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的果位就和谁是同一个等级。但是,这个信任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信任佛祖,信任菩萨,信任某某大师”的信任,那都是嘴巴说的信任,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信任,也都是我执的表现,嘴巴上说“我信任他”,可是行为上哪一点也不能证明你真的信任他。你的心量不如他,你的奉献不如他,你哪一点都不如他,你说你信任他,可能吗?你信任他就应该在你的行为上体现出来,就应该做得和他一样,这才是真正的信任。就算是我们的首座和尚,他在东华寺待了十几年,与我共事了十年,也做不到对我完全信任。做不到才是正常的,因为他是凡夫,凡夫都有我执,没办法与我融为一体,没办法和我心心相应,怎么可能完全信任我呢?你可以不信任一个人,但你必须信任一种理念。什么理念呢?做人讲信仰,做事有责任心。这个理念是经过无数前人验证过,无论放到哪里都行得通的,今天放到我们这里也一样行得通。
我们可以不信任一个明师,可以拒绝一个明师,但这个明师所传递的理念你不能拒绝,不能不信任。因为他不是在传递他个人的理念,而是在传递古人的理念。尤其是我们来到一个明师身边,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发挥作用的。既然来学习,就不应该带着个人的成见和固有的观念。如果你带着固有的观念和成见来向他学习,你根本无法学到他的优点,甚至会跟他产生碰撞。你敢放弃过去所有的知见来跟一个人学习,对你来讲这本身就是一次大的突破和超越。一个人最难放弃的就是固有的观念,尤其是那些你认为是真理的观念,你更难放弃。但是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想进步,要想突破自我,无论你过去做的是对是错,在当下修行的这一刻,你都必须把它彻底放下,忘得干干净净。你放下多少,才能超越多少,对于新的理念你才能获得多少。让你放下并不是让你放弃,而是现在你要学习新的理念,学习更高层次的东西,你必须把昨天所学的东西全部放下,今天才会有所得。
人最难超越的就是固有的观念。一个人一旦带着固有的观念去看人看事,眼前的人和事就会变形,就像戴上变色眼镜一样。今天你来到东华寺看万行,你不要带着任何观念和成见来看他,无论社会上的人怎么评价万行,你都不要信,也不要听,或者听了也不要往心里去。就算你今天没有带着有色眼镜看万行,你看到的万行也未必是真的。第一、因为你没有和万行长期相处,没有和他共事。第二、万行每天都在进步,他每时每刻心态都在改变,正所谓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不一样,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可能又不一样。你我之间也是这个道理,昨天你在我心目中是这样,但是今天未必就是这样,明天也未必就像今天这样。你在变,我在变,他也在变。尤其是对一个渴望进步的人,天天都在改变。
很多时候,明明看到你们做的事情是错的,我也没办法阻止你们。只有让你做完了,折腾完了,你才知道自己是错的。但是这个错对你来讲是进步的台阶,你要进步就要付出代价,就要做很多错事,犯很多错误。但是,当你上了一个台阶再回头看时,你会发现你做的事没有对也没有错,只是你需要去经历和体验这个过程,不经历不体验,你的心灵得不到启发和提升。很多事情不经过反复折腾,我们无法掌握最好的方案,或者得不到最好的结果。比如前段时间我写的那首东华寺寺歌,我总觉得歌词不够完美,不够圆满,有问题,但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下手修改,于是前几天我大胆地把它放到我的微薄上,让大家来点评。好多人都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很多看法都是对的,尽管最后我没有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但是我修改的歌词是受到了他们的启发。
一件传世的作品一定是经得起大家修改的,尤其是经得起老百姓的修改。能够流传的东西必须让老百姓喜欢,老百姓是最大的市场。仅仅让专家、学者、教授接受和喜欢,他们的市场有多大?最大的市场就是老百姓,也就是我们佛门所说的众生。你的作品不愿意让大家修改,最后丢人的是你自己,被动的是你自己。任何作品最后都要投放到市场上让大众接受,既然最终是要让大众接受的,刚开始就应该把它投放到市场上,让大众来参与,来修改。就像东华寺一样,你们今天看到东华寺建得这么气派,那是我个人的智慧吗?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而已。又比如很多人看了我的书,觉得讲得很好,很受益,那是因为有好多人帮着整理和修改。除非你的作品不对外公布,只是自己享受,自己欣赏。但是只要是人,都渴望得到世人的认可和称赞。既然你想得到认可和称赞,你的作品,包括你的人品、德行和智慧,都必须拿出来展示给大家,大家才能给你一个公正的评价。众生就是天,众生就是佛,众生满意就是天满意,就是佛满意。
明年我们女众道场就建好了,随着硬件设施的完善,我们对来到这里常住的出家人和居士会更加严格。尤其是对想出家的人,门槛会设得更高。但是无论设多高,一定是合情合理的,不会故意为难挑剔。比如目前我们规定:你要出家,首先你家人要同意,不会来闹事;二身体要健康,不能有传染病,不能妨碍我们团体的健康;三你有真正的信仰。你的信仰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你会背早晚课,能按时上早晚殿,对三宝有恭敬心,能爱护常住物。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从他的言行举止之中就能看出来。
一个修行人连基本的物质都放不下,连面子尊严都不能有所放下,怎么配称是一个修行人呢?一个人之所以活得那么痛苦,不能解脱,就是因为把自己的尊严面子看得太重要了。如果能把面子和尊严放下一部分,你也就活得解脱自在了。个人的面子尊严跟集体相比,又算得了什么?你的尊严、你的面子是谁给的?是你自己给的。你自己怎么给呢?是通过你的为人和处事给的,谁也给不了你。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差事。但是,作为一个出家人,就像我刚才讲的,你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也就是祖师说的“守本位,听招呼”。你光守住你的本位,不让执事调遣你,那也不对。把你调到这个位置上,你守不住这个位置,这个位置的工作你不能很好地完成,那也不对;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不让常住调动你,还是不对。你能守本位,说明你尽职尽责尽忠;你能听招呼,说明你无我无私能奉献。这是何等的境界!你做不到不要紧,但是在见地上、理论上,你必须认识到何为守本位,何为听招呼,何为自私,何为无私,何为心量大,何为心量小。学佛的人多数都在喊无我,什么叫无我?不自私,不处处考虑到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而是处处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考虑国家和集体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无私无我。
所以外在环境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内在的环境,我们的内心世界才是最根本的问题,一切问题都是从我们内心世界产生的,如果内心没有问题,外在环境也不会有问题。即便有时候外在环境出了问题,如果我们不把它装进心里,我们的心不与它对应,外在的问题自然也会消失,正如六祖所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仁者的心在动”。但是凡夫有几个不被环境影响呢?凡夫都是受环境影响,环境好他内心就好,环境不好他内心也不好。什么时候你的内心世界能不被境转时,你的为人处事也就会有所不同了。不过,说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说,当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都丢失了根本!
问:请问什么是中道?如何修行中道?
师:你不要过多地考虑个人的感受,而是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最好的中道。但是好多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不是左道就是右道,而不是中道。如果我们真的处于中道之中,为人处事的时候一定是平衡的,和谐的,喜悦的。做任何一件事,如果最后让很多人生烦恼,那么你做的事一定有问题。如果仅是个别人生烦恼,那是个别人没有开悟,不理解你。但是,如果多数人都起了烦恼,那一定是你做事有问题。如果你做得好,做得对,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认可你做事的风格和结果呢?在社会上做事还有一种说法叫少数服从多数,有少部分人反对是正常的。反对的人一方面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说话,另一方面是他有私心。
问:佛祖跟耶稣、穆罕默德是不是道的不同化身?
师:对,他们是道的不同化身,他们都得道了。但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度化不同的众生,所以才显化出不同的身份和形象。
问:“常转*轮”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经常改变自己的心态,变换不同的角色?
师:可以这么理解,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时刻更新自己的观念。但它的意思不仅如此,还有更广的意思,就是要时刻传播佛的真理,传播佛的智慧,为佛做事,当佛的工具,把真理传给有缘有需要的众生。*轮并不单指佛教的思想,它指的是真理、正知正见、智慧等,这些都可以称为*轮。*轮是圆满的意思,只要是真理,都可以说是*轮。
问:如果自己的事情做完了,可不可以去帮助别人做他们的事情呢?
师:怎么不可以呢?这还用问吗?只要不影响你的工作,你有多余的力量、多余的体力、多余的爱心、多余的智慧,为什么不可以帮助别人做事呢?但是,你不能因为想帮助别人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东华寺经常有这种情况,有的人不在自己的岗位上,跑到别人的岗位上去帮别人,结果自己的岗位出了问题。他说别人需要,叫他去帮忙。没错,别人需要,叫你去帮忙,你是应该去帮忙。但是你自己的岗位没有人,你自己岗位的工作没有安排好,你去帮别人,你的岗位出了问题怎么办?这也是对工作不负责任。尤其在节假日,每个岗位的人员都比较紧张,不能别人一叫,你就跑掉。
问:怎样才知道自己适合哪个法门?
师:你去尝试,自然就知道了;你多接触几个师父的思想,自然就知道了。
问:如果发愿吃素,但又没做到,这个因果是不是很重?
师:你发愿吃素但没有做到,没有罪过,还是有功德。你只要动了这个善念,发了这个愿,没有做到,一样是有功德有福报的。并不是动了善念,没有做到,就没有功德,甚至有罪过,不是这样。你只要心生善念,就有功德和福报。当然,做事有始有终,对自己对别人负责,这是无漏的因,自然会结无漏的果;做事不了了之,没有一个好的结果,没有一个好的交代,则是有漏的因,必然会结有漏的果。
问:为什么佛菩萨的眉心处有个红点呢?
师:我认为那是人体智慧的总开关,是超越三界最初要突破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最容易突破的,这里突破之后,哪个地方都可以突破。就像我们爬山一样,一定会有一条捷径。如果这个点你突破了,超越了,哪个地方都是门,哪个地方都是出路。在没有突破超越之前,的确有一些方便的通道、好的通道。但是对于成就的人来讲,无处不是门,无处不是道。只要你把握了这道心门,一切都是门,不是门也是门。
问:如果皈依三宝时受了其中一条戒,但之后产了一些和戒律不吻合的念头,算不算破戒呢?
师:产生了念头也算破戒。菩萨戒是以起心动念为评断标准,罗汉戒是以行为为评断标准。所以菩萨戒更难守,罗汉戒相对容易守一些。罗汉戒,你就是起心动念了,只要没有付诸行动,也不算犯戒。菩萨戒,只要起心动念就算犯戒。但是菩萨戒,你就是在行为上做了,如果你的心没有动,也不算犯戒;或者你不是为自己而做,而是因众生需要而做,也不算犯戒。所以菩萨戒既好守又难守。菩萨戒,一切是以动机来评断是否犯戒。所以菩萨杀生也可以说没有杀生,因为他不是为自己的需要而杀,是出于慈悲心而杀,所以没有犯戒。
问:明心见性的标准是什么?
师:你自己就知道。你内心有没有烦恼?是否见到了本来面目?是不是证悟了空性?是不是开了智慧?内心是不是不被外境所转了?对生死是否恐惧,是否有疑惑?财色名利是不是超越了?贪嗔痴慢凝是不是还有?或是不是还很重?……这些都是有指标、有事实可以证明的。如果这些都没有出现,都没有达到,还叫什么明心见性呢?
问:请问我要怎么做,才能降伏我心中不好的欲望和想法?
师:就是多做事,多面对自己内心的想法,多忏悔。
问:师父,我是不是应该出家?
师:这样的事情谁也不会为你作决定。出家是大事,出不出家由自己作决定,自己决定的事不会后悔。尤其是当你自己都没有决定的时候,我们更不能为你作决定。你本身就是一个不能作决定的人,别人给你作了决定,你以后还是不会作决定。如果你是一个能作决定的人,也不需要别人给你作决定。
释万行2013.5.16
《有德有位》全文阅读结束。