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的果位就和誰是同一個等級。但是,這個信任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信任佛祖,信任菩薩,信任某某大師”的信任,那都是嘴巴說的信任,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信任,也都是我執的表現,嘴巴上說“我信任他”,可是行爲上哪一點也不能證明你真的信任他。你的心量不如他,你的奉獻不如他,你哪一點都不如他,你說你信任他,可能嗎?你信任他就應該在你的行爲上體現出來,就應該做得和他一樣,這才是真正的信任。就算是我們的首座和尚,他在東華寺待了十幾年,與我共事了十年,也做不到對我完全信任。做不到才是正常的,因爲他是凡夫,凡夫都有我執,沒辦法與我融爲一體,沒辦法和我心心相應,怎麼可能完全信任我呢?你可以不信任一個人,但你必須信任一種理念。什麼理念呢?做人講信仰,做事有責任心。這個理念是經過無數前人驗證過,無論放到哪裏都行得通的,今天放到我們這裏也一樣行得通。
我們可以不信任一個明師,可以拒絕一個明師,但這個明師所傳遞的理念你不能拒絕,不能不信任。因爲他不是在傳遞他個人的理念,而是在傳遞古人的理念。尤其是我們來到一個明師身邊,是來學習的,不是來發揮作用的。既然來學習,就不應該帶著個人的成見和固有的觀念。如果你帶著固有的觀念和成見來向他學習,你根本無法學到他的優點,甚至會跟他産生碰撞。你敢放棄過去所有的知見來跟一個人學習,對你來講這本身就是一次大的突破和超越。一個人最難放棄的就是固有的觀念,尤其是那些你認爲是真理的觀念,你更難放棄。但是作爲一個修行人,要想進步,要想突破自我,無論你過去做的是對是錯,在當下修行的這一刻,你都必須把它徹底放下,忘得幹幹淨淨。你放下多少,才能超越多少,對于新的理念你才能獲得多少。讓你放下並不是讓你放棄,而是現在你要學習新的理念,學習更高層次的東西,你必須把昨天所學的東西全部放下,今天才會有所得。
人最難超越的就是固有的觀念。一個人一旦帶著固有的觀念去看人看事,眼前的人和事就會變形,就像戴上變色眼鏡一樣。今天你來到東華寺看萬行,你不要帶著任何觀念和成見來看他,無論社會上的人怎麼評價萬行,你都不要信,也不要聽,或者聽了也不要往心裏去。就算你今天沒有帶著有色眼鏡看萬行,你看到的萬行也未必是真的。第一、因爲你沒有和萬行長期相處,沒有和他共事。第二、萬行每天都在進步,他每時每刻心態都在改變,正所謂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不一樣,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可能又不一樣。你我之間也是這個道理,昨天你在我心目中是這樣,但是今天未必就是這樣,明天也未必就像今天這樣。你在變,我在變,他也在變。尤其是對一個渴望進步的人,天天都在改變。
很多時候,明明看到你們做的事情是錯的,我也沒辦法阻止你們。只有讓你做完了,折騰完了,你才知道自己是錯的。但是這個錯對你來講是進步的臺階,你要進步就要付出代價,就要做很多錯事,犯很多錯誤。但是,當你上了一個臺階再回頭看時,你會發現你做的事沒有對也沒有錯,只是你需要去經曆和體驗這個過程,不經曆不體驗,你的心靈得不到啓發和提升。很多事情不經過反複折騰,我們無法掌握最好的方案,或者得不到最好的結果。比如前段時間我寫的那首東華寺寺歌,我總覺得歌詞不夠完美,不夠圓滿,有問題,但不知道問題在哪裏,也不知道如何下手修改,于是前幾天我大膽地把它放到我的微薄上,讓大家來點評。好多人都發表了他們的看法,很多看法都是對的,盡管最後我沒有完全采納他們的意見,但是我修改的歌詞是受到了他們的啓發。
一件傳世的作品一定是經得起大家修改的,尤其是經得起老百姓的修改。能夠流傳的東西必須讓老百姓喜歡,老百姓是最大的市場。僅僅讓專家、學者、教授接受和喜歡,他們的市場有多大?最大的市場就是老百姓,也就是我們佛門所說的衆生。你的作品不願意讓大家修改,最後丟人的是你自己,被動的是你自己。任何作品最後都要投放到市場上讓大衆接受,既然最終是要讓大衆接受的,剛開始就應該把它投放到市場上,讓大衆來參與,來修改。就像東華寺一樣,你們今天看到東華寺建得這麼氣派,那是我個人的智慧嗎?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而已。又比如很多人看了我的書,覺得講得很好,很受益,那是因爲有好多人幫著整理和修改。除非你的作品不對外公布,只是自己享受,自己欣賞。但是只要是人,都渴望得到世人的認可和稱贊。既然你想得到認可和稱贊,你的作品,包括你的人品、德行和智慧,都必須拿出來展示給大家,大家才能給你一個公正的評價。衆生就是天,衆生就是佛,衆生滿意就是天滿意,就是佛滿意。
明年我們女衆道場就建好了,隨著硬件設施的完善,我們對來到這裏常住的出家人和居士會更加嚴格。尤其是對想出家的人,門檻會設得更高。但是無論設多高,一定是合情合理的,不會故意爲難挑剔。比如目前我們規定:你要出家,首先你家人要同意,不會來鬧事;二身體要健康,不能有傳染病,不能妨礙我們團體的健康;叁你有真正的信仰。你的信仰體現在哪裏呢?體現在你會背早晚課,能按時上早晚殿,對叁寶有恭敬心,能愛護常住物。一個人有沒有信仰,從他的言行舉止之中就能看出來。
一個修行人連基本的物質都放不下,連面子尊嚴都不能有所放下,怎麼配稱是一個修行人呢?一個人之所以活得那麼痛苦,不能解脫,就是因爲把自己的尊嚴面子看得太重要了。如果能把面子和尊嚴放下一部分,你也就活得解脫自在了。個人的面子尊嚴跟集體相比,又算得了什麼?你的尊嚴、你的面子是誰給的?是你自己給的。你自己怎麼給呢?是通過你的爲人和處事給的,誰也給不了你。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都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差事。但是,作爲一個出家人,就像我剛才講的,你就像一塊磚,哪裏需要就往哪裏搬,也就是祖師說的“守本位,聽招呼”。你光守住你的本位,不讓執事調遣你,那也不對。把你調到這個位置上,你守不住這個位置,這個位置的工作你不能很好地完成,那也不對;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不讓常住調動你,還是不對。你能守本位,說明你盡職盡責盡忠;你能聽招呼,說明你無我無私能奉獻。這是何等的境界!你做不到不要緊,但是在見地上、理論上,你必須認識到何爲守本位,何爲聽招呼,何爲自私,何爲無私,何爲心量大,何爲心量小。學佛的人多數都在喊無我,什麼叫無我?不自私,不處處考慮到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而是處處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感受,考慮國家和集體的需要,這才是真正的無私無我。
所以外在環境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內在的環境,我們的內心世界才是最根本的問題,一切問題都是從我們內心世界産生的,如果內心沒有問題,外在環境也不會有問題。即便有時候外在環境出了問題,如果我們不把它裝進心裏,我們的心不與它對應,外在的問題自然也會消失,正如六祖所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而是仁者的心在動”。但是凡夫有幾個不被環境影響呢?凡夫都是受環境影響,環境好他內心就好,環境不好他內心也不好。什麼時候你的內心世界能不被境轉時,你的爲人處事也就會有所不同了。不過,說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會說,當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時候,都丟失了根本!
問:請問什麼是中道?如何修行中道?
師:你不要過多地考慮個人的感受,而是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能做到這一點就是最好的中道。但是好多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不是左道就是右道,而不是中道。如果我們真的處于中道之中,爲人處事的時候一定是平衡的,和諧的,喜悅的。做任何一件事,如果最後讓很多人生煩惱,那麼你做的事一定有問題。如果僅是個別人生煩惱,那是個別人沒有開悟,不理解你。但是,如果多數人都起了煩惱,那一定是你做事有問題。如果你做得好,做得對,爲什麼大多數人都不認可你做事的風格和結果呢?在社會上做事還有一種說法叫少數服從多數,有少部分人反對是正常的。反對的人一方面是站在個人的立場說話,另一方面是他有私心。
問:佛祖跟耶稣、穆罕默德是不是道的不同化身?
師:對,他們是道的不同化身,他們都得道了。但是因爲他們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度化不同的衆生,所以才顯化出不同的身份和形象。
問:“常轉*輪”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經常改變自己的心態,變換不同的角色?
師:可以這麼理解,時刻調整自己的心態,時刻更新自己的觀念。但它的意思不僅如此,還有更廣的意思,就是要時刻傳播佛的真理,傳播佛的智慧,爲佛做事,當佛的工具,把真理傳給有緣有需要的衆生。*輪並不單指佛教的思想,它指的是真理、正知正見、智慧等,這些都可以稱爲*輪。*輪是圓滿的意思,只要是真理,都可以說是*輪。
問:如果自己的事情做完了,可不可以去幫助別人做他們的事情呢?
師:怎麼不可以呢?這還用問嗎?只要不影響你的工作,你有多余的力量、多余的體力、多余的愛心、多余的智慧,爲什麼不可以幫助別人做事呢?但是,你不能因爲想幫助別人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東華寺經常有這種情況,有的人不在自己的崗位上,跑到別人的崗位上去幫別人,結果自己的崗位出了問題。他說別人需要,叫他去幫忙。沒錯,別人需要,叫你去幫忙,你是應該去幫忙。但是你自己的崗位沒有人,你自己崗位的工作沒有安排好,你去幫別人,你的崗位出了問題怎麼辦?這也是對工作不負責任。尤其在節假日,每個崗位的人員都比較緊張,不能別人一叫,你就跑掉。
問:怎樣才知道自己適合哪個法門?
師:你去嘗試,自然就知道了;你多接觸幾個師父的思想,自然就知道了。
問:如果發願吃素,但又沒做到,這個因果是不是很重?
師:你發願吃素但沒有做到,沒有罪過,還是有功德。你只要動了這個善念,發了這個願,沒有做到,一樣是有功德有福報的。並不是動了善念,沒有做到,就沒有功德,甚至有罪過,不是這樣。你只要心生善念,就有功德和福報。當然,做事有始有終,對自己對別人負責,這是無漏的因,自然會結無漏的果;做事不了了之,沒有一個好的結果,沒有一個好的交代,則是有漏的因,必然會結有漏的果。
問:爲什麼佛菩薩的眉心處有個紅點呢?
師:我認爲那是人體智慧的總開關,是超越叁界最初要突破的一個窗口。這個窗口是最容易突破的,這裏突破之後,哪個地方都可以突破。就像我們爬山一樣,一定會有一條捷徑。如果這個點你突破了,超越了,哪個地方都是門,哪個地方都是出路。在沒有突破超越之前,的確有一些方便的通道、好的通道。但是對于成就的人來講,無處不是門,無處不是道。只要你把握了這道心門,一切都是門,不是門也是門。
問:如果皈依叁寶時受了其中一條戒,但之後産了一些和戒律不吻合的念頭,算不算破戒呢?
師:産生了念頭也算破戒。菩薩戒是以起心動念爲評斷標准,羅漢戒是以行爲爲評斷標准。所以菩薩戒更難守,羅漢戒相對容易守一些。羅漢戒,你就是起心動念了,只要沒有付諸行動,也不算犯戒。菩薩戒,只要起心動念就算犯戒。但是菩薩戒,你就是在行爲上做了,如果你的心沒有動,也不算犯戒;或者你不是爲自己而做,而是因衆生需要而做,也不算犯戒。所以菩薩戒既好守又難守。菩薩戒,一切是以動機來評斷是否犯戒。所以菩薩殺生也可以說沒有殺生,因爲他不是爲自己的需要而殺,是出于慈悲心而殺,所以沒有犯戒。
問:明心見性的標准是什麼?
師:你自己就知道。你內心有沒有煩惱?是否見到了本來面目?是不是證悟了空性?是不是開了智慧?內心是不是不被外境所轉了?對生死是否恐懼,是否有疑惑?財色名利是不是超越了?貪嗔癡慢凝是不是還有?或是不是還很重?……這些都是有指標、有事實可以證明的。如果這些都沒有出現,都沒有達到,還叫什麼明心見性呢?
問:請問我要怎麼做,才能降伏我心中不好的欲望和想法?
師:就是多做事,多面對自己內心的想法,多忏悔。
問:師父,我是不是應該出家?
師:這樣的事情誰也不會爲你作決定。出家是大事,出不出家由自己作決定,自己決定的事不會後悔。尤其是當你自己都沒有決定的時候,我們更不能爲你作決定。你本身就是一個不能作決定的人,別人給你作了決定,你以後還是不會作決定。如果你是一個能作決定的人,也不需要別人給你作決定。
釋萬行2013.5.16
《有德有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