任怨呢?还是要有深厚的德。只有在德上做足了功夫,才能无愧地行走于天地之间,也就是我今天讲的主题——德行天下。
释万行2013.7.30
《德行天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